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城市群和中心城市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从城市群中心—外围城市研究视角,选取2003—2019年18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和收敛性,对于形成优势互补的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发现:从典型事实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存在着外围城市向中心城市、向国家级城市群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特征;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更为显著,但在中心城市集聚优势不明显;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优势并不明显,但在中心城市协同集聚优势明显。从分布动态来看,城市群中心—外围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特征。从收敛性来看,无论是全国所有城市群还是国家级、区域性、地区性城市群都存在显著的空间条件收敛。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2011—2018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4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了三大城市群及各城市的绿色发展竞争力指数,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模型分析了绿色竞争力指数的空间演变特征,并借助障碍度模型揭示了其障碍因素。结果显示:(1)三大城市群及其内部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存在明显的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2)三大城市群绿色竞争力指数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存在正向相关性,空间集聚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京津冀城市群空间集聚效应减弱,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空间集聚效应增强,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绿色竞争力指数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较大;(3)制约三大城市群绿色竞争力指数提升的主要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利用空间统计方法检验金融集聚的空间相关性,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结合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计量方法,对金融集聚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区域金融集聚效应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路径依赖”特性;地方保护阻碍了金融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受“路径依赖”的影响,产业集聚对金融集聚的影响不明显;“城市拥挤效应”强于“城市经济效应”,导致城市化进程与金融集聚路径相悖;外贸依存和人才机制显著地促进金融集聚.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126个主要地区的经济统计数据,采用泰尔系数与GIS-ESDA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明显,但呈现减弱趋势,各城市间差异大于城市群际之间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州城市群,正相关集聚效应显著;中游城市群地区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经济联系度不强;西部成渝城市群地区、滇中、滇南城市群区缺乏高水平地区,低低水平集聚关系较为显著;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组织特征呈现多核心与单核心边缘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效率,还对邻近城市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影响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之间存在一定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都有利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而Porter 外部性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负面影响。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Jacobs外部性对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具有负向溢出效应,Porter外部性对人力资本水平相近的城市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和人力资本水平相近城市的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邻近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城市的经济增长效率因“虹吸效应”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研究,对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加快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效率,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文章基于2009—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空间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创新绩效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曲线关系;分区域来看,制造业集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绩效存在非线性的促进作用,与非创新型城市创新绩效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曲线关系;无论是创新型城市还是非创新型城市,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绩效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即制造业集聚不仅会对本地区城市创新绩效产生影响,而且会通过知识空间溢出影响周围其他城市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空间形态,也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建立城市群的目的是通过群内成员间的协同共生产生集聚效益,从而达到各城市的共同发展和提高。文章借助生态学中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Logistic方程,建立了描述城市群各成员间协同共生关系的数学模型,依据模型分析,探讨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文章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市为例,探究城市群内部城市创新效率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耦合演变规律。选取2007年、2014年、2021年3个时间节点,运用前沿距离法、三阶段DEA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创新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城市间差距在缩小,时空分布上表现为从片状布局向带状集聚的演变特征;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各城市多层次分化与省际边界差异的特点,在时空分布上呈现从“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异向带状、片状集聚的演变特征;城市创新效率和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渐提升,区域协调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呈现空间均衡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借用空间场理论的场能、位势、空间场的地域结构等分析方法,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97~2001年和2002~2006年两个时间断面入境旅游流的集聚场能和辐射场能以及相对位势和绝对位势,分别构建了两个时间断面入境旅游流空间场的地域结构.最后对两个时期内四川省入境旅游流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期间是四川工业化、城市化更为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群不断崛起,区域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产业更加集聚发展,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区域间交流更加频繁和紧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跨省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这些都将对四川区域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四川经济区的调整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加快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有利于四川进一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协调发展能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南北联动、东西互济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加速四川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四川在国家大局中的优势,进一步巩固新时代战略大后方的位与势。对标先进省份,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还存在哪些短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该如何借鉴先进省份经验加快省域经济副中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期间是四川工业化、城市化更为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群不断崛起,区域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产业更加集聚发展,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区域间交流更加频繁和紧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跨省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这些都将对四川区域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四川经济区的调整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超效率EBM模型和GML指数对2006—2020年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动态测算,并引入版块维度对其区域差异进行考察,研究表明:(1)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受益于技术进步,掣肘于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2)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平稳向上;从省域看,以2015年为界分为动荡期与平稳增长期;从地理版块和城市群版块看,无明显变化节点,但不同地理版块的生产率受区域资源及地带影响,城市群版块的生产率受产业结构及行业转移影响。(3)从空间集聚特征看,地理版块不存在空间集聚性;而城市群版块在2009—2020年高质量集聚区较少。  相似文献   

14.
郭利平 《统计与决策》2023,(10):126-130
城市群、产业集群及其耦合关系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地理单元,城市集聚、产业集群、城市群产业集群耦合集聚、全球经济联系为解释变量,以区域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以耦合协调度衡量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互动水平,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构建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性影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城市群。在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系统耦合协调状态下,城市群和产业集群耦合互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性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贡献并不明显,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力度还很欠缺,中原城市群需要持续扩大外商投资规模和提升外商投资质量。  相似文献   

15.
2012年5月16日至19日,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此次大会提出要把四川发展成为西部最具聚集、辐射和带动效应的区域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16.
科技强国战略背景下,创新质量与创新生境的同频共振成为区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前提和重要基础,是粤港澳大湾区激发城市群创新活力、打造世界级创新经济湾区的核心抓手。基于熵权TOPSIS、耦合协调模型、ESDA、地理探测器、GWR等方法,探索大湾区创新“质量—生境”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的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以期在新一轮全球科技与产业革命中,为粤港澳大湾区在特殊格局下寻求政策制度的创新和突破提供新思路。研究发现: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呈现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向周围辐射创新影响的发展模式,创新生境的空间分布最为均衡。基本协调状态的城市分布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沿线,是区域创新的优势空间,而中度失调的城市存在区域锁定。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正向自相关显著,珠海、中山、江门位于低值集聚区。第二,所有维度因子均显著驱动耦合协调发展,且交互作用后的解释程度得到不同程度提升。不同城市的耦合协调状态对各因素的反馈效应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第三,广深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在研发、经济、人力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在广州优势价值链资源的直接辐射及高值区域集聚效应影响下,邻近城市各要素驱动效用显著。而边缘城市受...  相似文献   

17.
集聚视角下云南省工业地域分布与经济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是一种空间产业组织形式,已成为世界上普遍的经济现象。工业是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文章利用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和N指数对云南工业的区域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云南集聚经济效应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云南工业行业地域分布极不平衡,一些具有显著集聚特征的行业布局较为分散。云南工业集聚经济效应虽有增长趋势,但仍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国家高新区的设立为准自然试验,基于2001—2019年我国283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国家高新区设立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设立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绩效,这一结论在经过PSM-DID、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创新要素集聚是国家高新区发挥创新效应的重要途径,国家高新区通过创新人才集聚和创新资本集聚两种渠道助力区域创新。拓展性分析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政策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设立国家高新区对相邻城市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现代服务业集聚竞争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服务业集聚竞争力界定的基础上,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宏观层次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竞争力评价模型,以中国2002—2007年28个省域作为研究样本评价中国各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竞争力,清晰认识不同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劣势和差距,找出培育和提升本区域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优势最为关键和重要的集聚竞争力要素;并从宏观视角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竞争力统计模型,科学评价中国现代服务业集聚竞争力及其区域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图说四川     
《四川统计》2014,(3):6-7
2014年将编制完成四川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据悉,四川今年将编制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该规划将打破过去行政区划的限制,对四川全域空间使用进行布局。同时还将编制完成四大城市群规划,扩大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试点。图为成都大源地下空间道路效果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