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和完善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养老保险,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必要举措,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中国农村一直实行的是以土地保障为基础、以家庭养老为主要特色的养老保障模式。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步入市场化轨道以后,农村集体的养老保障功能趋于消退,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愈来愈不适应,由此导致的农村养老问题及相关的社会矛盾日趋凸显和严重。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土地保障功能降低使得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方式日益受到挑战,加之农民缺乏购买商业保险的经济能力,当前农民所面临的老年风险逐渐演变为一种高度劣势累积的巨大社会风险,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日益成为广大农村居民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2009,(9):51-51
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怎么回事?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需要什么条件? 答: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的《湖南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指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农村中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困难家庭,由人民政府给予补助的制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发展,农民被征收土地,加之保障制度的缺失和整体素质问题,再就业问题突出。为保障城市化进程的稳步、高效发展,需解决村庄内缺乏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新生代就业安置率低、农民未来生计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非常声音     
《中国社会导刊》2008,(32):4-4,5
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农村考察时强调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经营制度之下的小生产、小流通、分散经营等低市场化程度的经营方式已经成为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加速的态势.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有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了农业投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但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下,我们更应该从根本上保障土地流转的实施,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国家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承包法》)的核心是“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这对确保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权实行严格的物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为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的保护,就应当建立一种完备的承包土地“登记发证管理体制”。本人就构建城乡土地登记管理新体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一举措将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核心的农村金融,如何应对这场变革,发挥农村资产价值的作用,保障融通资金的安全,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深化农村经济改革亟待突破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康岚 《社会学》2009,(3):41-48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在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后,变身为“城市居民”。对于这一作法,广大失地农民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们是否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出让土地?到底有哪些因素最终会影响其出让土地的意愿?本文利用2008年夏天对上海、河南、辽宁、广东四地失地农民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农民出让土地意愿的因素包括征地补偿、抗风险能力、社会保障水平、可持续发展机会等多个维度的考量,其中抗风险能力和社会保障水平是影响农民出让土地意愿的必要条件(本研究中的上海与河南农民是典型例证),而农民失去土地后的可持续发展机会将对农民出让土地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效应(本研究中的广东农民是典型例证)。因此,仅仅依靠给予单纯的经济补偿并非合理安置失地农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家庭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家庭养老保障在我国也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本文从新加坡、韩国等国发展家庭养老的经验借鉴、我国坚持发展家庭养老的原因分析及提高对家庭养老保障地位的认识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引起人们对我国家庭养老保障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的生存、发展和就业权利受到了严重威胁,而目前的安置模式普遍存在补偿数额低、风险不确定等因素,不能很好的解决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土地换保障"的思路才能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让他们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成果。  相似文献   

12.
正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是国家向农户发放的确认其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造个人住宅的权利的法律凭证。是土地征收(用)补偿、房屋拆迁安置的重要依据,是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实现农民住房转让、抵押、担保等行为的重要保障。笔者调查后认为,在集体土地确权工作中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合法权益,将妇女的名字写在使用权证书上,不仅有利于促进性别平等、家庭和谐,更能极大地激发广大农村妇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13.
孙雷 《科学发展》2014,(5):60-68
上海深化农村改革应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的"三类主体":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着力保障农民的"三项权利":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和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着力盘活农村的"三块土地":农村承包土地、农民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着力完善涉农的"三项制度":农产品价格形成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土地征收制度;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三项水平":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导刊》2009,(5):22-28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住条件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迁移,以及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夫妇相继进入老年,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增长速度加快。这些家庭中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如何?家庭户结构的变化给农村老年人生活带来哪些困难和风险?给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模式带来哪些影响和挑战?针对这一变动应当采取什么应对措施?这一系列问题日益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关注,也迫切地摆到我们面前,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给予回应。  相似文献   

15.
公权必须对私权常怀敬畏之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我国的广大农民来讲,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项重要的财产权,而其所带来的收益更是生活的主要保障和财产的主要来源。然而,在农村转型发展中,农民的无地.失地问题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乡镇公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以公权力涉入收民对土地承包的私权领域。  相似文献   

16.
法治是实现农民经济发展权的保障。加强农民经济发展权的法治保障,需要强化政府责任机制,加强农民经济发展权立法,完善司法救济机制,培植农民维权组织,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的稀缺,使得土地成为农村特殊的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的生存之源、发展之本。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是单一的集体所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模式对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正绩效性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应该看到,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一项土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自下而上主要依靠农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建立的,由于缺乏成熟的理论准备和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上海松江区发展家庭农场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海英 《科学发展》2013,(12):56-62
上海松江区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规范农村承包地流转,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取得了明显成效。松江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为上海乃至全国发展家庭农场提供的启示是:顺应形势发展,为家庭农场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职业农民,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加强扶持服务,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推广松江家庭农场模式,要注意把握好3方面的问题,即: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度"的问题;土地如何"流转"的问题;政策措施"扶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共中央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的土地改革。第一次改革即在我国建国初期,在后来解放的地区进行的土地改革,使全国农民梦圆耕者有其田。第二次改革即1979年到200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公有,由农户家庭经营的土地改革。这次改革既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又解放出一大批劳动力;既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第三次改革以中共第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改造的决定为标志,这一次的土地制度改革,是让农民富强起来、加速发展现代农业、保障我国储备粮食总量、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推动城乡一体化的体现,是农民奔向小康生活的又一接力棒。这三次土地改革,让全世界的人民见证了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给世界20%的人口提供食用粮食的奇迹。  相似文献   

20.
"土地管理法修改重点保护农民权益"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称,现代化进程背景下,耕地保护和农民合法权益保护应互动平衡8月7日,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表示,《土地管理法》的修改是要处理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背景下,不使耕地过多过快地流失,同时还要同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之间形成互动平衡的关系。当前土地管理法的修改重点是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