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侠文学主题片论──侠义复仇对象及练技雪恨王立侠,在中国古代是一类具有传奇性的特殊的历史与文学人物。他们那不凡身手、传奇想力、行为准则与人生信条,给复仇主题增加了不少正义之气和迷人风采。侠义与复仇两大主题有许多相通互补处,以致于若没有复仇,侠之...  相似文献   

2.
法与复仇逻辑──再谈法与古代复仇文学主题宋美艳,王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复仇意识与复仇文化的交相濡染,个体好斗本能与情绪的激发,复仇文学作品的描述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复仇逻辑;为了伸张正义,报复泄愤,受害者亲友(或本人冤魂厉鬼)可以超越众多的限制,不...  相似文献   

3.
针对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领域,复仇这种普遍存在的原始心态尽管与法律有巨大冲突却始终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扬的情况,分析了复仇和传统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说明儒家思想对早已存在的原始复仇观念起到了强化的作用,而对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复仇大力赞扬也说明了中国古代复仇文化具有非人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论汉代杂史小说中的复仇意识与侠义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丹子》、《吴越眷秋》、《越绝书》是汉代的三部杂史小说。这三部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强烈的复仇愿望并将复仇意识付诸行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秦汉社会中存在的强烈的复仇意识和超越肉体拘执的侠义精神。本文试图通过对三部小说中和《史记》等史书中的同类事件的对比,来说明小说如何在情节选择和结构安排上突出复仇主题。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中期以来,王立教授的主题学研究,在国内外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继《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中国文学主题学》(全四册)等反响广泛的专著之后,他近来出版的《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以下简称《复仇文学主题》)为学术界填补了一项空白。《复仇文学主题》从中西比较和传统主题、母题史多方面溯源清流的角度,较为系统地厘清、描述了诸多复仇作品之间的承续关系;论述了复仇文学同传统文化一些重要分支的关联;发掘了作品所反映的作家复仇观念及情感心态;分析了复仇心态的动因及其情绪泄导、心理补偿功能,复仇动机的传奇质…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复仇文学主题褒贬倾向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复仇文学的道德化,带来了复仇评判普遍绝对化的倾向。西方文学由于偏重个体价值,复仇观念相对丰富复杂,每每表现一些不全是正义的、有争议的、甚至非正义的复仇。弘扬了正义与反暴的呼声,显示了上帝惩恶的神圣,也使人们愈益看清了复仇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即复仇的负价值。不像中国文学对复仇的非议讳莫如深,对复仇的肯定到了排他性的、不容非议的程度。此与西方思想推重“真”的传统有关,撒旦——魔鬼恶系统作为善的参照,使公理正义更加鲜明突出,正义复仇集中体现为为公理而战。中国传统思想推重“善”,缺少像撒旦这样恶的代表,因“善”较为单纯而充满了“善必胜恶”、“正必胜邪”的应然色彩。这种看复仇为满目辉煌的道德化倾向,影响了对复仇本身及复仇文学主题的思考与批判。  相似文献   

7.
从复仇文学主题看复仇动机的传奇质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题学理论中的母题、情境、人物、题材、主题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与区别,复仇主题的特定内容也构成了某种形式结构功能,其制约了叙事作品的通体氛围和构思鉴赏。母题在复仇这里,也往往具有了“双重的形式”。主题学视野中的复仇悬念不限于一般的具体本文结构中的伏笔铺垫,它基于并扩散为由对复仇奇趣的涉猎到对人命运的关注,对与人的伦理使命相关的憎爱情感愿望实现与否、何种形式实现的关注。以主题学理论、主题史的眼光来看具体的复仇作品,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人的恩怨悲欢,还能更深刻地理解许多相关的文学与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方早期复仇文学主题中,对于复仇者所采用的复仇方式及其有限性的思考,在西方文学中萌芽得较早,最终发展到对复仇残忍失当乃至复仇行动本身的阻遏。而古代中国人认为只要为了善的被损害去毁灭恶,方式的偏激过当可以被理解接受。  相似文献   

9.
对于复仇的手段及其有限性的思考 ,在西方萌芽得较早 ,最终发展到对复仇残忍失当乃至复仇本身的阻遏 ;古代中国人认为只要为了善的被损害去毁灭恶 ,手段的偏激过当可以被理解接受。西方复仇文学主题中罕见那种将被复仇者亲属奴婢一并诛戮的描写 ,复仇扩大化表现的程度、性质均不那么严重 (后期这种倾向更加明显 ) ,而偏重的是精神摧残 ;古代中国写复仇的扩大化 ,直至《水浒传》,滥杀无辜却仍有增无减 ,复仇偏重于肉体毁灭。  相似文献   

10.
由于家族势力的影响及血缘伦理的威严,祖先崇拜渗透到复仇主题之中,导致复仇方式向冥间拓展。祖先向家族仇敌报怨前,要请示天帝获批,成了冥报通则,从而体现了天道观与祖先崇拜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秦汉游侠精神实质是反正统、倡私自复仇.其思潮和社会潮流,本来就是有着深远传统基础和现实原因.中国古代复仇意识同侠文化传统间的相互影响,相当深巨.在魏晋六朝年少慕侠、代人复仇的心态,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由于血亲观念广为人们认同,血亲复仇也具有不容置疑的执行力,人们尊重血亲复仇者,甚至愿意牺牲自己来帮助和成全他们。因此,在元杂剧中,我们看到很多忠义之士,不惜一切代价为故主复仇;同时,还有诸多侠义之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弱小的复仇者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实现复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血亲复仇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13.
忠奸观念影响复仇主题表现在:1.对奸佞的人格否定限制、阻遏了其复仇业绩传播;2.奸臣形象塑造并不因其原型的好名声受束缚,人们带着对整个奸臣阶层的仇恨来接受、塑造个体人物;3.忠奸之分建构的善恶爱憎之情常超越敌我相仇对立的规定性,忠奸的大是大非成为复仇与否的决定性因素;4.忠的臣子规范影响主体复仇手段的选择,其不愿通过背忠违义方式复仇;5.愚忠作为正义复仇的一个遏止因素深化了忠臣被害的悲剧性。忠奸复仇主题中的惯常母题有救孤存孤、忠良之子亲讨血债、醒悟击仇、虐杀权奸、冥狱刑审等等。主题的系统功能制约了母题的生成与调节功能,母题的和谐组合延续、强化了主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结局成因研究,大都归结为与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审美理想、儒家的诗教原则乃至于古代中国现实中缺少和不欣赏激烈尖锐的悲剧冲突的联系。其实发达而酷烈的、充满悲剧性的中国古代复仇文化,或许是更直接的原因,这一点在复仇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古代复仇悲剧上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宋传奇中塑造的复仇女性形象,感情执着浓烈,复仇行为果决有力,此种精神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宋代理性精神的轨道。然而,偏离是有限度的,女性的复仇,无论是为着爱情、家庭,还是压迫,都没有脱离时代文化意识的束缚,更没有形成与现存制度的对抗。宋传奇作家把她们的行为纳入封建伦理的框架之中进行评价,极力地突出女性复仇的现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两部作品的主题虽然同为复仇,可是复仇的内涵以及复仇执行者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并且复仇之后的哈姆雷特和赵武容易被学术界所忽略,故对两部作品中的复仇进行解读,记录下由复仇引发的思考,希望能对《哈姆雷特》及《赵氏孤儿》故事的研究献上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孔子与先秦儒家复仇观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仇意识是属于社会心理方面的文化现象。孔子及先秦儒家的复仇学说,奠定了复仇的意识的根基。复仇的原则是以直报怨,正义复仇。正义复仇又具有有冤必雪,有仇必复的不妥协、不易改姓,表现出正义实施的理性庄严。正义复仇的谋略和方法是报之以礼,胜之以武。对于以道自任,见义勇为,诛恶济善的赞许也是立意于完善儒家理想人格建构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允许无辜被害者的家属向加害者寻仇的法律制度,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元代,仍然被写进法律文本。它是元杂剧复仇精神的源头。元杂剧体现了传统文化背景下顽强的复仇理念。在复仇遇到阻碍时,为了达到复仇的目的往往借助清官侠客乃至鬼神  相似文献   

19.
<白鲸>讲述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复仇的背后潜藏着一个恒久的主题--人与神的抗争,抗争的动力源于主人公体内勃发的非理性力量及其对上帝与世间一切的叛逆,这种勇往直前的叛逆与反抗使主体的欲望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与显现.同时,在与荒诞世界相对抗的过程中,主人公的行动也包含了生命的矛盾、痛苦、孤独与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0.
复仇精神是贯穿鲁迅一生的一个命题,鲁迅从幼年时代直至临终前,一直在不断地思索、实践这一命题。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浙东文化对他童年时复仇精神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鲁迅看到了存在于国民精神中的种种弱化复仇精神的消极因素,对这些消极因素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抨击。鲁迅所强调的复仇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坚决性,认为只有复仇精神与复仇行为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复仇,真正的对于强者的复仇,才取得复仇的真意。鲁迅的复仇,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看客”的复仇、对负义者的负仇、对统治者的复仇。鲁迅的复仇精神与现实紧密相联,他向国民中注入复仇精神以期国民与现实抗争。复仇可以代表鲁迅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许由此我们能更接近鲁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