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聊斋志异》对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有很大影响,后者的多篇小说即从前者取材。本文认为,芥川之《魔术》当受《聊斋志异·崂山道士》的影响,二者间最大的不同是其艺术世界实化与虚化的不同;又由于这一差异而造成各自作品阐释角度“外向”与“内向”的不同;并且,这种不同还有各自个性与经历上的潜在原因。最后,本文分析了这两篇作品因虚实二境的不同在各自创作历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芥川龙之介历史题材小说选材的新奇 ,构思的精深 ,完全得益于他深厚的汉学修养和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特别喜好 ,借鉴、移植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风格与情节成为他早、中期作品的主要基调。作者认为 ,芥川从创作初期的《酒虫》到晚年的《马脚》 ,《聊斋志异》对他的影响贯穿了他创作的始终 ,完全可以说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日本化”。  相似文献   

3.
章炳麟对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1年,章炳麟在上海寓所与前来拜访的芥州龙之分会面。章炳麟对日本民间传说中“桃太郎”形象的批判,使芥川深为震撼。之后,芥川根据这个民间传说创作了小说《桃太郎》。芥川笔下的桃大郎一改民间传说中被日本人崇拜热爱的形象而成为彻头彻尾的侵略者。《桃太郎》之后,芥川又创作了多篇具有强烈反骨精神的作品,这表明章炳麟的日本观对晚期芥州龙之介文学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酒虫》是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作品,取材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芥川龙之介经过精心构思,赋予了蒲松龄《酒虫》新的时代寓意。比较两篇作品的结构安排、人物设置、创作目的,可以看出,芥川龙之介的《酒虫》意在提倡尊重人性,并借此批判番僧所代表的学校教育对人性的抹杀。  相似文献   

5.
自幼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芥川龙之介一直对浪漫的江南水乡有着特殊的好感。在中国旅行前,他就创作了《南京的基督》《奇遇》等充满浪漫气息和异国情调的江南题材作品。1921年,芥川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海外特派员游历了自幼憧憬的中国。不过,不断荒废和西化的“江南”令芥川十分失望,他心中幻想的那个浪漫与诗意交错的“江南”形象开始褪色,与此同时一个内忧外患不断,饱受战乱侵扰的近代“江南”出现在了芥川的笔端。而芥川“观察人类”的目光让他在江南百姓的身上发现了扎根于世世代代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反抗精神与革命斗志。这些拥有旺盛革命精神的中国人让芥川看到了“江南”全新的一面,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的新生与希望。  相似文献   

6.
大正时期,日本私小说充分发展并兴盛。芥川龙之介是当时文坛的重要作家,独特的个性、社会环境以及文坛气候使其对私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芥川龙之介通常被定位为冷静、客观、理性的作家,而他创作的《文友纪事》等充满了“诗的精神”的作品,不仅大大拓宽了私小说的创作领域,也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内心丰富、感情细腻的芥川。  相似文献   

7.
芥川龙之介创作中的现代主义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现代著名的中短篇小说家,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之一。他的创作突破了日本近代文学传统,是日本现代作家中最早表现出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日本评论家中村真一郎认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反映人们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当我们阅读他的全部作品或是他的一部自选小说集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接近于西欧二十世纪的作家所刻画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芥川龙之介介绍·芥川龙之介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藤田祐贤教授的聊斋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蒲松龄及其著述(主要是《聊斋志异》)的资料整理、甄别和研究,《聊斋志异》与民间文艺关系的研究,以及《聊斋志异》与日本文学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并在以上领域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文学史上,作为“新技巧派”扛鼎人物的芥川龙之介是短篇小说创作的名家。他选择短篇形式具有不可抗拒的宿命性。芥川执着转瞬即逝的人生观,这决定了其思维和艺术表现方式是瞬间式的。芥川小说所表现的内容大都是固定的、静态的、不发展的,他们在瞬间形成,在瞬间结束,因此无论芥川怎样用语言所讲述的故事去抻长它们,所完成的总恰好是短篇形式。作为理性主义的作家,芥川把对人的诠释浓缩、蒸馏为“利己主义”。表现利己主义并不一定非采用短篇形式不可,但是由于芥川的小说多取材于历史典籍,而理性主义的芥川并不关注历史发展的胎动的能量,而只从历史中提炼警句式的思考,因此,短篇成了恰如其分的容器。家庭、血缘、体质对芥川的创作也产生了本质影响。感觉细腻正可雕琢形式,寿命难长才选取短篇急就,体力不支只好放弃长篇巨制。所有这些原因之间,彼此有时互为因果,有时交相作用,形成一股巨大合力,牵引着芥川自然而然地走向了短篇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0.
日本“鬼才”文学家芥川龙之介(公元一八九二年——一九二七年)及其作品,对于我国人民来说并不陌生.早在二十年代前期芥川龙之介还在世的时候,鲁迅先生就翻译了他的两篇小说《鼻子》和《罗生门》;一九八二年,我国又新出版了《芥川龙之介小说集》.但是他的一些作品,如《莽丛中》及主要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罗生门》等,却令人十分费解,甚至看后往往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这也许就是因为他的作品大多带有一点“鬼气”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11.
代表日本纯文学最高奖项的“芥川奖”自1935 年设立以来,一直是奖励优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学奖。2007 年1月,23 岁的新锐派女作家青山七惠以《一个人的好天气》获得该奖项。作品反映出日本现代“飞特族”(自由职业者)身上显现出的较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即丧失了崇高理想后精神上的隐形疾病——“孤独”与“虚无”。笔者拟从这一角度对作品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2.
1968年同时获得群像新人奖和芥川奖的《三只蟹》让大庭美奈子正式登上了日本文坛,并因其之后有诸多涉及女性问题的文学作品,被誉为战后日本文学中女性主义的先锋。本文主要通过对《三只蟹》中的女主人公由梨进行分析,解读了在由梨身上发生一夜婚外情的原因、结局以及由梨最后的“归宿”。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里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这大概是《聊斋志异》的成因之一。《搜神集》是我国志怪小说的滥觞,而《聊斋志异》则是《搜神记》的继承和发展,它把志异小说推向了难以逾越的高峰,成为古代短篇小说的代表。应该说,《聊斋志异》在作品的内容上是借鉴了《搜神记》,但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却大大地超过了《搜神记》,例如作者在篇末精心撰写的“异史氏曰”,就是一大特点。我们都知道,西汉的司马迁做过太史令,所以在《史记》的“论赞”中用了“太史公曰”,为后来的修史者所沿用,成为古代史书的体例。而《聊斋志异》所写的  相似文献   

14.
1927年,芥川龙之介之自戕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日本文坛。作为新生代作家,横光利一继承芥川遗志远赴上海,以探索超越唯有“发狂或死亡”的狭隘文学,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的日本文学,长篇小说《上海》正是横光苦心探求的结晶。芥川、横光分别作为拉上日本近代文学帷幕与揭开现代文学序幕者,二者的文学接合点“上海”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深刻意义。通过论述上海的这段历史,寻求深入思考文学文化问题的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杜子春》和中国古代传奇《杜子春传》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来探讨芥川在这部作品中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从而进一步分析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倾向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乾隆时诗人永忠以“传神文笔足千秋”的诗句,推许曹雪芹及其创作的《红楼梦》。我这里借用作文章的题目,是以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是一部“传神文笔足千秋”的不朽之作。特别是“传神”二字,更是《聊斋志异》塑造人物形象的突出特点。传神,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主张.举凡诗、书、画、音乐、戏剧等等文艺形式,都有人提出并实践这一主张.同样,在我国的古典小说中,也不乏传神之佳作名篇。就中,《聊斋志异》可算是短篇小说中的佼佼者,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我看可以与长篇巨著《红楼梦》相媲美。  相似文献   

17.
日本近代文坛“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活动于大正时期,与森鸥外、夏目漱石并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三大巨匠。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为人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15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尤为著名。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创作取材、叙述视角、创作思想等方面与其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对其进行相似性研究有利于对两者进行更加深入地比较。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一生中,非常注重和赞扬优秀的日本文学,他曾经翻译过多种日本小说和文艺理论著述,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一九二一年夏天,鲁迅先后译出了芥川的代表作《鼻子》和《罗生门》,登载在北京出版的《晨报》上。芥川龙之介(1892—1927),这位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鬼才”,是大正(1912—1926)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一九一三年二月,他就读于东京帝大英文系时,与友人一起重新出版了两起两落的帝大同人杂志《新思潮》,后来他和菊池宽、久  相似文献   

19.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坛的短篇小说巨匠,宣泄“人性自私”是其一系列作品的显著特征.芥川之所以在其一生的艺术创作中反复地把“人性自私”作为宣泄的对象,是因为其内心的不安.而这种不安,又主要来自其婚恋的失败,家庭教育的缺陷,社会的动荡以及自身被激活了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20.
仁是《聊斋志异》的灵魂和核心。 《聊斋志异》第一篇《考城隍》写冥府科考事,但明伦认为:“立言之旨,首揭于此。一部大文章,以此开宗明义,见宇宙间唯仁孝二字,生死难渝;正性命,质鬼神,端在乎此,舍是则无以力人矣。”这是非常中肯的。 据笔者的粗略统计,在《聊斋志异》整部作品中,仁和以仁为核心组成的词如仁厚、仁爱、仁人等约有40个,孝和以孝为核心组成的词如孝顺、孝谨、孝子等约出现63个。孟子说:“亲亲,仁也。”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①换句话说,孝不过是仁在有血缘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