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徒雷登(JohnLeightonStuart),1876年6月生于杭州。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南美长老会传教士,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而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  相似文献   

2.
司徒雷登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美国人”的人。他生于中国杭州,为中国人民做了许多好事。1919年,他任燕京大学首任校长,领导校务达27年之久。1946年。他在周总理的推荐下,当了美国驻华大使,在主客观因素的支配下,做了一些中国人民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惹得毛主席写了《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他回美国后,孤苦伶仃,晚景十分凄凉。去世后留下遗愿,希望遗骨葬回中国。去年11月17日,中国政府和人民满足了他的遗愿,把他的骨灰安放在故里杭州半山安贤园……  相似文献   

3.
孙蝶平 《老年人》2012,(11):42-43
司徒雷登是美国传教士、教育家、外交官,但他热爱中国,一生大部分时间以中国为家。司徒雷登在中国办了27年教育,是燕京大学的创办人。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燕大之父司徒雷登的父亲是在中国的美国传教士。1876年6月,司徒雷登出生于杭州,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与创建杭州育英书院,1908年被委派到南京金陵神学院任希腊文教授。  相似文献   

4.
陈远 《中外书摘》2007,(8):19-22
1918年,出生在中国杭州的美国人司徒雷登在南京踌躇满志地度过了他人生中的第42个春秋。他有理由踌躇满志。因为从他1905年开始在中国传教以来的活动以及收到的效果,不仅让他所隶属的美国南北长老会对他刮目相看,而且也使他在中国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相似文献   

5.
"今天,中国终于有勇气凭良心说话,承认自己对不起司徒雷登,对不起这位为中国活了一辈子的美国人。"《南风窗》杂志2011年第4期刊登了《难以道别的司徒雷登》一文,不仅试图重塑一个"别样的司徒雷登",将之装扮成一位"为了心中那不灭的信念和伟大的爱"而献身中国的爱心使者,甚至要国人向这位原本"别了的司徒雷登"道歉。 然而,司徒雷登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如果说,1946年就任大使前的司徒雷登还可以说得上是一个"教育家"的话,那么,1946年以后的司徒雷登就成了美国在华利益的忠实代言人,其个人人格已经过了帝国主义的"格式化"。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最紧要关头,是中国人民处于帝国主义压迫深重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司徒雷登已没了他时常挂在嘴边的那些"中国朋友",这时他心目中有的只有美国在中国的殖民利益。  相似文献   

6.
司徒雷登是近代来华重要的美国人,他生于中国,事业发展在中国.可以说近代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像司徒雷登那样了解中国,热爱中国,与中国的交往之深是没有一个外国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的.正因为如此,他与中国各阶层人士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与司徒雷登交往的人士中,就有像蒋介石那样对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重量级”人物.那么,他们二人发生交往的机缘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同乡情缘、宗教信仰和事业背景三个方面进行逐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1司徒雷登来找孙传芳,孙传芳问他一个外国人干吗跑到中国来教育中国人。司徒雷登说:"文明不是民族性的,而是世界性的。我要把全世界的文化同中国文化相整合,产生一种新文化。"孙传芳问:"那你来找我又是为何?"司徒雷登说:"向你筹集捐款。"孙传芳说:"日后再说吧!"几年后,孙传芳想把儿子送进燕京大学,就去找司徒雷登。司徒雷登问:"总司令找我有何贵干?"孙传芳说:"让我儿子来燕大读书。"司徒雷登说:"日后再说吧!"孙传芳说:"这次我给你两万美金。"司徒雷登说:"那就让他来吧……要现金啊!"  相似文献   

8.
阮直 《女性天地》2006,(7):42-42
几天前,从杭州来了一个朋友。席间,我们聊到收入,他恰好比我多10倍。此君的年龄比我小10岁,论本事才能,我左证右论,他只比我多两倍,看来,“天堂”就是“天堂”,草房就是草房。如果在杭州工作的人,收入与我这神经末梢地带的人无差别,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就没成果了。多我10倍的收入  相似文献   

9.
仁悟 《老年世界》2011,(21):8-10
在改革开放后,不少中国人移民取得外国国籍时。人们也应知道.当年曾有一个美国人来华参加革命斗争并取得中国国籍,并在现代史册上留下了英名。他就是被毛泽东誉为“完全的中国人”的马海德。  相似文献   

10.
一 司徒雷登说过这样的话: 傅泾波之于我,就像是我的儿子、同伴、秘书和联络官。我所以能取得的一些成就,特别是在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方面,应该归功于他的地方,也许甚至比我自己意识到的还要多得多。  相似文献   

11.
吴迪 《职业》2008,(6):40-41
能进入纽约的跨国公司,成为年入数十万元的白领,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然而,他却“不知天高地厚”地炒掉了世界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股神巴菲特称他是“奇才”,就连好莱坞明星甚至美国议员,都争着和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人交朋友。  相似文献   

12.
生活的尊严     
一位刚从美国学习回来的朋友说:在夏威夷期间,发现那里几乎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很快乐。印象最深的是一老者导游,他对待每一位游客都很和善,服务非常周到,如同照顾自己的家人。见到中国游客,他用蹩脚的中文不断地说:“你好,中国”“你好,北京”。所做的一切,让人感觉舒坦,看得出,他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1972年2月2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中国之行即将结束的前一天,来到杭州住进西湖国宾馆,拟于28日到上海向全世界发布“中美上海公报”。  相似文献   

14.
高灵芝  舒玲玲 《职业》2011,(34):56-57
“来过的人心向往之;来了的人流连忘返;住在这里的人安居乐业。”如果说这是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对于杭州的溢美之词,那么“杭州是一座非常适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就是他对于杭州文创所寄予的美好希冀。而这并非一家之词,在杭州之江文化创意园·凤凰创意国际中央展厅,一场聚集了海峡两岸文创界知名人士的高峰论坛上,几乎所有人都对杭州的文创产业发展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15.
王侃 《现代交际》2009,(6):10-11
罗伯特是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的本科生,来自美国,主修中文以及政治经济学。今年夏天,他就要毕业,按照常规,他应该回美国找工作。“我不想回去”,罗伯特说,“在中国,我起码可以教英语,而回国后,谁也不敢保证我能找到工作”。  相似文献   

16.
大儿子小虎在美国一家计算机公司工作快两年了。在长途电话交流中,他常提到美国人爱说的“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去年冬天,我和妻子有幸应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邀请,参加小儿子小晗的“学位授予仪式”。当我们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时,真还感受到了这种所谓的“文化震撼”。  相似文献   

17.
《炎黄世界》2011,(1):29-29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马里兰大学创校150年来首位华裔校长陆道逵2010年明18日表示,“为下一代预备未来、创造机会”是他接下马大新职挑战的主要原因。“我从穷小子到大学校长的故事,正是教育创造机会的明证”。他表示,在美国,这样的故事可以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相似文献   

18.
爱情重八斤     
当陈才宣33岁时,连刚入伍没几天的新兵蛋子都开始“操心”起“陈干部的终身大事”。拗不过众人的热情,他终于决定去相亲。女方是杭州某野战医院的儿科医生,25岁,上海人。他获知的消息就这么干巴巴的一点。媒人说:我说再多,也要你去看了才知道啊。  相似文献   

19.
怪谜巧猜     
翔宇 《当代老年》2014,(5):55-55
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时,有一年大雪,他和好友陈述古同游西湖,欣赏雪景。当时,西湖人踪稀少。陈述古一时兴起,出一怪谜,想难难苏东坡。他说:“‘雪径人踪灭’,请猜一首七言唐诗中一句的上半句。”东坡听了暗暗吃惊。  相似文献   

20.
齐静 《老人世界》2011,(12):11-12
马海德,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与斯诺并肩走进延安。他出生在美国,但他毕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他是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致力于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为中国消灭性病和在2000年全国争取达到消灭麻风病作出了贡献。他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被国家卫生部授予“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