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潘殊闲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
苏词研究是近世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有关苏轼词集的编刻整理累计有二十余种。由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的《苏轼全集校注.苏轼词集校注》,在参考传世苏词各重要版本和近期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苏轼词集作校勘、注释、编年、集评、辨疑等文献整理工作,在各个领域均进行了新的探索。撮其要者,在以下三个方面最为突出,这就是:意象词旨的深微探析、编年本事的精细考订、词语注释的准确追寻。 相似文献
2.
卞慧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4):61-62
通过对《瞿佑全集校注》的解读,认为其在现存瞿佑作品的发掘上有新的突破,辨伪精细,直面瞿佑研究领域的关键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由《瞿佑全集》的整理而引发的期待与展望进行了蠡测。 相似文献
3.
安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中国李白研究会前会长詹先生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集释集评》,由于“炒作”过火,自诩过高,以致名实不符。今以李白研究新成果—开元年间初入长安一事为例,揭示出该出内在矛盾与混乱,进行质疑 相似文献
4.
5.
6.
浩岭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22(4):112-113
谭耀炬先生的《小学考声韵》校注是研究古代音韵学的一部力作。该书的出版 ,填补了古代音韵学专科目录研究的一项学术空白。本书最大的特点 ,就是穷搜博考 ,析缕治棼。不仅点校准确精善 ,而且考证翔实 ,纠正了不少前贤讹误 ,是目前小学类学术专著中一部有价值的好书。 相似文献
7.
吟深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0,(3):81-81
杜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杜甫逝世不久,便有润州刺史樊晃整理的集子问世。一千多年来,杜甫的诗歌不断被后人收集成册而广为流传。其后宋人郭知达的《九家集注杜诗》、明人王嗣 的《杜臆》、清人钱谦益的《钱注杜诗》、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浦起龙的《读杜心解》、杨伦的《杜诗镜铨》等斐然继起,各自所长,成为不可或缺的杜诗专著。但是,新中国建国五十余年来,尚无一部完整的,以今人全新的观念来铨释杜诗的专著,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有鉴于此,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组织本馆业务骨干和四川杜甫研究会部分学者,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编写成… 相似文献
8.
阮忠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4(3):95-96
编书也编如是书──读《辛弃疾全集》阮忠我自入了学间之途以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不太爱读选本。其实我知道这样做怕是不行.古往今来.东西南北中.各种各样的书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毕生所能读.恐不及海之滴水。庄子曾经很感慨.说是人的... 相似文献
9.
《诗话丛林》是韩国诗话史上最重要的诗话之一。《诗话丛林》最早之注释、翻译著作为许卷洙、尹浩镇之《译注诗话丛林》与洪赞裕之《译注诗话丛林》。相较于许卷洙、洪赞裕等注译本,本部《诗话丛林校注》之特点主要有:句读方面,尽心审核,避免谬误;校勘方面,遵从原书,订正原书之误必作校勘记,以存旧貌;注解方面,详注韩国文献,略注中国文献。此书主要面向中国学者而作,为中国学者加深对韩国汉诗及诗人之理解,为研究韩国汉文学提供一点便利。 相似文献
10.
《真诰》是研究六朝道教史和中古汉语的必用资料,但长期以来没有校注本,这与其重要性极不相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了由日本著名学者吉川忠夫和麦谷邦夫编、朱越利译《真诰校注》,对《真诰》作出了精确细致的点校与注解,是目前《真诰》最为翔实的校注本.然因该书卷帙浩繁,一些点校及排印尚有问题,可再探讨.兹选取27例略加考辨,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祁和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1):212-216
在苏门君子眼中苏轼才识首先不是辞章 ,而是道德学问 ,苏轼才识具有扬马以来的蜀士风范。苏轼对汉唐以来文化学术及历史经验皆有深刻独到的总结。仅以辞章家视苏轼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综合论及综合研究苏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U Jing hua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3)
苏轼研究如欲有所突破 ,就必须从“全能”、“通才”的视角来观察和探索苏轼 ,要改变当前单纯以诗论诗、以画论画等偏执一隅的狭隘做法 ,走向综合交叉研究的康庄大道。因为苏轼本身就是艺术综合论者 ,他的“体兼众妙”、“兼百技”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著名论断 ,阐明了他鲜明的综合融通的艺术观点 ;而“通其意”的创发理论 ,更丰富了他多技巧多风格融通创变的创造性实践。研究者不仅宜具备诸种艺术科学知识和多项创作技巧的修养 ,还应具有综合交叉、兼通互融的辩证思维能力 ,才能深层次、多角度地发现其诗画书法叠印复加的精湛技艺 ,研究他心灵中将各种艺术文化要素实行有意义的综合所产生的无比浑厚、极富意义而又不可预料的新论述成果 相似文献
13.
叶帮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81-84
苏轼、辛弃疾一向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 ,其豪放词却并非像论者所说的那样一味豪放 ,而是“以词还词” ,具有一定的婉约因素在内 ,这表明苏、辛二人也具有一定的词体本位意识。本文以苏、辛的英雄词、农村词、咏物词为例 ,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略论苏轼的强兵思想(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苏培安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2)
综观苏轼的一生,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他从出仕伊始,终其整个政治生涯,一直关心着、细审着北宋王朝军政和防卫的问题与需要,形成了一整套合理、实用而又独具特性的强兵思想,包括强兵的宗旨、强兵的要术和制敌的方略。他积极争取强兵思想的实施,以之批评时政,更在有限的职权范围内努力实践:惩治腐败,整顿军纪,练习技艺,整军效果达“诸郡之冠”。 相似文献
15.
苏培安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1):71-75
苏轼的一生,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他从出仕伊始,终其整个政治生涯,一直关心着、细审着北宋王朝军政和防卫的问题与需要,形成了一整套合理、实用而又独具特性的强兵思想,包括强兵的宗旨、强兵的要术和制敌的方略。他积极争取强兵思想的实施,以之批评时政,更在有限的职权范围内努力实践:惩治腐败,整顿军纪,练习技艺,整军效果达“诸郡之冠”。 相似文献
16.
1999年12月26日至28日,中国第十一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徐州市举行。65名苏轼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他们分别来自16个省、市和台湾、香港以及美国。与会者就苏武的思想和成就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展示了苏武研究的新成果、新趋势。会议比较集中地探讨了三个问题:一、苏轼的文学创作;二、苏武徐州时期的思想与政绩;三、苏轼遗迹的开发利用。苏轼的文学创作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课题。朱靖华、饶学刚的《二十世纪苏东坡文学研究综述})对近百年浩繁的苏学研究资料进行了梳理;邱俊鹏《读苏武徐州诗作随笔》一文,根据对苏武近二百… 相似文献
17.
马银华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4):45-48
苏轼是一个具有赤子之心的诗人,这种性格使他一生屡遭贬谪,九死一生,同时又使他写出了天下最纯粹的诗文,成为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苏轼谪居黄州期间,“覃思于《易》”,著成以“致用”为务的《苏氏易传》。《苏氏易传》深深影响到苏轼的黄州词创作,其影响是建立在创作主体的实践精神与心路历程之上的。苏轼撰写《易传》的目的主要是解决身处“命与志不相谋”的困境中如何安顿人生的问题。其中对“道”“情”“性”“命”之关系的思考,以及在思考中形成的刚中柔外、内足而自在的理想人格和性命自得的人生境界,不仅作为学理层面的思想形态而出现,更重要的是作为谪居生活中的实践形态而存在,并转化成为苏轼黄州词创作的内在动力和抒情言志的基本元素,尤其是通过“醉”“梦”“舟”等意象,将其《易传》中的“无心”思想艺术化,创造出别具内涵且又情理圆融的词境,“新天下耳目”,在唐宋词史上全面确立了“士大夫之词”。 相似文献
19.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先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2):91-98
苏轼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除了文学创作之外,还有他崇高的人格魅力。苏轼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奋厉有当世志”。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事功,而是爱民和为直道而献身,处穷时仍不忘兼济天下之志。二是忠言谠论,直而不随,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三是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四是和诗歌共有着生命。他对自己平生功业的评价表现出独特的人生价值观。他有“诗能穷人”的深切体验,却认同“诗穷而后工”的观念,自觉地在穷蹇的境遇中追求诗艺达到新的境界,表现出极可宝贵的气骨与诗胆。 相似文献
20.
翁筱曼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5(6):50-55
清代岭南著名书院学海堂的文学教学对岭南文学有重要意义,给合相关的著述和史料,分析其文学教学的课题课卷中所呈现出来的,师法苏轼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进一步探讨苏轼■粤对岭南文学的丰富和拓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