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质素保证视学制度是一种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的制度与方法,视学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学校质量保证与质量 改进的一种外在控制制度,它对学校质量保证与改进有重要的价值。视学制度的质量保证方法即是全面质量管理 的机制和方法;视学制度是由“第三者评估”的质量保证制度,可以免去多次的第二者评估;视学制度的质量保证方 法以“改进”为主要目标,其过程是一个无休止的进程。香港教育的质素保证视学制度比较完善、系统,借鉴和吸取 香港的质素保证视学制度有利于实现中国教育的质量保证和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教育督导(或者视导、视察),就是依据既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对各级各类的教育设施和教育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控制和引导的基本材料和参照指标,从而保证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国近代的视学制度,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立法和教育视导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百年演进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创建探索期、调整动荡期、修复发展期、战略性安排期。1928年《巡视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正式创建。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没有被“中止”,也没有被“无形废除”,而是进入到探索调整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种政治运动接连展开,运动式巡视应运而生。“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巡视工作虽然受到严重影响,但并没有中断。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巡视制度进行了修复与发展,党内监督成为该时期巡视制度的主要功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已跃升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在百年演进中实现了双重转向,即巡视模式由秘密式巡视转向运动式巡视,再转向制度式巡视。巡视功能由革命动员转向组织领导,再转向党内监督。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百年演进是外部压力、内部推力、主观助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党内巡视作为自我监督“利器”,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与保障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巡视在反腐倡廉、严明党纪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巡视制度不健全、缺乏“第三方”主体参与、巡视主体自我监督不够和巡视成果的运用率不高等问题。究其根源,可归因于理论研究滞后于巡视实践、巡视组成员来源单一、巡视对象特定化以及巡视双方信息不对称等。加强和完善党内巡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亟需从推进理论研究、健全巡视制度体系、探索“第三方”参与、加强巡视队伍建设以及提高巡视成果转化率等方面采取相应举措。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巡视监督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做好巡视监督的根本遵循。习近平巡视监督思想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我监督基因的继承,源于对中国传统监察文化的汲取转化;源于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现实环境的理性应对;源于对追求规范发展的制度思维。从理论上厘清习近平巡视监督思想的生成逻辑,对于正确把握习近平巡视监督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内涵价值,对于进一步发挥巡视监督的“利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老子礼学呈现强烈的批判性。老子从道的高度考察礼,批评礼和礼治在政治层面的危害性和理论层面的不合理性;将礼的神学根据———天、帝、鬼神置于道的宰制之下,并从本原论方面予以证明;在论述学道方法的同时,讨论了学礼的方法———“益”;但是,老子将“道治”的实现寄托于天子、诸侯,违背了其圣人“以道莅天下”的理想化设计,还对丧礼和祭礼有所肯定。  相似文献   

7.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并逐渐开始嬗变的过程。清代教育行政体系总体上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中央看,由国子监、礼部→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学务大臣)→学部;从地方看,由提督学政→提学使司→学务公所。清末教育行政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行政机构的专门化趋向,教育职能逐渐分离与独立清代教育侧重于科举,科举废除以前,清政府没有专门设置管理教育的单独机关,中央教育行政由礼部兼管。国子监虽是中央专门的教育机关,但它本身隶属于礼部,对府州县学无管理责任…  相似文献   

8.
宋初教育及其借鉴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太祖——赵匡胤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而有天下之后,在采取一系列统一中国和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的措施的同时,又大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尊重知识与人才.宋太祖经常深入教学实际,多次视察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亲自过问和指导教育工作,解决教育上的经费问题,史书称为“宋祖视学”.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关于权力制约监督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主要包括通过人民群众、民主党派制约监督权力,构建民主集中制这种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在实践中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党和政府的监督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领导“三反”和“五反”斗争,等等。其理论与实践具有历史进步性,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正>唐朝诗人曹邺有这样一首《捕鱼谣》;“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那么天子好诗文呢?唐代的帝王可以说几乎没有不懂诗、爱诗、提倡作诗的。打开中华书局1985年1月出版的《全唐诗》(共25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谏官制度是中国专制君主政体的构成部分之一 ,是值得研究的重要政治历史现象。自周代设“保氏”以降 ,各朝皆有谏议大夫等谏官的设置。谏官言事一是“廷诤” ,二是“上封事”。谏官的“特权”是言者无罪 ,谏官的职业道德是“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谏官制度是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其所以能绵延几千年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属性所使然 ,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由帝王独断所可能造成的对王朝根本利益的损害 ,同时也迫使统治者采取一些有利于人民的进步措施。谏官制度的思想基础一是氏族民主制的古代圣贤思想 ,二是“以多物 ,务和同”的和谐理论观念。谏官制度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谏官大多是“披腹心而效愚忠” ;谏诤是以帝王之“舟”免遭覆没为目的 ,以“忠君”为准则的 ;谏官大多没有好下场  相似文献   

12.
《钦定学政全书》是一部全面记录清前期科举制度与科举文化的重要文献。由该书可以看出,清前期统治者对科举兼试策论十分重视,随时纠正只重文艺、不及策论的偏向。又严禁学子标新立异,以实行对文化教育界的思想钳制。清代科举关注考试文风,屡以“清真雅正”为鹄。对于科举制度的合理性,清人自己颇有质疑。从《钦定学政全书》的一些记录,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士人精神面貌。作为一部学政“全书”,《钦定学政全书》中还蕴含有八旗科举制度、书院教育制度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不是不幸     
刘瑜 《社区》2012,(20):11-11
有很多人都认为。上天不该将李后主生为帝王的。明朝的陈眉公论其人:“天何不使后主现文士身,而必予以天子位?”大家读过之后。都会在惋惜中有许多感慨。都觉得他生为帝王,是他的大不幸。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人类社会初始的直接民主制度源于古希腊城邦国家,以后被古罗马城邦国家所沿用,并发展为民主共和制度。殊不知,在中国古老的羌族村落中,也延续着一种同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制和元老制约同的“议话坝”与“寨老”制度。“议话坝”与“寨老”制度经过长时期的积淀,已成为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的今日羌族农村,我们应该吸取“议话坝”与“寨老”制度有现实意义的地方,或许可以实现从原始民主到现代民主的跨越。  相似文献   

15.
“流外出身人”,或称“流外出身者”,这是在唐代官府公文案籍中常见的名称,用以特指那些“入流内叙品”的流外官.流外官入流内叙品即为流内官,这一制度在唐代称为“流外入流”.质言之,所谓“流外出身人”,即是指已经“入流”的流外官.流外入流是唐代重要的选官制度,据《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一》载:“有唐已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其次以流外入流.”按,“令以设范立制.”无疑,唐代流外入流制  相似文献   

16.
倘若没有一整套合理的监督机制,权靠官吏在丰衣足食后以道德自律,达到廉政的目的,就只能是一种幼的幻想.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者鉴于明亡的教训,总结了历代封建专制干朝的政治经验,在入关之初,对明朝的监察制度进一步加以完善。清以都察院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执掌对各级官吏的监察与弹劾,并可对皇帝进行规谏。都察院内设“六科”,分别对中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进行监察;十五道,分别对各行省“巡分抚绥”,“澄清史治”,以为“天下之耳目”。除此之外,各省还设有布政使、按察使和提督学政,分别对地方民…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四十年代,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下了名词《沁园春》,其中有一段评述帝王的著名诗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位政治家兼诗人,以阔大的胸襟和气魄,纵论古代的帝王,礼赞当今的风流人物。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左视眼障目,使我们对历代“天子”的评价失去了客观的态度。文革期间,曾将所有皇帝都当作“地主阶级头子”,一概加以鞭挞,否定一切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给思想学…  相似文献   

18.
前清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在四川提督学政任上,撰有《书目答问》一书,所列书目,上起先秦,下至晚清同治之世,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列举书目2200种,涉及作者2400余人,大体能够反映中国古籍的概貌。张之洞编写《书目答问》的目的,是教导当时的举人秀才们如何读书,读什么书。《书目答问》问世以后,在清末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传当时的读书人近于“家置一编”。笔者受张之洞编写《书目答问》一事的启发,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告诉现代的读书人,主要是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同等水平的读者,他们在课外“应该读什么书”?要不要给他们提供一份课…  相似文献   

19.
“提督会同馆主事”是明朝礼部主客司为管理会同馆而设置的专职官员。本文通过对史料的进一步搜集排比,否定了提督会同馆主事最早设置于弘治五年(1492年)的一贯认识,认为可以上溯到50年前的正统(1436年-1449年)后期;指出提督会同馆主事在明朝总共设置过4次,虽遭受多次裁革,但废而复设,实际废置时间极短。提督会同馆主事的设置,凸显了明朝与外国及边疆少数民族之间交往的深入与加强。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我国监督机制存在以下缺陷:监督意识淡薄;监督体制不顺;监督权受制约;监督法规不健全等等。对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创新我国的监督机制:狠抓“三个代表”教育工作,提高监督意识;理顺监督体制,提高监督效率;监督权脱离执行权,确保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健全监督法制,严格实行依法监管;完善监督体系,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