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原道》是《文心雕龙》开宗明义第一篇。本篇在阐述文道关系时,还论及道、圣、经的关系,为《征圣》《宗经》张本。所以,探讨刘勰“原道”说的实质和“原道,征圣,宗经”三者关系,必须从本篇入手。  相似文献   

2.
读了《哲学研究》今年五月号上邱世友同志的文章:《关于<文心雕龙>之“道”》很受教益,非常感激。特写这篇文字酬答,以谢雅谊,并就正于大家。多年来,对于《文心雕龙》之“道”这个问题发表过意见的名流学者很多,但是“道”的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把许多对“道”的说法加以罗列,则有黄侃、刘永济的自然说;范文澜的儒家圣贤之大道说;陆侃如的儒家说;杨明照的三才说;郭绍虞的自然之道和儒道不矛盾说;黄海章的自然之道和圣人之道不能等同说;  相似文献   

3.
《原道》篇作为《文心雕龙》的首章,是为艺术本体论,《原道》即从根本上阐释《文心雕龙》的思想。"原道",源于道,本乎道也。犹言《文心雕龙》之源在于"道"。所以,"道"是理解《原道》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哲学史上,各家讲的"道"与"道"之间有同有异。就《原道》而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其思想在根本上取自《易传》,即"《易传》的思想是《文心雕龙》的精魂"。  相似文献   

4.
刘勰所原之道的理论基调是《周易》天道、地道、人道三才之道;同时杂有佛学、道家、法家、兵家、玄学、方技等思想成分。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通过对民族文化“原点”的追寻,经由对多种文化形态的融化与扬弃的“通变”,完成了从“道之文”向“文之道”的转换,最终重构了以“文道”为核心,由文学本质本原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鉴赏论等构成的理论体系。这一浓缩于“文之枢纽”对“文道”的论述,不仅确证《文心雕龙》的时代中国人文学意识的觉醒,而且启示我们恪守文学理论的文性品位,此为刘氏体系“重构”的根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对《文心雕龙·原道》之“道”作为“文之枢纽”本义的把握,应与该著基本的理论体系对照互见。《原道》之“道”的涵义有两层:一是“自然之道”,即有其物必有其形,二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即儒家政教之“道”。前者强调文学的感性形式存在,后者则赋予其以内容。两层涵义是统一的,在总的归属上,属于儒家范畴。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汤勤富同志提出的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乃陈亮“免死之计”的观点进行了商榷:“汉唐之辩”是朱熹首先发难的;陈亮有关“王霸义利”思想是一贯的;当时陈亮与理学的境遇并非困厄。  相似文献   

8.
作者不同意将《文心雕龙》之道看作是一种超历史的理论现象,不应从个别词句阐释或从先秦两汉思想材料中来寻绎其思想渊源,而应从它出现世纪的文化心理背景及其理论整体的精神意蕴方面来加以考察。通过对“道”的本体特征、自然特征、认识特征和总摄特征的探讨,本文认为它基本上就是以道统儒、兼通内外、富于思辨性的玄学之道。正是此道塑造了《文心雕龙》融合儒、道、佛的思想品格和博大精深、条贯分明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作者不同意将《文心雕龙》之道看作是一种超历史的理论现象,不应从个别词句阐释或从先秦两汉思想材料中来寻绎其思想渊源,而应从它出现世纪的文化心理背景及其理论整体的精神意蕴方面来加以考察。通过对“道”的本体特征、自然特征、认识特征和总摄特征的探讨,本文认为它基本上就是以道统儒、兼通内外、富于思辨性的玄学之道。正是此道塑造了《文心雕龙》融合儒、道、佛的思想品格和博大精深、条贯分明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徵圣》具有独立的价值,它提出了文章的创作主体和以圣人之文为标准的创作准则。将《徵圣》与《宗经》进行比较,从逻辑上得出《徵圣》为《宗经》之前提,二者内容相似但论述重点有所不同。另外,《徵圣》提出的为文标准与刘勰于此篇所提的"体要"观在全书也得到了由始而终的贯彻。因此,纪昀评价《徵圣》的"装点门面"说有其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11.
依照《易传》所描述的的宇宙生成图式,《文心雕龙.原道》篇从“道”与“文”的衍化生成关系上阐述了文学本原论的观点。原始的道——自然的文——广义的文——狭义的文,这是“原道”论为文章溯求本原所作的逻辑推论。考察《原道》篇“道”的哲学本体论和文学本原论意义,可以理清道——经——文三者的关系,进而认清《原道》篇在“文之枢纽”中居于“宗经”主张的理论基石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之“典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对文学作品的"典雅"特征很重视,当前学界多认为"典雅"与儒家经典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相关,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里却有一层更重要的内涵被忽略了,即"典雅"是"六义"的体现."典雅"不只限于对儒家思想内容的学习,也不是要学习经典质朴的文风,最主要的是要学习经典的创作原则,即文有"六义",概而言之,是做到"文质彬彬",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情、体、势是《文心雕龙.定势》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情囊括了创作主体的创作目的和思想情感;体则涵盖了文章和文体的形式及其特征;势则不仅是文章体裁、体式和风格的综合,同时也昭示了形成文体、文章风格的必然趋势。情沟通了体与势。针对讹势而发的定势,不仅是对齐梁诡巧文风的批评,也为后世文学创作确立了文学创作的规范和要求,而师古是定势的重要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成书于南朝齐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精深,笼罩群言,不但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艺理论宝库中,也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近年,出版界陆续出版了一批译注本,受到了青年文学爱好者的热烈欢迎。其中,周振甫先生译注的《文心雕龙》影响最大,发行最广。  相似文献   

15.
《墨经》“辩学”实质上是从墨翟的“辩乎言谈”发展而来的古代逻辑学。“辩”相当于“逻辑” ,“辩”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名”、“辞”、“说”。“辩学”的实质内容是“以名举实” ,“以辞抒意”和“以说出故”。“辩”同时具有思辨的意味 ,并由此而通上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也谈《文心雕龙》结构框架的形成──与孙蓉蓉同志商榷张一平孙蓉蓉同志在《<文心雕龙>的产生和形成辨析》一文中认为:由于"我国古人偏重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缺乏思辨、概括的思维能力",所以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宏伟而严谨的结构框架之形成,"决非我国传统的思...  相似文献   

17.
<正> 对于包括《文心雕龙》在内的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点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已经撰写了不少文章从各种角度做过具体的分析,毫无疑问,这些文章对于我们认识并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点,都会有所帮助的。但是,我认为仅仅停留于此尚有不足,还必须把问题深入一步,即要从分析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及思维方式的特质入手,这样才能透过表层,达到在实质上认识并把握的目的。“天人合一”既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基本观念,又是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它影响着哲学、科学、文艺等各个领域,作为  相似文献   

18.
《文则》是宋代的第一部文章学理论著作,和《文心雕龙》一样,其文章学理念也具有鲜明的"宗经"特征,但二书的"宗经"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文则》"宗经"偏重于理,推崇文句的简洁自然,《文心雕龙》"宗经"偏重于情,注重文章的辞采。这些差异既与其各自的时代思潮有关,又是文章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读者对英国浪漫派杰出诗人雪莱(1792—1822)的诗作并不陌生,他那举世闻名的《西风颂》更为多数读者所熟知。《西风颂》是一首“颂诗”(ode),这种“颂诗”原来是古希腊文学中的一种抒情诗体,是描写庄严、高雅主题的,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常常可以配曲演唱、舞蹈。雪莱的《西风颂》所采用的是贺拉斯颂诗的一种变体。全诗共分五章,每章十四行,每行五音步,抑扬格;但它与一般的“十四行诗”(sonnet)又不一样,因为它每章是由四个交错押韵的三行组(terza rima)和末尾两行对包(couplet)构成,其韵律是aba,bob,cdc,ded,ee。雪莱的《西风颂》有多种中译本,他们分别载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英国诗文选译集》(王佐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82年6月出版的《雪莱抒情诗选》(杨熙龄译),春风文艺出版社(沈阳)于1984年出版的《世界抒情诗选》(其中《西风颂》的译者是江枫)以及《译林》1982年第二期(译者卞之琳)。上述译者都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读了周迪荪同志的《论"写本质"》一文(载《文学评论》一九八○年第四期),使我想到恩格斯《给保尔·爱因斯特的信》中的一句话:"不把唯物主义的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导线索,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将历史的事实宰割和剪裁得适合于它,那末唯物主义的方法就变成和它相反的东西了."周迪荪同志的文章,为了论证"在整个文学艺术领域里,'写本质'的要求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原则",而涉及到了一些历史事实.论者"回顾历史",引经据典,这当然也很必要.但回顾历史,应该尊重史实原貌,讲究实事求是;引经据典,必须正确理解原意,注意科学精神.否则,颠倒了论证过程的原则和事实之间的关系,即把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