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球化的情景下,儒家伦理文化彰显其现代价值:重“和谐”的道德情操,“仁爱”的道德原则,“依礼而立”的道德规范,“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舍利取义”的道德标准。以美国为主的西方伦理文化,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中心,倡导自我个性和自由,正在消解着世界其他民族国家的传统的伦理文化价值观。现代化、民族化、世界化,是儒家伦理文化转换的三个基本立足点。对待儒家伦理文化,既要批判地继承,又要有所超越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美的本质研究的视界转换陶伯华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在学术界已沉寂多年。沉寂并不证明这是一个应该清除的“伪问题”,而是意味着攻坚的难度与思考的深入。解决老问题需用新思路,王干才同志提出矛盾思维是实现主客体真、善、美全面统一的重要途径,就是寻找新的突破口的可...  相似文献   

3.
论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生存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每一种传统文化系统都包括显型层、外隐型层、内隐型层及内核层这样四个层次,它们既相区别又相关联。每一种文化系统又都有一定的调节机制,它表现为两个方向的力度:内凝聚力和外渗透力。文化的多元性取决于文化体系本身固有的结构。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是传统文化自我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主导着自身以特有的方式发生变革,向特定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所确立的文化本作精神是什么?或者说五四精神是什么?人们肯定会回答是“科学”与“民主”。把五四文化精神归纳为“科学”与“民主”,固然是极有道理,不过,在我们看来,这决非五四文化精神的全部。“科学”与“民主”是五四运动的旗帜,但同时也是此前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旗帜。早在戊戌变法前夕,严复就曾揭橥出“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是西方文化的命脉,并进而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要用”的新文化体用现①。因此,“科学”与“民主”尚不足以概括五四文化革新的底蕴。我们认为,五四运动的本质内容是对…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与文化实践的视界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以文化实践为切近的思考平台。缺乏科学意识的文化实践,对社会发展来说等于无。“无意识”的文化实践实际上“有意识”地展开人文诉求,追问当前价值如何走向未来价值,并将当代发展理论的科学尺度引进文化实践。无论从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内蕴、文化实践的科学发展视野,还是从文化—科学的生成视界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与文化实践的视界融合都当然地确立了和谐社会构建的人文背景。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线性时间逻辑因其弊病被立体时间逻辑所取代.立体时间逻辑是生活化的、境域化的、立体化的时间逻辑;是过去、现在、未来同步一体的时间逻辑;是每一时间点都蕴涵着全部时间的时间逻辑.这一新时间逻辑的建立,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上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理论思维上的视界转换.  相似文献   

7.
肖祥 《中州学刊》2008,42(1):149-152
关注人之生存和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现实主题,发展伦理学的生存论转向具有理论、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发展伦理学生存关怀以实现人之意义生存为根本目的,其对生存关怀的现实观照体现在生存环境的优化、实践活动的优化、主体心灵秩序的优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传统和现代化与人的生存问题是不可分割的:二者都根置于人的生存需要之中,都是实现人的生存需要的媒介和手段。只有把传统和现代化与人的生存问题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把握传统和现代化运作的规律、动力和目标;也只有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出发,才能找到衡量和估价传统与现代化的依据和尺度。  相似文献   

9.
语言对人的最深刻的影响,莫过于它塑造了人对世界的“观点”。人的认识往往是由主体先学习掌握一些有关的符号和指称,并通过符号构成的理论体系来认识和把握对象。由于语言的掌握运用在先,并对整个认识活动具有贯穿作用,认识的发展也就表现为语言对经验的不断分类或概括。知识不仅与客观存在相关,也受制于语言形式和符号体系。一些西方哲学家也指出,词语范畴帮助人们形成了他们所命名的经验。这些范畴是经验的一部分,在许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近年国内流行的“小民族”概念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意义上进行界定,并对学界关于小民族生存发展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文献回顾和理论梳理,同时结合在鄂伦春族社会的田野工作,思考了社会环境与小民族生存的互动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通过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论述,探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问题。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意识形态中必须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化在未来的文化格局中必须居主体地位,而马克思主义又通过中国现代化的实践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21世纪,文化将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刻的意义上影响人类社会的前景和走向。中国当代文化面临着社会转型带来的振荡和价值冲突、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以及西方意识形态、文化产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迎接挑战,积极建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发展战略是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家族文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所以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家族文化与现代化的探讨无疑可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研究提供一个十分典型的层面.家族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一般是指以家族的存在与活动为基础,以家族的认同与强化为特征,注重家族延续与和谐并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文化系统.家族文化通常包括家族的结构、行为、功能、伦理、观念、心理、精神和礼俗等层面.其中的家族既包括血缘的父族,也包括以姻缘为主的母族和妻族.家族文化不同于家庭文化,家庭文化自家庭产生时起便具有时空上的普遍性,广泛存在于古今中外;而家族文化则具有时空上的特殊性,仅存在于某些时期或某些地区.因此有人认为,象中国历史上那样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社会区别于西方社会或其他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4.
时空观是人类生存模式的一种深刻反映。某一种生存模式总是与特定的时间观念相辅相成,而某种时间观念也总是与一定的生存模式相互契合。人类生存模式与时间观念的相互契合关系深刻体现了时间观念的辩证法。中国现代化建设正进入最关键时期,时不我待,要想完成社会转型的艰巨任务,必须使中国人在时间观念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换,走出传统的羁绊,树立现代时间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跨越时间距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早日登上现代化的前进快车。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使中国社会和文化再一次面临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通过中外古今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尖锐地表现出来。其实,中国社会自晚清以来被纳入世界历史总体格局和进程之后,就一直负载着这一矛盾与冲突,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其表现形式也各具特点而已。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是被逼出来的,按照美国社会学家C·E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我国思想学术界就我国传统文化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近代以来,每当我国历史发展出现重大转折的时候,传统文化问题都会成为思想学术界热烈讨论的课题。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我国的现代化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人们对这个问题特别关注,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它关系到我们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地把我国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本文作者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力图通过下述文字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为思想学术界的讨论作一点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化需要文化反思,尤其是对"五四"新文化模式进行检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绩是伟大不朽的,但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也产生了负面效应。要开拓对文化传统进行反思的新界面,超越"五四"而重新理解和阐释中国文化传统,必须探索两个问题:一是中华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从传统拟家族性向现代个体性转化的问题,另一个是从排斥西方文化和文明到吸收西方文化和文明的优秀成果的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本是一种世界性历史运动。在世界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时代,所有落后与不发达的国家,面临痛苦的选择,或“师夷长技”迅速成为先进国家,或以传统文明顽强抵抗外来入侵,结果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这一教训促使世界各民族先  相似文献   

19.
女性写作与文化生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持人语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理论话语和研究方法 ,已经对文学研究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文学中的文化身份研究 ,是迎头对应文化研究的挑战 ,而又运用文化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从新的路径进入文学的明智选择。文化身份的命题是在后殖民理论的平台上被提出 ,并被移用到文学研究中来的。文化身份研究从文艺美学来说 ,是肯定主体性的美学价值和文学存在合理性的 ,从文学研究的外延来说 ,是语境式研究和文本式研究相结合的。因此可以融合进社会学批评方法、心理分析方法、原型批评方法、文本分析方法等诸多文学研究方法 ,可以融文学的背景研究和文学的文本研究为一体。本专题各篇文章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学中的文化身份问题。王宁教授的《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 ,准确地描述了全球性文化研究对文学形成的挑战 ,并且充满信心地指出 ,引入文化身份问题 ,运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能够取得积极的成果。王宁还提出在引入文化身份研究中建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如果将王宁教授的论文看作是一种呼唤 ,那么 ,王一川教授的《断零体验、乡愁与现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刘俐俐教授的《文学中身份印痕的复杂与魅力》乔以钢教授的《女性写作与文化生存》则是对这一呼唤的回应。我们惊喜地发  相似文献   

20.
率先现代化与国家安全思维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率先现代化实际上是对改革开放后提出的让一部分条件、基础较好的地区先富起来政策的理论升华和总结。沿海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既是国家安全环境改善的必然结果,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不安全因素。从国家安全的视角出发,对率先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确立与其相适应的国家安全思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