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雅”与“艳”是一对联系紧密的词学概念,具有丰富的词学意蕴。就词史观之,晚唐五代至北宋词以抒写艳情为主,北宋末年出现了辨别“雅”与“艳”的观念,南宋词以崇“雅”黜“艳”为主要特征,元明词回归艳词的传统。清初本事词因寄寓了词人与其心仪女子的真挚感情,由而脱去寻常艳词的淫亵与庸俗,可谓艳词的自赎。浙西词派主张去“艳”而归“雅”;常州词派引入变雅之音与哀艳之情,为清词的“雅”“艳”观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均提出“雅而不艳”的观点,但对其不同的阐释成为浙、常二派的分野。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从事的语源学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系联同源词的过程中 ,首先就上古音总结出同源词之间的语音转移规则 ,确定了“大”、“小”、“乱”三个义类 (即语源义 ) ,然后就上古文献钩稽有关词汇 ,以同义词互训同训为经 ,以同源词音转可通为纬 ,归纳出“博”、“小~”、“悖”三个同源词词群。研究结果表明 ,汉语词汇并非散沙一盘 ,汉语的词汇系统就是由一个一个同源词词群组成的。本文还利用亲属语言同源词进行词汇和语音的历史比较研究 ,文中推求的语根表明 :汉语前上古音存在 smp_、 tsl_、 mp_等复辅音声母。  相似文献   

3.
《马氏文通》“断词”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马氏文通》中的“断词”是指介于起词与表词之间的“为”“是”“非”“即”“乃”诸字。它是一种句子成分 ,而不是一种词类。它同起词、表词一起构成“起词 断词 表词”句式 ,可以把“断词”看作是与表词相对的“坐动”即谓语动词。“断辞”同断词的意思完全相同。“决辞”有 5种意义 ,其中只有一种意义与断词相同。“决词”少见 ,其意义较为含糊。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形素”、“词素”、“语素”这三个术语同出一源,都来自西方语言学中的“moypheme”,但所指不同,“词素”、“语素”并不是在语言单位的同一层面上,“语素”是和“词”平行的一个语法单位。“词素”是词的构成成分,是由词切分出来的下位单位。不能因为汉语词的确定存在诸多问题,而“词素”的划分必得后于词,“语素”的确定先于词,就用“语素”取代“词素”。  相似文献   

5.
根据词语出现的领域可以把词分成书写词、语法词、词典词、输入词。书写词是在语言的书面动态使用现实中被空格隔离的词。正词法就是确认书写词的基本法则。语法词是根据词的语法定义确定的词。词典词是词典中收集的词条。输入词是文字复杂的语言在文字编码输入计算机过程中用的词语。词典词和语法词是确定书写词的根本,词典词是确定书写词核心,输入词最远离书写词。词典词确认的工作成绩最大,主要体现《现代汉语词典》中。确定书写词的六大原则是:系统原则;自由原则;最小原则;频率原则;长度原则;弹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分析同源词是《通雅》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方以智尚未提出“同源词”、“词族”一类的术语,但他把一些语音相近、语义有联系的词放在一起,分析它们的音义关系.他所做的工作正是在分析同源词.方以智在《通雅》一书中分析了大量的同源词,为我们今天研究同源词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黄裳《书乐章集后》是宋人中唯一为柳永词集所写之《跋》,该《跋》高度评价柳词歌咏“太平气象”的“词史”价值,提出“词人盛世之黼藻”的词学功能观,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杜诗柳词”相提并论。黄氏所作之《演山居士新词序》“以词附诗”、“以诗衡词”,是中国词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词的创作与《诗经》“六义”直接联系起来进行理论阐述的词序。此二篇具有筚路蓝缕之功的序跋,沾丐后人甚多,其对中国古代词学理论的贡献难以漠视。然目前似未引起词学理论界应有的足够重视。故有拂去覆盖在黄裳身上的历史尘埃,还原黄氏原作价值之必要。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早期词学专科目录著作,《词录》是王国维迈入“文学时代”、顺利实现学术转型的第一批具体成果。这部词学目录与《人间词》、《人间词话》、《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等书产生“协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创作—理论—文献“三维一体”的词学体系,其学术价值集中体现在与《人间词》的词创作、《人间词话》的词学理论建构之间的互补上,真实反映了他对于“可爱”且“可信”的学术境界的追求与构拟,更凸现了其文化心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南宋前期词学界提出了“以情性为本”的词学思想。“以情性为本”是说“情性”是词的本体,它主张词应表现人的“情性”,具体地说,是指词应表现家国之感、亡国之恨。“以情性为本”的词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是时代的巨变和词乐的流失。这种思想的出现,为宋词未来的发展指出了向上一路。  相似文献   

10.
针对“什么是汉语的‘词’”、“如何划分汉语的词类”、“如何利用现行的词类体系进行语法分析”等问题,丁声树、朱德熙、吕叔湘、赵元任等学者都曾进行过积极的探索。不过,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词本位”理论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困境:(1)确定汉语的“词”困难重重。(2)词类划分问题难以统一,词类划分结果分歧较大。(3)利用现行的词类体系进行语法分析时无法避免繁琐与循环论证诸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整体上看,日语辞典中ラ行词条在语种构成上、数量比例上、音韵变化过程上,以及和语词的音节结构、规则上都与ア、カ、サ、タ等其它各行的词条的性格不同:ラ行词条数量少;至今没有和语词(日本固有词);只有汉语和外来语词;而且现有的ラ行词都是平安时代和之后传入日本的。针对这些特点,考察其形成及变化的背景,应用同化原理和忠实性原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通过信息资料、例词及数据,可以论证"ラ行音不能置于和语词头"之规则的成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为王力著的《同源字典》、刘钧杰著的《同源字典补》、《同源字典再补》拾遗补阙。有些字王力、刘钧杰的上述著作虽已收录、考释,但这些字还有另外的意义,尚可以与另一些字构成另一对(或一组)同源字(或称“同源词”)。本文依照“音近义通”的原则考释同源字。  相似文献   

13.
与上古汉语比较,中古汉语相对时点词有以下特点:由位移动词参与构成的相对时点词语明显增多;除继承上古"位移动词 时间成分"方式外,中古相对时点词语出现"副词 位移动词"和"位移动词 位移动词"的结构方式。中古汉语位移动词构成的相对时点词用法更加统一;一些新兴相对时点词经历了"佛典→与佛典有关的文献→一般文献"的发展过程。汉语时间表达的认知隐喻方式在上古还不够成熟,中古才趋于成熟。中古时期,人们更加有意识地参照汉语对时间表达的认知方式,运用位移动词来创造新的相对时间词。  相似文献   

14.
越来越多的外来词进入现代汉语词汇,字母词的归属问题是争议比较大的部分。在汉语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已经证明,像CD、MTV、B超等词确实已经成为汉语中的词语。本文从构词法、汉语对字母词的“汉化”以及字母词的适用范围来阐述字母词应视为现代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从联绵词看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字和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字是音形结合的书写符号,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就联绵词而言,承认它是由字构成的词,但它的字形又与词义无关,而是"因声表义",可以说,联绵词的形音义关系集中反映了汉语字词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汉日对比研究可谓成果颇丰,但多集中在语音、词汇或某一特定语法现象领域。文章从系统功能语法和"视点固定原则"角度,对《孔乙己》的汉日语料进行了个案对比,分析并探讨了显性衔接机制在汉日语篇中映现的特点,指出日语语篇更多使用指示词和接续语这样的显性衔接机制,语篇更具主观性;而汉语语篇则较多使用人称代词,属高语境语篇;通过观察"视点固定原则"在语篇中的显现,提出句子层面的研究成果"视点固定原则"在语篇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我说声"苹果",你的大脑可以马上浮现一个苹果的表象;你说声"原则",我不管怎样努力,也无法想象出一个什么原则的表象.我们把"苹果"这样的词叫做潜像词,把"原则"这样的词叫做非潜像词.依据潜像信息与语义特征在潜像词中的作用,我们将潜像词分为三个小类.其中二类潜像词和三类潜像词才可能进行义素分析,而一类潜像词是无法进行义素分析的.  相似文献   

18.
论汉语的词缀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新出现的大量词汇说明现代汉语有词缀化的倾向。这种现象产生的外部原因是语言接触过程中受英语的影响,内部原因是经济节省原则、类推原则和反传统的“变异”原则等语言自身发展的内部机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模因论和框架理论,分析了英语"-gate"词汇向汉语传播的模因动因,同时对汉语"门"词汇意义泛化的认知理据作以解读。研究发现,英语"-gate"词汇跨文化传播过程就是"门"模因形成的过程,而汉语"门"词汇意义虽发生严重泛化,但泛化轨迹仍旧发生在"门"框架内部,是其核心概念向边缘概念扩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