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自我形象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卓 《学术交流》2006,(3):160-163
处于边缘弱势地位的美国华裔作家,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颠覆被美国主流文化“他者化”的华裔形象。然而,美国华裔作家在华裔自我形象的建构过程中,不仅将美国主流霸权文化“他者化”,而且在主观上区别华裔文化与中国文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矛盾态度表明,美国华裔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改造,目的不在于承传中国文化,而旨在建构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形象,在“东方主义”的裂缝中为华裔开拓出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女勇士>是汤婷婷1976年发表的半自传体小说,通过该小说作家反映出了华裔移民在文化冲突中的窘境,即在华裔成为美国人之初只身站在"华裔一美国人"中间这一横线上时,是无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无法理解美国个体文化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个体文化也不能够理解初为美国人的华裔,华裔美籍作家汤亭亭正是这种冲突中的一员.她透过母亲讲述的姑姑的形象及自己的想象,把无法适应双重文化的华裔美国人的彷徨的精神支点立于这一形象之中,即强调自我追求,自我适应.  相似文献   

3.
1965年的移民法有可能使得美国华人男女比例长期以来严重失调的情况得到改变。1950年华裔男性和女性的比例是162∶100。二十年以后,这个比例减小到107∶100。这种男女比例上的调整加上美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大影响了成千上万华裔妇女的命运。整个70年代,有创记录的华裔女青年进入美国各地的高等院校,有一半以上的华裔妇女外出工作,教育和就业需要她们在社会和心理上有一个新的形象。华裔妇女逐渐地摆脱了民族传统强加给她们的各种习惯,得到越来越大的个人满足。她们确确实实已全然不同于三、四十年前简德·王和麦克辛·金斯顿笔下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刘增美 《学术交流》2008,(2):159-162
美国华裔文学现已成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受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往往从中国文化视角入手,相对突出了其"华裔"特色,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它的美国特征.然而,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它首先是美国文学的问题.因此,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仅要在中国文化中寻根,更应在美国传统中溯源.本文将从研究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多元文化语境下华裔文学与主流文学间的互动,以及自由主义传统对华裔文学的"美国化"影响.  相似文献   

5.
乔艳 《唐都学刊》2013,29(1):86-90
文化批评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但这一方法将华裔文学固定在“他者”的位置上,片面强调其与美国主流文学的差异性而导致了研究中的误区和偏颇。分析华裔文学中的成长主题、自传体裁、应许地思想等,可以见出华裔文学与美国文学传统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是美国文学传统的一部分,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对华裔文学的文化身份得出准确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吴松林 《学术交流》2005,(10):176-178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裔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文坛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华裔文学仍然处于西方主流文化的束缚和抑制之下,而华裔作家内心既非美国人,又非中国人,而是处在夹缝中生存的变形的他者,他们所创作出来的形象丧失或部分丧失了华夏文明的传承标记,是该文化的变种或对立物。因此,美国华裔文化依旧是弱势文化和边缘文化。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小说以其特殊的文化身份经历了百余年的辗转发展,逐渐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从拒斥到回归构成了美国华裔小说独特的逻辑变动轨迹;华裔小说家在这一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纳入西方视野,在突出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与西方主流文化糅合,构建起别具一格的文化坐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华裔作家排斥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影响了他们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步伐,极力摆脱传统文化的桎梏.到了70年代,他们开始反思中国文化,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己所用.而在80年代之后转而回归中国文化,以全球化的视角、跨界的态度,企图在东西两种异质文化中寻求支点.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美国华裔小说文本中既有客观的、正面的延续,也有主观的、负面的断裂.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是通过男性视野和女性视野两个谱系进行的.以赵健秀和李健孙为代表的华裔男性作家致力于重塑父系英雄传统和华裔男子的阳刚之气,旨在打破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男子"女性化"的刻板印象.作家们对男性主体及不同父子关系类型的描写揭示了不同的中西方文化内核,以及新旧移民在异质文化中所面临的困惑、矛盾和挣扎.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这些研究和思考对今后的父子关系的定位和走向,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现实和学术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小兰 《社科纵横》2010,25(6):107-108,116
严歌苓移民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两大类:“老移民父亲”和“新移民父亲”。他们身份迥异,背景悬殊,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与传统的父亲形象相比,这些父亲在作家笔下都失去了原有的神圣与威严,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性格、心理缺陷,从而显示出作家这样的一种创作倾向——“审父(弱父)情结”。严歌苓用冷静的笔调为我们细致地展现了父亲这一形象在异域中是如何因为男性地位、身份的变化而逐步异化的过程,更集中探讨了这一变异过程中的文化因素,从而使其小说具有了文化反思、文化批判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学必定要折射出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必定会引起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冲突;在美国华裔的家庭中,由于两代人所受教育的背景不同,甚至又会导致他们对中国文化认同上的差异性。然而,美国华裔作家在价值观转变、身份认同和迈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努力使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逐渐达到和谐与统一。这些都在美籍华裔作家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出生,伴随美国教育长大的华裔美国人,都需要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植根于他们血脉的中国文化及后天接受的美国文化共同作用于一身而发生的冲突与碰撞,这一冲突与碰撞,促使他们寻找自身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的自我身份,自我位置的问题.汤亭亭的自传体小说<女勇士>,以文学的形式,在这一问题上,做了深入的剖析,在这里,叙述者游移在现实与幻想、中国与美国、过去与现代之间,反映了华裔女性在两种文化、两个世界之中的困惑、无奈与挣扎.她们在处于中、美两种文化背景、两种民族精神影响下,因既失去原有文化根基、又没有完全进入中心文化而总是处于边缘状态.本文就"白虎山学道"和"乡村医生"两则故事,探讨华裔-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固守、对美国文化的疏离以及在两种文化冲突中的生存状态,为华人移民提出了生存策略,即在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尝改变自我,进而建构以"继承母文化、吸纳新文化"为核心的文化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作家的姓名翻译给国内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带来了很多困难。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辞典或其他资料中尽量查找具体人物的中文姓名,采用其中文名的较准确的翻译。否则,将会遇到更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庄礼伟 《社会》2001,(9):44-46
当前美国华裔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充满了政治气味和政治情结 ,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的起伏跌宕 ,使美国华裔不得不以更为急迫的心情来思考 :如何适应乃至驾驭居住国的政治环境 ,如何通过参政来保护自己 ,如何通过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来改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移民态度波动的时代背景与直接原因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移民的态度波动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 ,那就是由于拉美裔、亚裔和具有伊斯兰教背景的近东地区移民的大量涌入 ,以及他们的高出生率、顽强的生存能力和某些族群的强大的竞争能力 ,使得以土地主人自居的WASP…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六日,美国社会学学会年会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期间,一些北美华裔社会学家进行了会晤,会议决定成立北美华裔社会学家协会。(NACSA) 协会主要目的是:(1)促进美国、加拿大的华裔社会学家交流与北美、东南亚、中国(包括台湾)的华人有关的调查、教学和服务活动。(2)促进他们同中国、东南亚的社会学家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阿鲁  春晓 《东西南北》2011,(10):20-21
2011年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华裔女律师陈远美擢升为总统助理兼第一夫人办公厅主任。她与现任白宫内阁秘书卢沛宁一样,成为如今在白宫任职官阶最高的华裔政治精英。华裔、女性、律师、第一夫人、军师、最高官阶……陈远美的名字因这些热词而被关注。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家庭现在受到了过去少有的挑战和冲击。在这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里,家庭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美国家庭现在已经为数很少,仅在宣传广告、儿童文学和流行电影中才得到描绘。传统的家庭包括一位从事工作的父亲,一位家庭主妇以及一个或几个孩子,而在现代美国社会中,这样的家庭只剩下不到13%。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度及其运作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国清 《求是学刊》2002,29(5):45-5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三维空间。它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政治整合、家庭本位与内在超越。三个坐标构成三个平面 :即政治整合与家庭本位的组合构成社会的自然化 ,家庭本位与内在超越的组合形成伦理本体化 ,政治整合与内在超越的组合形成精英集团“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这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没有时间性的文化 ,它物化为精神父亲型的专制统治和封闭性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文学宫廷叙事作品中,凌力的<少年天子>、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等作品都有相当的笔墨塑造帝王师形象.<少年天子>中,帝王师汤若望教给皇上"科学、平等、博爱"等思想虽新鲜美好,却完全脱离中国社会现实,最终导致顺治在政治和爱情上双双幻灭.而作为中国传统士子,<康熙大帝>中的伍次有、<雍正皇帝>中的邬思道教给皇帝的不是平等而是专制,不是博爱而是杀戮,不是科学真理而是阴谋权术,结果两位皇帝双双大获全胜,成为一代英主.不同的帝王师给了帝王不同的影响,也反映出不同创作者对传统历史文化认识的差异,显示出作品思想价值的高下.  相似文献   

20.
《社会》1989,(10)
1989年8月8日,北美华裔社会学人协会在美国旧金山举办当代中国社会学术讨论会,邀请美国、海峡两岸、香港、新加坡等地华人社会学者参加。会议分四部分分组讨论:1.中国工业化,2.中国社会制度,3.中国体制改革,4.传统与变革。出席会议的共有60多名社会学者,都以极大热情关注中国社会的各种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