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壮族服饰的审美意蕴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服饰是一种审美符号与情感指符,它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壮族审美心理的物化,汇集了壮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壮族对关的创造和对美的追求,投射出强烈的壮民族传统审美情感之光.  相似文献   

2.
民族审美文化是各民族在各自的各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以民族审美活动及其成果为核心的,以及包容于各个文化领域的文化成果之中的,具有审特性和价值的民族文化观念和。物质产品。壮族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造就了有别于其它民族的审美文化。但目前尚无从民族审文化范畴角度对壮族审美文化的特征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本文拟从这一角度探讨壮族审美文化特征问题。一、壮族审美文化特征在我们探讨壮族审美文化特征之前,不能不对与其密切联系的壮族文化特征进行一番探讨。有关壮族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科学研究成果表明…  相似文献   

3.
左江流域崖壁画,是壮族祖先瓯骆人于战国——东汉年问创作的再现当时祭祀祖先集体歌舞的艺术记录,画面图像大部分是氏族集体狂热的祭典舞蹈中某个关键性动作的浓缩和凝固。左江崖壁画,是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融合体,它不仅是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物,而且还是古代壮族先民艺术和美学原则的缩影。它全面地反映了壮族原始文化艺术的审美精神,全面地体现了一种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中的审美情趣、审美意向、审美原则,因而从美学的角度探索壁画所体现的壮族先民的审美意识,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从早已发现的“柳江人”化石及其他文化遗迹可以断定,壮族先民在几万年以前就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壮族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生息、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具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对壮族审美意识及特征的研究是一个有待深入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对壮族审美的特征加以概括归纳,以便其他民族更好地了解壮族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5.
壮族当代小说中的民族风情描写总是与时代风云相交融,与故事情节相融合,与人物活动相联系,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以风情描写深化主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人物个性的叙述视角,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提出以南昆高速公路为纽带,以壮族文化为主题,将广西百色市的平果县、田东县、田阳县、那坡县、靖西县和云南文山州的富宁县、广南县的壮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建设桂滇壮族文化旅游带.深入分析和论证了桂滇壮族文化旅游带合作开发的重要意义、可行性以及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壮族山歌文化的已有研究主要突出其相互联系的五个方面,即概念的理解、起源与发展、内容与形式、功能与价值、传承与保护.已有研究论题广泛、视阈开阔、特色突出,但方法单一、缺乏整合、不够深入.对此,壮族山歌文化后续研究的侧重点是加强实证研究,在深化现有各个研究主题的同时,把壮族山歌文化放到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当中进行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8.
蛙图腾崇拜与壮族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蛙图腾崇拜在壮族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培育和形成了壮民族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壮民族以仗义助人、勤劳勇敢、聪明机智为美的人格审美取向。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它以刚柔兼济的美感形态,形成了壮民族外向、热烈而又和谐、深沉的审美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9.
壮族风情旅游与壮族民间文化主体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文化作为一种民间型文化,它的内在特质基本不为外界所了解,甚至也不为它最有资格的继承人所多知,因而弘扬壮族民间文化任重而道远。壮族风情旅游开发与壮族民间文化保护在其目标指向上存在着诸多共通之处。旅游与生活一体化的开发理念以人类学与生态学理论为先导,将为民俗风情旅游开发中和谐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将有助于壮族民间文化的主体重建,以及壮族民间文化的重新发现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以外人口最多的民族,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2000年以前,壮族先民骆越人和俚僚人就已经能够铸造和使用铜鼓。而反映古代壮族先民与自然和社会作斗争、早在2000年前开始绘制的花山壁画,是壮族人民特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壮族古代文化中,除铜鼓和崖壁画外,壮锦、陶瓷工艺和麻栏建筑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壮族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是丰富多彩的。壮族民间音乐的曲调非常丰富。壮族民间舞蹈,舞步雄健,感情细腻逼真,有刚有柔,坚毅乐观,有着  相似文献   

11.
每一地域的民族艺术都与特定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壮族服饰也不例外,它的生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壮族的生态环境.论文分析壮族服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而探讨壮族服饰得以衍生、传承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我们探讨壮族当代文学,首先遇到的是民族性问题.什么是壮族当代文学的民族性?怎样建设有真正民族性的壮族当代文学?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关系到壮族当代文学的地位和命运。也就是说,如果壮族当代文学的民族性不明显,或者可有可无,那么壮族当代文学就会失去应有的光泽,甚至会使人疑心有无提倡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13.
对壮族民间文化的认知、认同和保护是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研究的三大主题。壮族民间文化的渊源、内涵、特点及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是壮族民间文化认知研究的主要方面;认同研究集中于对壮族民间文化时代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壮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壮族民间文化保护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有研究虽范围和视角广泛,但观点之间缺少对话,对壮族民间文化发展信心不足。深入认识民间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本质,正确认识壮族民间文化传承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系统认识壮族民间文化变迁规律,应为后续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4.
总体构想的提出最近,广西召开了两次壮族文学的专题会议。这就是今年三月底四月初的壮族当代文学首次讨论会和六月中旬的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成立大会。这两次会议,议题虽然不同,但都肯定了壮族当代文学的巨大成就,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已形成阵容可观、实力雄厚的壮族作家群体,二是壮族当代文学创作获得空前丰收。目前创作较活跃,在区内甚至在全国有影响的壮族作家,按体裁划分,小说的有:陆地、韦一凡、  相似文献   

15.
壮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成为人们生活与行为的规范。然而,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和生活的种种原因,壮族的风俗习惯也是一分为二的,既有部分糟粕,更有相当部分的良风美俗。在历史上,壮族的良风美俗,对于密切人们之间的关系和增进民族内部的团结,对于促进壮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进步,都曾起过有益的作用。在今天,继承和发扬这些良风美俗,对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壮族的良风美俗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热情好客这是壮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关心别人的传统风尚。明人邝露的《赤雅》写  相似文献   

16.
近年广西掀起了一股小小的“黑衣壮”热 ,出版了“黑衣壮”的书。笔者对此却有不同看法。“黑衣壮” ,顾名思义就是穿黑衣服的壮族。有如“白裤瑶”就是穿白裤的瑶族。那么 ,“黑衣壮” ,也就是穿黑衣服的壮族 ,算不算是壮族的一个支系呢 ?以服饰特色作为族称或民族支系的称呼 ,是很正常的 ,无可非议 ,如白族、花苗、红瑶 ,等等。但如果以服饰颜色来区分壮族的支系 ,似乎于理不通。笔者曾去过那坡县龙合乡一带所谓“黑衣壮”居住的地方考察 ,那里偏僻遥远 ,交通不便 ,大石山里的壮人与外界交往很少 ,所以还得保持穿用蓝腚染成的传统黑衣黑裤…  相似文献   

17.
壮族认同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壮族虽然自称繁多,语言不同,文化多样,但具有统一的族体认同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其三个认同层次,即自称群体认同、壮族族体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并非相互对立与排斥,而是和谐共存,构成了壮族文化“和而不同”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从秦汉时期到鸦片战争,壮族社会战争频繁。有本民族内部的战争,有本民族与封建王朝之间的战争,也有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战争。壮族人民从无数次战争中,逐步总结出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战略战术,它们是壮族人民实际战争经验的总结,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观点。产生于宋代的侬智高兵法,形成于明代的岑家兵法,就是壮族古代战略战术和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试论壮族的"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家信 《学术论坛》2005,(8):170-172
在历史上,壮族的"峒"有四个方面的含义地理概念、有血缘的社会组织、县辖下的基层政权组织、与"蛮"等连用具体指称壮族人.一个"峒"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环境,也是一个小社会."峒"浓缩了壮族的历史与文化,成为壮族多姿多彩农耕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壮族诗歌有古老的传统和民间的特色.新时期,随着与汉族文化的日益交融,壮族诗歌也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这种现代化主要表现在本土化与现代化的结合、人性化与生命意识的体现、诗体解放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