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充满各种对话和不同声音,产生了"异声同啸"的复调效果,赋予小说强烈的弹性与张力,这些不同的声音也体现在小说的互文性上。作家对前文本进行了戏仿、改写、暗指,并运用普罗米修斯神话原型及引用他人的诗句,使整部小说产生了由不同文学作品构成的马赛克镶嵌画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从时代环境、文学环境以及作家个性等三个方面去分析茨威格把人的心灵作为艺术描写的主要对象的原因 ;从“心理现实主义”创作特点入手 ,谈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  相似文献   

4.
何国瑞先生在《歌颂革命暴力、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本质论之二》一文中 ,严厉批评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是一部“近乎反动的作品”,并认为一些教授、评论家极力称赞这部作品 ,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咄咄怪事”。何先生的批评表现出了主观性、片面性和教条化的特点。对他文学批评中的观念和方法 ,本文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5.
《父与子》的发表,犹如一股清风吹进俄国文学界,启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巴扎罗夫这一人物,犹如一尊高大的塑象,使“多余人”画廊在他面前黯然失色。有人认为:文学作品离政治愈远,它的生命力就愈强,存在价值也就愈高;反之,离政治愈近,其生命力就愈弱,存在价值也就愈低。文学名著《父与子》的回答是否定的。它涉及的正是当时人们密切关注的社会政治问题。小说  相似文献   

6.
楚荷《落地为兄弟》《老莫》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所展示出来的内容不是那种琐碎细微的针对社会生活的个体感性经验,而是揭示出了一种被社会锻造着的国民心态,其创作表征出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不断深化和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在经过多年的酝酿之后,湖南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隆重地推出了10卷本精装的《张炯文存》。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已逐步地形成了比较鲜明的中国特色及其完善的、以实践性为主导的理论体系,《张炯文存》可谓其中突出的颇具代表性的体现。为此,中国作  相似文献   

8.
指对真实还原人性——评少鸿的长篇小说《花枝乱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场小说属于现实主义创作之列,在对生活的艺术再现中不可避免地指对生活的真实乃至生活的原生态,而对生活的描摹需要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所以,故事构造得越精妙,生活的原汁原味也就越浓。故事的精彩往往与精美的情节、精巧的语言和精当的人物心理刻画等有关,也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作者的素质等密切相联。毋庸讳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官场叙事小说之所以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既在于作品直指生活的现实性,也离不开作者个性化的加工。那么,少鸿先生的新作《花枝乱颤》也是这样吗?他的故事讲得精彩吗?《花枝乱颤》写的是已过不惑之年,…  相似文献   

9.
陈辽 《江海纵横》2004,(2):20-21
通过一个或几个家族来反映和表现某个时期以至百多年的历史,这在中外古今长篇中并不罕见。因此,仅仅从这一角度来肯定枫亚的172万字的历史长篇《扬子百年记》(卷一《大脚雾》、卷二《大脚风》、卷三《大脚潮》、卷四《大脚雷》,作家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的成就,并不能真正揭示该长篇成功的奥秘所在。读罢这部大气  相似文献   

10.
宁瀛具有一种革命性的独立创作精神,在人们不由自主地被"时尚和流行"的浪头打得晕头转向的时候,她的作品却使人清醒。本文以宁瀛作品创作时间为纵线,将她镜头中的城市空间作为切入点,深入探索社会转型期城市变化背后的秘密——人的迷失以及社会秩序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纳丁·戈迪默的小说《另几种结局》以复调小重奏的形式演绎了现代婚姻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故事,其并列而看似无联结的三段生活截影分别探讨了婚姻的失衡、守望者的幸福以及风雨过后的圆满等多重主题。小说复调形式既很好地诠释了人生多样性、复杂性等多重意义,又实现了作家意在表达多元化的艺术化书写构想。  相似文献   

12.
比喻式文学批评的发源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 ;由于战国游说、汉代品评、魏晋清议的不断促进 ,比喻式文学批评在唐代达到鼎盛 ;这种特殊形式文学批评的产生和发展 ,还与人类早期思维的类比性特征、儒家文化传统和类比式思维本身的魅力等因素 ,有很密切的关系 ;认识作为文学批评的比喻和作为文学语言修辞手法的比喻这两者之间的种种区别 ,对于我们科学总结比喻式文学批评的传统 ,将其发扬光大 ,促进当代文学批评学科的发展 ,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批评中保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存在着一个先天的前结构,即传统的史学批评。中国古代史学意识的自觉先于文学意识的自觉,史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渗透于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从思想渊源来看,史学批评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文学批评表扬化倾向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的表扬化倾向是当下文学批评积弊中的突出病象之一。本文对该现象的实质和严重危害进行了分析批判,并从政治、历史、道德、文化的角度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挖掘,指出弘扬批判精神是拯救与振兴文学批评、促进文学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文本理论是进入二十世纪后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独特文学观念.二十世纪以来,文学理论在探讨了作者、世界因素后,开始关注作品本身和读者的存在,文本理论聚焦作品本体和作品意义生成的倾向与文学理论关注重心的转变是一致的.文本理论中提出的许多全新观点,对文学观念转变、文学理论本身发展、文艺实践活动展开及文艺学学科教学、研究与建设都很有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三位京派批评家(李长之、沈从文和李健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批评实绩为例,探讨中国古代文论的批评文体能否以及如何"活"在现代,"活"在当下。李长之标举"传记体批评",沈从文选择"印象式批评",李健吾践行"随笔式批评",表面上是模拟式地学习现代西方的文学批评方法,实质上是创造性地承续古代中国的文学批评文体,他们的"西就"之路实为"东归"之途。三位批评家在中与西、古与今之间的游走,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文论的出路和走向有着重要启示意义和典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感伤"情调作为"五四"浪漫主义文学阵营--创造社最为彰显的感情标记,普遍地弥漫在其文学批评中,并呈现出自我表现,感情夸饰以及意气用事等特征.其批评情感的质地以感伤、苦闷为底色,又有强烈的宗派意识和对抗情绪.批评者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论争、论战中的情感发泄和情绪化的批判上,而相对忽略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但这种论战也推进了"五四"文学批评逐步走向批评意识和文体并重的规范化操作.  相似文献   

18.
张德礼 《南都学坛》2002,22(1):50-55
回顾 2 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曲折发展的历史 ,繁荣新世纪文学批评 ,一是要寻求批评的学理化 ,希望批评家在中西文化的交融、整合中加强自身批评原理的建构 ,保持批评话语的独立规范 ,力避批评的传媒化 ;二是要提倡批评的多样化 ,在批评方法、批评家类型、批评声音、批评文体等不同层面上实现真正的多姿多彩 ;三是力戒批评的意气化 ,希望批评家挣脱名缰利锁 ,排除怨恨心理 ,以平常心态对待批评对象  相似文献   

19.
“纽约文人”是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期活跃在纽约的一群犹太知识分子和文学批评家的统称。这个群体继承了美国左翼知识分子的激进传统,但又摆脱了老左派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立足于文学想象与社会现实的辩证关系,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美国本土文学进行研究,激活了富有美国特色的社会文化批评的传统。  相似文献   

20.
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作为新文学理论建设的组成部分,由他引起的文学论争不仅仅是文学观念的讨论,而且关系到新文学意义和秩序的重建,它既校正了"五四"文学的流弊,对新文学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制衡和互补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革命的意义和文学的现实力量,使文学批评脱离主体感受而走向学理化.梁实秋所倡导的文学理性、文学道德和人性论虽被文学史误读成了另一种意识形态,但他对新文学的反思和重新定义却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