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胡风是以文学批评参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他的文学批评有着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尤其是从胡风所认同的文化断面的价值观来观照其文学批评时,其文学批评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就更为明了.本文试图从文化的断面上对胡风的文学观及其文学观所表现出的核心内容加以透视,从而寻找到胡风的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文化的根据性.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之后,对于“胡风反革命小集团”案的冤案性质,大家比较容易取得共识。但由于某种习惯性思维作怪,有些人总觉得胡风的文艺思想与主流意识不合,因而还是错误的。但是,判断一种思想的正误,不应以另一种思想作为标准来衡量,而应该用实践来加以检验。几十年来文艺实践检验的结果,证明那种主流文艺思想是不利于文艺发展的,而胡风的文艺理论倒比较符合文艺规律。他坚持着鲁迅文学道路,发扬着五四文化精神,对中国新文学起着推动作用。胡风虽然被打倒了,但后来的作家们针对现实情况所提出的种种文艺理论观点,大都是胡风理论的再版和发挥,这也可见胡风理论的现实意义。由此文艺实践出发,需要重新评价胡风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3.
胡风问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乃至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文化现象,是现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对胡风现象的历史反思仍徘徊不前。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的现代文化性格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包含世界观、人生态度、文学创作方法三个层次的意义,主要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左翼内部文化思想斗争的产物。在新文学的历史任务、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上,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主导思想存在一系列分歧,自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主要缺点和错误,不是右倾而是左倾。从传统文化心理的自我束缚中解放出来,疗救"精神奴役的创伤",锻炼独立、健全和理想的人格,是胡风现象给后人的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胡风问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乃至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文化现象,是现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对胡风现象的历史反思仍徘徊不前。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的现代文化性格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包含世界观、人生态度、文学创作方法三个层次的意义,主要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左翼内部文化思想斗争的产物。在新文学的历史任务、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上,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主导思想存在一系列分歧,自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主要缺点和错误,不是右倾而是左倾。从传统文化心理的自我束缚中解放出来,疗救“精神奴役的创伤”,锻炼独立、健全和理想的人格,是胡风现象给后人的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胡风的民族形式理论直接承传“五四”文学自由的精神,民族形式的历史形态、开放形态、个性形态构成了胡风民族形式理论独立的品格和完整的形态。胡风不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他对民族传统采取的是符合艺术创造本性的审美更新原则。胡风与周扬等理论家的分歧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6.
胡风是中国现代文坛一个独异的存在.要全面理解胡风理论的这种独异性,须深入探究胡风与黑格尔的深层精神关联.胡风在理解和阐释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主体、创作中主客体的关系及文学范畴等方面,都或显或隐地有着黑格尔美学的影响.认真梳理和辨析两人思想之间的渊源和流变,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胡风文艺理论的独特内涵和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后,胡风与冯雪峰的关系濒于破裂。胡风认为冯有意阻止他参加有组织的救亡工作,于是萌生“独立地做一点事情”的强烈愿望。胡风随即计划返汉与友人合办刊物及仿效《呐喊》周刊而创办《七月》周刊,这些都可视为他脱离冯雪峰领导后的独立的文化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期胡风“独立”意识的觉醒,是导致其后与某些党的文化领导者持续冲突的前声。  相似文献   

8.
《论申公豹》和《再论申公豹》是作家聂绀弩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两篇著名杂文,由于取譬奇特,含蕴隐晦,世人对其写作背景及讽喻对象存在着误解。从当时的历史文化环境看来,这两篇杂文的写作背景都与1944年延安指派何其芳等人来重庆宣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重大政治文化事件有关:前一篇杂文侧重于批评胡风对延安"文艺特使"何其芳的态度;后一篇杂文侧重于挖掘胡风之所以如此的深层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的育养与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对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禀赋与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蕴含着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通相承的价值诉求,有利于我们认识自然本质,维系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表现之上,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包含地域性、本土建构性、珍稀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呼唤着我们重新审视其资源价值,使其在建构实践中不断完善其价值与意义。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一种可供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对待历史事件的态度,往往在人际关系当中凸现出来.通过对胡风与茅盾、舒芜、周扬在不同历史阶段关系的考察,显现了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胡风的价值取向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体精神气候.  相似文献   

11.
唐·德里罗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思想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他在小说创作中揭露了科技与商业文明下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及其根源,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消费主义、唯发展主义和科技至上观等,发出对回归自然、绿色消费、健康艺术与性、文化多元、技术生态等的强烈呼吁。  相似文献   

12.
媒介生态与技术垄断——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垄断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重点探讨媒介的结构和影响,特别强调传播如何影响了更为重要的文化惯例。作为媒介生态学的重要理论构成,技术垄断尤其关注媒介技术对当代文化的影响与控制。尼尔.波兹曼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阐述了技术垄断的形成及其表现特征,并由此形成了自身的技术垄断批判。  相似文献   

13.
当代军旅作家李存葆的"文化大散文"主要是围绕绿色主题而创作的。李存葆以文化为立足点,以人类生态学的视角深切关注我国及全球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人性生态,针砭时弊,为人类寻求克服困境以自救的绿色道路。他是一个拥有绿色文心———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类关怀"、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人性生态的终极关怀的作家。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美国人类学的发展渊源与特点,通过对博厄斯及其弟子提出的考古、体质、生态、文化人类学4个学科架构的论述,发现美国人类学自诞生之初就深受德国自然科学经验主义和人文哲学的影响,强调文化精神或民族气质,关注文化的历史性以及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形成独特的美国人类学“文化研究传统”;美国人类学发展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争,引发了民族志表述危机。  相似文献   

15.
卡尔·桑伯格诗歌以其现实主义诗歌主题和大众化诗歌语言等广受人民喜爱;然而另一方面又因为其矛盾的观点和悖论的叙述常常受到学界的批评和指责。这种批评常常导致人们忽略桑诗思想的深刻性。《大草原》是桑伯格描写自然、关注生态的名篇,从生态视角解读这首诗歌矛盾的自然观,便不难理解这位现代派诗人对现代生活辩证思考的深刻性。《大草原》所表达的草原意境和文化认同、工业文明困境与草原悖论意义以及对现代生活与社会发展的信心与力量,彰显了桑伯格诗学以连续性和整一性为核心,关注现实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6.
生态批评与文化生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态批评在当前全球性的生态变迁中兴起。在人们的物质生存、精神生态与文化生态的世界中,存在着现实的生态、精神生态与文化生态。生态批评的动因在于文化生态的变迁,生态批评的主要对象、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处在文化生态中的生态文艺与文艺生态现象,发展生态批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7.
文化景观是地域环境下各种文化要素的整体体现,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从美学角度出发,基于文化景观的非物质层面,莫言作品中的文化景观可以归纳为七类。对于莫言文化景观的审美分析,发现了其生态文化的多样性、夸诞文化的批判性、宿命文化的深邃性、传奇文化的迷离性、侠义文化的英勇性、死亡文化的冷艳性和乡情文化的悠远性等审美诉求,这诸多方面揭示出了莫言作品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精神内蕴及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化生态包括有形的文化资产和无形的文化资源,是文化遗产赖以生长和传承的丰厚土壤。文化生态的建设应坚持多元化原则、共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河套文化生态建设的核心是唤醒人们的文化生态意识,尊重文化生态,保护开发好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唐代的刺史多由科举考试出身的文士担任,文人出刺州郡,不仅是朝野迁转的政治活动,也是文学传播的空间流动行为。因此,有着“文人”和“官员”的双重身份的刺史,与文学的关系可以从刺史在任上的创作,以及刺史对地方文学生态的建构两个方面考察。在刺史的选拔过程中,文学才能是朝廷考虑的要素之一,中央郎官与州郡刺史的交换任职也是唐代官员迁转的重要准则。刺史对地方文学生态的建构作用巨大,首先,刺史在行政过程中,具体地执行国家的文教政策,对地方士子的求学、仕进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直接的决定权。其次,有的刺史本身是成就斐然的文学家,当他们参与到州郡的文学活动时,吸引并凝聚了大批的文士,丰富了地方文坛。第三,作为最高长官的刺史,以诗文吟咏地方州郡的景观风物,宣传了州郡的名声,地域景观藉此完成了经典化、文学化的提升。在塑造地方文学生态的同时,刺史也成就了自身的政绩与文名。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沈从文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文学大师,而共同致力于乡土小说创作,有着诸多共同背景,并有着师承关系的鲁迅与沈从文的故乡情怀却有着巨大的差异。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的生成与文化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学创作也不例外。就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创作呈现出的差异而言,地域文化、童年记忆和教育经验等则起着十分重要的隐性或显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