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物理主义和反物理主义围绕现象意识展开了一系列讨论,知识论证试图证明有关现象意识的事实是非物理的现象事实,而物理事实和知识是关于整个世界的完整描述的物理主义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以下论证揭示了知识论证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困境:经验现象或感质本身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关于经验现象的知识不能通过物理知识获得的观点也是不成立的;能力假说直接反驳了知识论证是合理可行的,否定了现象事实和现象知识具有独立的本体论地位,指出主体在意识经验中获得了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涌现属性是自由意志的还原物理主义与非还原物理主义之争中的焦点。金在权认为,涌现属性可预测且不具备下向因果效力。奥康纳提出的动态涌现和自主体因果力理论可以用来回应金在权的质疑。从动态涌现的观点来看,不可预测性并非涌现属性的本质特征。自主体因果力理论则通过自主体与因果力的结合,有效论证了涌现属性的下向因果效力。此外,自主体因果力理论为非还原物理主义相较还原物理主义更具合理性的论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能够应对自然主义对物理主义身心二元化的质疑,是一条解决自由意志论争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感质”问题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弗兰克·杰克逊与物理主义者围绕“感质”展开了激烈论战,力图通过他的知识论证宣称物理主义是错误的.保罗·M·丘奇兰德的“亲知说”从科学实在论立场出发,在本体论、认识论双重层面上对“感质”加以深度解读,清晰地揭示出感质的物理本质,在物理事实与物理知识之间为物理主义寻得有力辩护,不仅促进物理主义获得新的进展,还昭示出西方心灵哲学发展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研究应注重回应性和本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法学研究应当关注法的回应性和本土性业已成为人们共识的今天,论证经济法研究应当注重回应性和本土性这个命题似乎是一项多余的工作.但笔者以为,对不同法学学科的研究而言,回应性和本土性的要求程度是不一样的,而经济法研究尤其应当彰显其回应性和本土性,这意味着经济法研究的回应性和本土性仍有特别强调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知识管理是高校为迎接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所采取的措施,而知识共享更是知识管理的焦点及重心所在,因而开始为众高校所关注。本论文论证了知识共享的一些问题和当前各高校进行知识共享的必要性,找出了高校知识共享存在问题的多方面原因,并由原因入手提出了从物理环境支持、制度环境支持和人文环境支持等方面入手的高校知识共享系统的构建建议。  相似文献   

6.
主流知识论者认为,怀疑主义论证诉诸"我们不知道,甚至无法知道,怀疑主义假设是错误的"这种怀疑主义直觉。诉诸怀疑主义直觉是怀疑主义论证的普遍形式。然而,实验哲学对斑马案例直觉和缸中之脑假设直觉的研究表明,怀疑主义直觉受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和性别的影响,具有多样性。怀疑主义直觉的多样性不仅对怀疑主义直觉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而且对怀疑主义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挑战。对于这些质疑与挑战,我们提出了尝试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主流知识论者认为,怀疑主义论证诉诸“我们不知道,甚至无法知道,怀疑主义假设是错误的”这种怀疑主义直觉。诉诸怀疑主义直觉是怀疑主义论证的普遍形式。然而,实验哲学对斑马案例直觉和缸中之脑假设直觉的研究表明,怀疑主义直觉受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和性别的影响,具有多样性。怀疑主义直觉的多样性不仅对怀疑主义直觉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而且对怀疑主义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挑战。对于这些质疑与挑战,我们提出了尝试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8.
能力假说对知识论证的反驳在认识论层面解决了现象意识引发的问题,但是它并没有在本体论上对现象意识进行物理主义说明。这一点使能力假说代表的先天物理主义立场遭到后天物理主义的质疑。刘易斯同一论是一种心物类型同一与功能主义相结合的观点,它基于因果功能角色解释现象意识与相应的物理状态之间的同一关系。刘易斯同一论不仅是基于科学理论的演绎推理,而且能够对现象意识的物理主义还原提供合理有效的本体论理论基础,从而解决先天物理主义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宗密在《原人论》中,以“真心”为中心,论证了人与物之区别的依据、性之善恶发生的可靠原由及吉凶、祸福、贵贱、生死所产生的必然性,由此批评了儒道两家(尤其是儒家)的“元气”论。理学先驱周敦颐、张载,率先分别以“太极”“太虚”为中心建构理论,对宗密的批评一一作了回应。但两者相较,张载的论证内容更加详实、逻辑性更强,因此在回应宗密的挑战上有效性更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回应佛教挑战的任务圆满完成了,因为张载与周子一样,其理论体系仍有不足之处。尽管如此,但他们的理论还是引起了同时代佛教徒(如契嵩)的关注与回应。  相似文献   

10.
唯物主义在西方哲学中的“当代形态”是物理主义,虽然它已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的主流,但其心物同一论结论,没有给自由意志留下任何空间,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各种物理主义理论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即因果论证的逻辑归宿。实际上这一论证的三个前提,物理世界的因果封闭原则、心理因果有效性原则和非系统的过度决定原则,均是似是而非的命题。挽救意识独特性的方式不是完善物理主义的因果论证,而是实现思维方式的革新,推动物理主义向新唯物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叶以来,物理主义逐渐成为哲学界的主流观点。有学者指出,物理主义之所以兴起,是因为物理因果闭合性原则被广泛接受。简单来讲,该原则是指“如果一个物理事件的发生是有原因的,那么它一定具有充足的物理原因。”关于该原则,大卫·帕皮纽给出了一个经验论证,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该论证实际上是通过解释还原主义来为物理因果闭合性辩护。然而,解释还原主义并不能真的支持物理因果闭合性,因此,物理因果闭合性并非一个可靠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文化回应性教育能力主要包括态度与责任、认识与理解、技能与实践、反思与批判四个维度,以及乡土情怀、乡土知识、文化回应性教学能力、文化回应性课程能力、文化回应性评价能力、文化回应的敏感性六要目。目前,乡村教师责任担当存在理性与感性的相互割裂、乡土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较为窄化零散、文化回应性教学设计和实施流于形式、文化回应性课程资源转化有限且碎片化、文化回应性评价内容和方法单一、文化回应性反思批判的敏感性薄弱等问题。基于此,需营造滋养乡村教师情感的乡村文化生态,构建文化回应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体系,聚焦乡村教育的实践情境搭建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3.
学科教学知识是物理教师从事专业教学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是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学科教学知识的核心内涵是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可以让学生学习的形式。物理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构包括物理教学理念知识、物理课程知识、关于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知识、物理教学策略知识、物理学习评价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来自于教师的实践智慧,并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诸多过程而获得,是物理教师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情境的互动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4.
当代知识论是伴随着怀疑主义的诘难和对怀疑主义诘难的回应发展起来的.知识论者通过回应怀疑主义提出的种种诘难,试图更为详细的回答“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并致力于完善知识论体系的构建.摩尔的常识实在论在对怀疑主义的反驳中有着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论述摩尔对怀疑主义回应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物理探究性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模式,同时注意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可想象性论证与后天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面临可想象性论证对心灵哲学中的物理主义命题的挑战时,一种突出的策略是借用克里普克关于后天必然性的论述,然后辩论说物理主义命题中包含了一种独立于我们认知想象的、形而上学的必然性.本文介绍讨论了这种类型的论证并指出它们都不能为所谓的"形而上学必然性"提供合理的依据.可想象性论证对物理主义的挑战依然存在,对这一论证的探讨涉及一些语言哲学与形而上学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道德知识论是元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交叉研究,着重探讨道德知识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等基本问题。对道德知识怀疑论的回应、道德知识的性质以及道德知识的确证,是道德知识论的核心问题。道德知识论在当代元伦理学和知识论研究中之所以长期未受重视,与人们对道德知识在知识论意义上的理解过于狭隘有关。从更为广义的知识论视角来理解道德知识,有助于回应道德知识怀疑论,并解决或消解关于道德知识的性质和确证的诸多争议。重视道德知识论研究,既能够为道德理论提供更为坚实的知识基础,又能够为知识论在其分支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物理概念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 ,既要注意物理知识本身的规律 ,又要注意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学生在建立概念的一般程序是 :通过实验的观察或对生活中各种物理现象的直接的、间接的感觉和知觉 ,提出问题 ,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 ,抓住物理过程的本质特征 ,区别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 ,运用概括、归纳、论证等进行总结 ,最后建立概念。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形成于大脑中的信号令和思维的兴奋剂。通过科学的引入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特定的方向或范畴 ,以达到目的。教师通常…  相似文献   

19.
应对包括文化保守主义在内的社会各思潮的挑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中的重要情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当时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以及如何解决,乃至中外文化关系如何处理,以本位文化派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构成了间接但却是根本性的挑战。为此,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积极的回应。从回应的方式来看,体现在间接回应、直接回应和完备回应三种类型上。从回应的内容来看,主要表现在:运用唯物史观系统地分析当时中国所存在的问题;强调以统整并包含文化建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对中国社会问题加以根本性解决;注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以综合创新的思路处理好中西文化关系;主张以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方法"扬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回应,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现实正当性。  相似文献   

20.
早期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性、时代性、共产国际的主导因素是内生于"历史的误会"的主要要素,本文从上述维度论证了"历史的误会"折射的是中共早期革命道路的历史语境,探析了"历史的误会"的真实诉求,回应了学界争论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