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章介绍了虚拟现实(VR)技术的基本概念,系统构成以及在矿业工程方面的应用现状,并展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矿业中应用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科普展览展示的新趋势,通过分析传统多媒体展示系统在展览展示应用中存在的展项单一、形式固定等方面的不足,借鉴世博会德国馆多媒体联动系统应用的成功范例,在以物联网为主题的无锡感知中国博览园综合馆序厅建设中,设计开发了基于人与机器、人与人以及机器与机器间互动的多媒体联动系统,有效增强了参观者的体验乐趣。本研究旨在推动大型多媒体联动系统得到更为普遍的应用,促进科普展览展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子Flash的三维商品展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虚拟现实、计算机仿真以及三维商品展示这些名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三维商品展示的发展是以基于建模渲染的3D方式为起点,但由于受程序限制,在还原性、便捷、精度以及功能等方面存在不足.为此,以基于图片的Flash三维产品展示显得更有优势.文章以一个椅子的三维展示为例,分析使用Flash实现三维商品展示的方法与平台结构.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十种模式生物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完成,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在这个时代,由于全基因组的序列信息并不足以解释及推测细胞的各种生命现象,蛋白质才是细胞活性及功能的最终执行者,所以对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功能和相互作用的研究将会成为学术界的主流.体外展示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多肽和蛋白质配体发现的重要工具,在基因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在对目前常用的几种体外展示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其技术特点进行了比较,以期望能够帮助研究者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目的选择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化遗产需要通过展示体现其价值,其自身的属性与真实性在实际的展示中存在不能完整反映真实或导致误解等问题,通过对文化遗产真实性展示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解读,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理念,以西安大遗址为例,指出真实性与展示的原则和关系、问题。研究认为,遗产的真实性信息包括最初的状态和后续各个历史时期信息的叠加两个部分,展示中对遗产研究和未来不断进行的研究工作会导致对遗产真实性出现误读和曲解,因此坚决排除人为因素对遗产本体及其环境进行改变,是真实性展示的准则;西安大遗址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从真实性展示的技术路径来说,杜陵的围栏展示还应通过增加展板或指导标志补充遗产信息,汉长安城的对位复原展示应增加文字图片等辅助考古资料,唐长安城丹凤门保护工程应在展示保护大厅相应位置明确说明展示的相似性而非一致性,唐长安城延平门和大明宫紫宸殿遗址都利用了植物意向展示,还应通过文字、模型补充展示信息,大明宫含元殿的包砌展示宜在展示方案中补充遗产的微缩模型,即西安大遗址保护利用应在有效利用前沿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增加数字化展示,运用多种展示方式补充单一展示方式带来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数字校园项目到数字博物馆的信息传播建设,对我国展示空间信息传播设计现状进行了分析评述。界定了展示空间信息传播系统设计的内涵,对新媒体技术对其带来的巨大变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新媒体技术在展示空间的展示设计、远程空间信息传播及本地空间信息服务设计的新理念及技术实现。最后还就展示空间信息传播系统设计理念进行了挖掘,例数了其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用户接口技术,它通过给用户提供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直观而自然的实时感和交互手段,最大限度方便人机的交互操作,而不需要进行繁琐的敲打键盘输入,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虚拟现实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三个基本特征。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园林规划设计可以得到全方位的观察和设计效果,同时可以展示园林空间的整体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远距离浏览、辅助设计、辅助决策和公众参与。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包括虚拟环境建模、实时三维图像生成技术、交互技术、系统集成技术。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大园林景观设计者的积极参与,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上的应用必将带动园林设计方法论、园林设计本质的革新。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也应运而生了。虚拟现实技术将以其强大的教学优势和潜力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并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为新世纪的教育事业增添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介绍了情感教育的意义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基本特征,并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学习者情感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简要介绍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从训练条件、运动伤害事故、训练场所的全方位拓展以及运动员技战术的掌握等方面,分析其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应用的必要性。并从高校的人力资源、硬件设备、政策措施三方面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城市街道网络空间认知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起一个街道网络空间认知实验,对人在城市中的空间认知行为进行研究,并最终建立起街道网络空间形态同主观认知间的关联。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第一次得以应用于城市这一复杂对象的研究中。通过对实验的总结,归纳出在城市及建筑研究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方法和工作流程,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网络虚拟心理是古老幻想心理的现代延伸,具有现实性、幻想性;网络虚拟心理是一种客观现实与梦幻交织,虚拟真实与梦幻交融,虚拟真实浸润其中的心理空间。虚拟技术的发展,完全虚拟化的网络虚拟的出现,使人类的智慧面临新的考验。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虚拟技术及其基本原理、虚拟现帝技术的基本要素和关键技术,着重就虚拟技术在先进制造技术中的应用及现状进行分析,包括虚拟设计技术、虚拟制造及系统技术、虚拟企业、虚拟仓储、虚拟产品开发和虚拟仪器等,最后,还分别说明了虚拟技术在教学、医疗和建筑等方面的综合应用,拟帝制造技术研究重点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视频会议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虚拟实验室已成为实践教学一种新思路。本文研究了相关技术,提出了虚拟实验室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实现了远程网络虚拟实验室的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虚拟现实问题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和应用引起了哲学界的关注。本文从哲学对虚拟现实界定角度,在梳理和分析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个人看法。本文认为,虚拟现实是人类用数字化的中介系统创造的可与人交互作用的超现实环境的技术、活动和状态;作为一种客体,人工的虚拟现实("虚境")是个物理性与心理性结合、工具与客体合一、主体与客体共构的复合性的人工环境;网络虚拟空间,是虚拟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虚境",遥在是其存在方式,"在线效应"和"时缩空扩效应",是遥在性导致的双重效应,虚拟性是其显著特征,并由此产生网络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第四次教育革命的来临,以VR、AR和MR为核心的虚拟技术为现代教育的变革与重塑带来了新的契机,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成为近年来各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此,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对Web of Science国外核心期刊数据库2015—2020年间收录的729篇文献进行图谱分析、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和共被引文献综述,发现虚拟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呈现出不断趋向深度沉浸的趋势,目前已成为沉浸式学习的主要路径。与此同时,虚拟教育为课堂转型提供了新的方向,以其为核心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促进了情境化课堂、深层次学习以及差异性教学的发展。此外,开展基于虚拟技术的各学科教育实践,为改善各学科教育情境及提升相应的教育效能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未来,还需整合5G网络通信技术以优化虚拟技术的沉浸性,同时通过构建虚拟全纳教育社区来落实全纳教育理念,促进我国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5G、AI以及区块链技术与虚拟技术的有机融合,不但有助于完善泛在学习情境的构建,充分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最终还将形成智能教育新生态。  相似文献   

16.
伴随虚拟技术的兴起,人类借助简洁的“0”和“1”代码,对整个世界进行数据编码、解码,形成了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贮存和传输的标准化。在数字化对传统世界意义祛魅的背景下,虚拟技术作为一种派生和创设虚拟现实的工具和中介系统,以数字化属性祛除哲学的传统意义,推动哲学的变革,不仅中介实践,形成虚拟实践,实现哲学结构的根本变革,而且中介哲学思维方式,形成虚拟思维方式,促进虚拟实践与虚拟认识统一;不仅中介哲学认识,形成虚拟认识,导致可能性规范现实性的认识运动,而且中介哲学研究方法,形成哲学实验,推动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获得越来越依赖传播媒介,真实与非真实的区别越发模糊不清。“虚拟现实”科幻电影以当代社会中的媒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叙事基础,形象传达了人们对信息技术和人的发展关系的哲学思考。在突出探析“虚拟现实”科幻电影的双重叙事结构的基础上,深层次解读了此类电影对于当代社会的人文思考。  相似文献   

18.
浅析虚拟现实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和特征,论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高职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