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受众在整个传播活动中已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媒介信息的使用者,且具有强烈的参与心理需求。要让受众心理上参与电视新闻报道,必须解决好传播者的角色定位,调动受众的情感因素,追踪受众心理的发展轨迹和充分发挥电视画面的视觉心理作用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印刷媒介扩大了信息接收的时空范围 ,使人们信息获知权增加成为可能。电子媒介以可视可感的形式传播信息 ,强化人们对图像和声音信息的接受能力。回顾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几次传播技术演进 (口头传播—印刷媒介传播—电子媒介传播 )时不难发现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革新带来的不只是传播形态的变革 ,还伴随着传播者心理的重大变化及社会文化的相应变化。1 社会因素对传播技术发展的作用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其他科学成果一样 ,一项新技术被发明出来之后总是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被应用于现实生活。其中的原因就在于 ,技术总…  相似文献   

3.
媒介融合给信息传播带来一系列变化,它的发展也给新闻伦理带来种种挑战。媒介融合发展在我国经历了三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给新闻生产、记者角色认定、信息生产方式带来了挑战,直接导致了信息过剩、信息污染、个人隐私的无保障、新闻传播者角色定位等问题。面对媒介融合给新闻伦理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必须从更新传播理念、强化新闻理想教育、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加强新闻传播法治建设等方面入手,重建新闻伦理。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具有显著的传播学特征。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的传播者包括科技论文的作者、期刊编辑群体、期刊编辑部或杂志社等;科技信息是科技期刊的主要传播内容,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之一;科技论文作者在科技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传播者和受众的双重角色;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日益扩展。在科技信息的采编、审读、刊发等各个环节上,科技期刊编辑主体具有“守门人”功能,编辑取舍稿件的决断就是最值得关注的“守门”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期刊的出版形态由纸质印刷向数字化电子出版物不断演进,这个过程是计算机领域的数字技术向科技信息传播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是科技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在学术评价中,“期刊级别”和“核心期刊热”等现象影响着科技期刊的媒介威望,作为学术传媒的科技期刊必须摒弃偏见,打造特色,发挥优势,树立良好的媒介威望。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5,(5):123-124
<正>一、影响之一:去中心化传统的大众媒介是一种围绕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性传播,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居于核心位置,对信息的内容、引导、流量和受众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信息的传播有着稳固的控制权。传播者将各种不同来源的信息集中起来,经过筛选加工,层层审查,制作成符合他们标准的信息产品,然后再通过媒介传输给受众。这就形成了传播领域中的"守门人"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  相似文献   

6.
传播者、受传者和传播技巧都影响农业创新的传播效果。要搞好农业创新传播工作,需要深刻认识传播者的态度、品质、专长与威望、接近性,受传者的个人差异、社会类型、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和选择性心理等与传播效果的关系,需要在思维、劝服、单面与两面传播、信源可信度、传媒选择等传播技巧方面,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7.
传播学     
传播学的定义,根据所使用的参考资料的理论结构的不同,以及对整个过程所强调的面的不同,而说法不一。但是,各种定义都包括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传播模式或媒介物、信息、效果。简单的表述是:当某一信息由一个发信者(或发信机)予以表达时,传播过程就开始了。然后编码,并通过某一特定的媒介或渠道  相似文献   

8.
信息零余是新闻媒体开发信息资源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媒介传播同质信息已成为当前受众新闻信息消费的一大顽症。信息零余与新闻资源的再度开发之间存在着一种交叉趋同、同生共体的关系,新闻媒体要在竞争中争夺注意力资源,就应充分利用人才智能优势,对业界目之为新闻新视点而学界称之为再生信息的进行有效的再度开发,其中新闻传播者的创新思维是克服媒介同质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播的导向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导向责任,必须具有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对正义事业的责任感,对人民群众和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大众传播者既是信息的输送者,又是信息的把关人,他们在为受众提供必要信息的同时,指导受众在信息选择中避免失误,表明信息传播者与受众在传播效果的追求上是一致的,这正是传播者所要承担的主体责任;大众媒介在提供的信息中总是赋予了一定的观念或价值指向,不会不影响受众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思考和理解,也不会不影响受众的行为。因此,大众传播必须把提高公信力放在首位;同时,大众传播还受社会的控制和约束,政府通过限制、管理、协助和参与等方法,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媒体实施干预或制约,其目的是为媒体创造一个良好的运作环境,以保证大众传播得以健康和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是一种特定的传播活动,其传播的过程模式由一些要素组成,包括教育者(传播者)、受教育者(受众)、教育内容、教育媒介和信息反馈等。这些要素是动态性的变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德育传播的效果。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德育及其传播过程应加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研究,采取恰当的对策,才能更好地提高德育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和作用值得研究。关联翻译理论认为文章语言所提供的交际线索能够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的本意,具有凸显语境效果的交际价值。根据这一观点,翻译时尤其是小说翻译必须考虑保留原文中的交际线索,即保留原文的语义、语用、句法、语音等语言表征,从而帮助译文读者推导出原文作者的意图,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基于对《倾城之恋》译作的分析,探讨如何把握好原文的交际线索,以便达到小说翻译意图的合理再现。  相似文献   

12.
自 1 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提出之后 ,中国新闻媒介的受众观念不断增强。有人认为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是中国新闻改革的方向。笔者则认为 ,从大众传播的技术特征和传播的社会控制考虑 ,受众中心论只能是一个乌托邦 :无论是传统的“宣传型”观念还是新兴的“市场型”观念 ,都不是以受众为中心 ;即使是第四媒体———计算机网络 ,也不可能带来“受众中心”。中国新闻改革的走向 ,不是“以受众为中心” ,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媒介既要满足受众的需要 ,又要积极引导受众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网络的新形势下,汉语使用的不规范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忧虑,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更加显示出了其紧迫性和重要性。高校学报的学术性及传播性,决定了学报用语必须规范准确,并且规范程度要普遍高于其他大众传媒。学报编辑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语言文字法规,加强语言知识的学习,提高语言修养,正确对待媒体流行语,使学报在语言文字规范方面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英语教学作为一种的语言教育手段,有着其特殊的美学特征,具有浓厚的人文美学价值。现代英语教学应贯彻美学思想,在关注语言的工具性同时,关注语言的人文性美学价值,应实施人本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美学修养。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时代知识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在网络环境下,语言教学工作者需要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传统的传播媒介和教学模式进行重新审视,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实现将无序的汉语口语教学资源有序化,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与传统的语言教学手段进行有机整合。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来设计学习过程,用网络获取每个学生的学习信息来调控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政治传播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传播确定了两个前提: 传播的理论必须是科学的、真正无产阶级性质的;这种传播的成功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变化相联系。政治传播者需要具备四方面素养: 智慧、思想、风格、知识。政治传播的主要目的在于影响还没有卷入运动的广大群众。政治传播中的传播者本身,是最重要的媒体。政治传播者要具有持久的政治传播毅力,不为一时一地的成功或失败所左右。传播目的正当,手段也必须正当。  相似文献   

17.
语言变异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引起语言变异的因素诸多 ,其中 ,语境对语言变异的影响和制约是至关重要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一定的上下文、语体的选择等构成了语言环境 ,制约了语言变异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以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交际性的原则 ,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就必须把语言训练与使用语言的环境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即要重视以句子为单位的训练也要发展语篇水平上的交际能力。最终使学生实现跨越文化的交际  相似文献   

19.
高语境文化对交际环境依赖程度高,交流信息多寓于语境、情景之中,而低语境文化对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情境的依赖程度低,直接在交流中明确表达信息。在国际商务英语谈判中,高语境文化的中国代表和低语境文化的美国代表,其谈判文化和风格具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代表谈判语言委婉含蓄,强调集体意识与群体文化、社会等级和人格身份;而美国代表谈判语言直接明了,倾向于以个人为中心,遵从人人平等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如何选择自身的文化身份会对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并不要求交际一方完全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以迁就另一方,而是要在确立本民族文化地位和特征的前提下,通过交际手段建立一种新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