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抗战区文学出现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抗战文学和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两者在同一时期的不同的特殊空间里各自发生、发展,但两者以中共南方局为纽带,采用不同的方式互动、交流,使重庆抗战文学的主流和延安文学一样都同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前进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邵国义 《兰州学刊》2006,2(7):83-84
抗战文学的研究没有解决整体观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影响了研究的深入,有些现象和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释,有些很有价值的问题被遗漏。对抗战文学进行整体研究,就是既要在横向上综合研究各个区域,又要在纵向上把七十余年的以抗战为内容的文学创作纳入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3.
在抗日战争中,西南联大作家从寻找抗战力量开始,到描写抗日战斗,直至亲身上战场感受战争,最后对战争进行了人本思考,其作品具有与一般抗战文学不同的特点。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作品的艺术色彩,西南联大文学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抒写抗战内容,创作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作品,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水平,取得了描写抗战的最高成就。认识西南联大文学的成就,或许能够充实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中关于抗战文学的贫乏内容。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文学的艺术画廊里,工业文学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杜鹏程和蒋子龙的反映工业题材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不足。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作品反映的生活侧面不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比较,从中探索到许多相近的特色,为社会主义工业文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文学的多维性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的文学呈多维发展道路,对其应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考察研究。抗战时期的文学不等于抗战文学。抗战文学以皖南事变为界线,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上海“孤岛”文学和香港文学,应属于抗战文学,而东北沦陷区文学和关内论陷区文学则不属于抗战文学。当然,即使这两个沦陷区的文学,也有些微的差别和不同。  相似文献   

6.
5月23日至25日,2009年重庆“文学史料与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年会在重庆召开。与会代表探讨了发掘、整理、甄别、解读等与文学史料研究直接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从扎实的文学史料出发,对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报刊杂志、作家作品、文学运动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个案研究,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7.
陕风现象试论张法陕西作品群:多重奇迹1993年,出现了一个用文学本身解释不了的文学奇观。贾平凹《废都》、陈忠实《白鹿原》、老村《骚士》、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京夫《八里情仇》和程海《热爱命运》长时期地成为大书店小书摊的抢手货。由于这些作家都是陕西人...  相似文献   

8.
流言的世界     
吕丽娜 《兰州学刊》2008,(Z1):180-181
在中国文学史上,20世纪40年代在沦陷区孤岛上海,张爱玲的作品明显区别于当时上海两大文学派别:抗战文学和闲适文学,张爱玲以独特的语言,描写一个个突兀的故事,在中国习以为常、入世近俗的故事里,却浸透着无边的绝望,张爱玲记录下那个时代本真的生活和感受,这为后人留下了从各种角度阐释的空间,文章从张爱玲文本的情感世界入手去理解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古今中外学者观点各异,大抵有二者一体说、内容重要说、形式重要说三种观点。现代中国的特殊年代里,由于反帝反封建尤其是抗战的需要,文学工具理性的诉求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内容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其时,李健吾坚守文学的形式是文学的文学性的根本所在、文学语言是文学形式的最终体现,并以文学批评与作品的写作践行他的思想。无论是在其当年所处的历史语境,还是在我们当下,李健吾的观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及理论的发展都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以领导和组织全国文艺作家从事抗战文艺运动为基本目标的全国性文学组织。文协总会与分会之间的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抗战文艺》的编辑出版,以及文协的理论批评活动,都鲜明地体现了文协旨在组织和领导全国抗战文艺运动的历史特征。在抗战初期的历史情境中,文协试图组织和领导全国文艺运动的组织目标迅速获得了全国文艺作家的广泛认同,文协发动和组织的许多活动也因此而演变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运动,对抗战时期的新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梦这个在人们看来有点离奇荒诞的东西却历来受到文人的青睐,他们常借作品叙述梦或借梦的形式来构筑作品内容,文学与梦也因此结下了不解之缘,梦在文学艺术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重要的价值。文学与梦还存在着许多的相似点:梦和文学都是愿望的满足;梦和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现实;梦和文学都能引发对现实的反思。当然梦与文学也有着不同之处,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在现实价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的关于抗战文学的研究,往往习惯于把它分成抗战前期和抗战后期两个文学发展阶段。这种分期所仰仗的主要依据是外在的抗战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及其对文学产生的牵制和影响。——应该说,认识到抗战这一特殊的历史事变及其比其前任何政治事件给文学带来的影响都要大的事实,这种分期方法对于阐释抗战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风格特色和运演规律是很有帮助的,不失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角  相似文献   

13.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在美学方面的一个重大特色是狂欢化手法的使用.狂欢化文学是古希腊时期即已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经历了古罗马时期和中世纪的变迁,在拉伯雷、塞万提斯和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里得到了发展,最后被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性地加以利用.无独有偶,法国的左拉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也继承和发展了狂欢化手法.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和左拉小说的狂欢化手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人物和作者都平等地参与对话,让思想进行交锋;共时艺术的使用;大量的双声语.但两位作家的狂欢化手法又有着重要的区别,这种区别产生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和个性差异所导致的创作风格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李辉英和他的抗战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深深地怀念为中国抗战文学做出杰出贡献的东北爱国作家李辉英。 吉林省籍香港作家李辉英(1911—1991)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这位左联老战士,三十年代初崛起于文坛,始终把反映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作为自己创作的主旋律。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抗战题材作品写得最早也最多的一位作家。 “九·一八”东北沦陷后,21岁的李辉英,以一个不甘心做亡国奴的爱国青年不可抑制的愤怒和仇恨,投身子抗日文学的创作。 五十多年来,李辉英无论在硝烟弥漫的抗战烽火中,还是在灯红酒绿的烟花港岛,他都以反映抗日斗争为自己文学创作的母题。他先后出版了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集9部,散文集3部。  相似文献   

15.
孙犁的抗战小说由于描写了根据地人民在抗战中的成长历程可以被归入广义的“成长小说”,然而,在这种集体性叙事中却潜藏着更多的个人的声音。由于两种声音的矛盾冲突,孙犁的作品在主流文学中呈现一种边缘景象。当年对于他作品的评价,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让今天的我们真切感受到意识形态力量对于文学的介入。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文学受到战争的巨大冲击,包括歌谣、诗歌在内的文学形式的常规发展路径被外力粗暴阻断。"歌谣体"作为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文体应运而生。由于在主题、内容、情感、创作手法、修辞技巧、语言表达、创作主体等方面都难以区分谁是歌谣、谁是诗歌,从而导致抗战诗歌与抗战歌谣之间的界限变得十分模糊,使二者具有"杂糅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一老舍和赵树理都是我国新文学的代表作家,虽然进入新文学领域的时期不同,生活和创作的环境不同,作品的风貌不同,但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来说,他们都沿着“五四”文学革命所疏导的现实主义道路前进,取得丰硕的成果,为继承和发展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各自作了突出的贡献。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重重压迫之下,人民苦难深重,社会动荡不已。但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在文学中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全面而深刻的反映。尽管清末有谴责小说出现,其中较为优秀的作品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之类,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社会黑暗,但由于思想观念和表  相似文献   

18.
八年抗战是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中,苏联文学对中国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中国抗日战争需要苏联文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文艺家的伟大任务是如何给人民提供能够增强信心、鼓舞斗志的文艺作品。达到这个目的有两个途径:创作和翻译。那么,应该翻译什么样的作品呢?哪个国家的文艺作品适合中国的现实需要呢?中国的杰出人士和翻译家都把目光投向北方的邻邦——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相似文献   

19.
郝蕾 《社会科学论坛》2005,(18):149-151
孙犁的抗战小说由于描写了根据地人民在抗战中的成长历程可以被归入广义的"成长小说",然而,在这种集体性叙事中却潜藏着更多的个人的声音.由于两种声音的矛盾冲突,孙犁的作品在主流文学中呈现一种边缘景象.当年对于他作品的评价,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让今天的我们真切感受到意识形态力量对于文学的介入.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连心锁》出版之前,我们对中国与朝韩联合抗战这样一段难忘的历史很少进行较大规模的文学表现。在这部特殊的作品中显露出的文革文学规范乃至潜规则严重影响着作品真实精神的体现和人物真实性的塑造。一个涉外题材的作品要想生动地体现出生活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须带着浓厚的具有异域色调的空域背景,而无论是从写作行为还是从人物刻画方面看,《连心锁》这部作品都严重缺失这样的空域背景,致使其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思想把握、生活把握和人物把握都呈现出浅泛性的缺陷,是创作方法意义上的重大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