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忏悔意识自新文学时期始发至今,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在忏悔意识普遍缺乏的当代文化场域中,虹影的小说便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在继承鲁迅和郁达夫开创的现代忏悔意识的基础上,虹影将探索救赎之道也纳入创作主题。虹影明白"罪"是苦难的根源,忏悔是解开"罪"的钥匙,是救赎的前提,所以她在苦难中体认"罪"的存在,领悟苦难的意义;始终把对个体与社会的关注看作文学的使命,将写作看作一种具有忏悔和救赎双重作用的力量;最终,在徘徊和惶惑中回归童心,用爱治愈人性缺陷,找寻自我和人类精神救赎的终极奥秘。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重忏悔,中国人重内省.卢梭的忏悔意识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并以此作为参照物,它对中国文化的代表郁达夫作品的忏悔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郁达夫从卢梭那里借鉴了西方式的历史忏悔,把自我剖析、自我忏悔与历史批判与人的解放结合了起来,从而具备了一种超越性的思想蕴含.  相似文献   

3.
在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下,瞿秋白的散文具有了深刻的忏悔意识,在散文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散文<多余的话>中他做了深刻的阶级自我、个性自我、政治自我的忏悔.忏悔意识使瞿秋白的散文显现真诚严肃的品格.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新作《蛙》以计划生育政策为切入点,从其合理性与人权的矛盾中,对一代人为之付出的艰辛与生命存在的艰难进行了客观描述。书中将"姑姑"作为妇产科医生的工作职能和基于人性的自我反省状态做出了深刻的彰显,对在计划生育年代经历过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担当作出探析,以便解决当代人在强大的外力与内心欲望之下,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存处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知识分子遭遇的劫难,王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应承担自己的责任.由于他们自身的狂热而丧失理性精神,极"左"思潮的冲击和缺乏警醒意识,知识分子便上演了一场兽性的大狂欢,从而害人害己.作家以同情、理解、自谴的情怀重新审视那段苦难记忆,做出自我反省以期达到救赎的目的,明显比那些"永不忏悔"者高出一筹.  相似文献   

6.
忏悔意识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求真、求善、求美的内在心理活动和自我约束机制。鲁迅和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表现为忏悔主体的自觉性、忏悔内容的深刻性和忏悔过程的连续性与持久性;同时,他们在忏悔的终极指向、忏悔的具体内容和忏悔的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鲁迅与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对世界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不落夫家"婚俗在壮族地区长期流行,与当地的发展进程和生活习惯相适应.在历史上曾具有反抗包办、买卖婚姻,保护妇女和挑战"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等进步意义.在现代应充分挖掘其在计划生育和抑制早育之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忏悔意识不强,然而在现代文学中,那些标志着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渗透着强烈而深刻的忏悔意识.中国现代文学忏悔意识的形成,既源于作家的个性气质,也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根源,同时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核心所在.在二十一世纪到来之际,客观地将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置于人类总体文明坐标及其发展态势上加以审视时,其自身潜在的整体意识、人文意识和生态意识仍涵溶着现代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料,具有一种当存即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忏悔意识是铁凝小说中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试图在厘清儒家的“反省”与基督教的“忏悔”的基础上阐述铁凝忏悔意识形成的中西方文化背景。铁凝的忏悔意识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汇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将《黑骏马》与《复活》进行比较,可能会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但细读作品会发现二者共同具有的仟悔意识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从忏悔意识产生的背景,忏悔的内容,忏悔的具体行为三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进而探究两位作家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2.
西方自传受基督教影响,具有深远的忏悔传统;而中国自传中的忏悔意识则比较薄弱。新时期以来,巴金的《随想录》、韦君宜的《思痛录》等自传作品表露了可贵的忏悔意识。但其忏悔往往显示为一种精神表态,缺乏具体入微的自我剖析。冯友兰、周一良等则在自传中回避自我忏悔,把个人过错归因于外在环境。新时期以来的中国自传需要针对个体在历史中的具体表现进行深入的自省和忏悔。  相似文献   

13.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并具有更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深层的历史意识.论述作为文学潮流的"反思文学"的兴起和轨迹,分析其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传记的忏悔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精神分析理论影响下,西方现代传记对传主的忏悔意识和愧疚感有一种敏锐关注。不同于古代及近代传记作品对传主的愧疚感和忏悔行为的单纯描绘和记录,现代传记将探索的触角深入到传主的意识深处乃至无意识层面。现代传记对愧疚和忏悔的深度解释和叙事表现可以看作是传记家与传主之间关于真实人性的深度对话,现代传记的忏悔叙事也因此具有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学术史的回顾,详细勾勒出有关“中国文化欠缺忏悔精神”这一观点的由来、表现和发展过程。结合相应文化语境的分析指出,所谓“中国人缺乏忏悔意识”,“中国文化少见忏悔精神”,究其实质只不过意谓中国人乃至中国文化欠缺西方文化下的那种忏悔意识或精神,并且是在以西方中心主义为背景的全球化语境下,国人将相应价值观念作为通则贯穿于“忏悔”的理解之中,进而演化为一种普遍性结论的置换表达。  相似文献   

16.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的突出特征之一是体现了强烈的忏海意识,中国先锋历史小说也隐约透露出忏海意识。此文在忏悔与人性变动、忏悔与人格净化和独立、忏悔与人的理想、忏悔与灵魂救赎几方面的关系中,考察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与中国先锋历史小说的忏悔意识的相似及相异之处,并肯定它们都是对人性的追寻。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的忏悔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对鲁迅有重要的影响,使鲁迅的忏悔不像基督徒面对牧师说出自己的罪过一样,是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良心的安宁,也不同于歌德笔下少年维特的烦恼,卢梭的自剖,在忏悔中包含超越世俗的个人英雄主义的骄傲。而是在本质上接近托尔斯泰的忏悔,是良知审判与道德规范的融合,在忏悔中包含着灼热的忧国忧民意识。这种影响融化在鲁迅的创作中,在《伤逝》中体现为涓生与《复活这》中的聂赫留朵夫一样具有深沉的忏悔意识、执著向上的精神、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思想模式,而且由于主人公忏悔的苦痛、执著追求与黑暗现实之间的冲突,两部作品都弥漫着忧郁感伤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婚姻悲剧的具体分析,指出文本存在着启蒙意识、封建意识、生存意识与忏悔意识等多种意识形态,并且各种观念之间相互驳诘与渗透,文本的多重主题因此体现出"对话性"的特点。《伤逝》显示了作者矛盾性思维的复杂性与未完成性,并且具有某种哲学品格。  相似文献   

19.
衡水市饶阳县五公镇邹村3300人,6年无计划外生育,是计划生育"合格村"、"文明村"、"小康村".人人讲文明,户户比致富,已成为该村的一种时尚.该村村民之所以人心思富,人心思进,就是该村把弘扬婚育新风作为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来抓,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上帝是什么?存在于何处?为什么好的受造物身上会有"罪恶"?既然受造物已经沾染上了"罪恶",犯了"罪"那么受造物就该如此随波逐流吗?不是的,奥古斯丁给受造物(人)提供了一条"赎罪"并通向天国的路途,即向上帝虔诚地"忏悔",依照上帝的旨意过有信仰的生活,只有完全信服上帝,灵魂才能平静、安逸地依偎在上帝的"乐园"中。本文对奥古斯丁的"忏悔"思想做了系统的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