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形合、意合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组织手段,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文章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成因以及它们在词语的语法形式、句子成分和篇章结构方面的表现揭示出一些对翻译有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是英语和汉语篇章组织的常用手段,我们说英语是形合语言主要是因为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要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而汉语则是以神统形,词语与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子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含义的分句表达.本文主要结合古文<兰亭集序>的英译文来阐述英语的"重形合"与汉语的"重意合"这一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3.
对偶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本文简要讨论了汉语对偶与英语 antithesis和 paral-lelism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汉语对偶句英译的四种主要方法: 1.以倡译偶;2.意在形先;3.得意合形;4.借来一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汉语古典诗词法译略作论析,指出:译诗与译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不同,要在意似、音似、形似的基础上做到意美、音美、形美,否则译出来的就不是诗,而是散文。而三美之中,意美是主要的,音美次之,形美再次之。倘若难以同时做到三美,则务必保证意美和音美。  相似文献   

5.
许渊冲在汉语诗词外译的实践中认识到,翻译所涉及的两种语言各有劣势、等势和优势,因此在翻译中可运用浅化、等化、深化手段,力求在意似、音似、形似的基础上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从而使译者本人和读者都能知之、好之、乐之.这五个三,加上以诗译诗等原则,构成了许渊冲诗词翻译美学体系,而意美、音美、形美实为该体系的核心.许渊冲诗词翻译美学既来源于实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在汉语诗词外译中也一直以一贯之.  相似文献   

6.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本文用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根据形合和意合的辩证关系和英汉语篇章的特点,探讨其翻译策略.从语篇的角度考察汉英语言意合和形合,揭示了形合与意合的相对性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但并不意味着英语完全不使用意合或汉语一概排斥形合.  相似文献   

7.
语言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不是静止不变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俗语、谚语和俚语.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是拼音文字,二者表达力不一样.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学至文章》中说过,汉语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大优点;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中,又谈到汉语的两个缺点,大意是话不够用和语法不精密.至于英语,也有意美、音美的优点,而形美的优点却比汉语少.翻译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不同的文化,不同语言的习惯用语、谚语、俚语,既忠实原文的内容,保持原作的风格──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8.
形合与意合是语言构建的外在表征,也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重要区别特征。指出在句子及句子以下层面是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而在句子以上(语篇)层面,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是语用主体出于交际目的之需要在实际话语活动中的语用选择,这种选择受认知环境、文化认知范式、审美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9.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这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英汉语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可以解释英、汉语形合与意合的外在表现。英汉翻译中应当体现句法结构上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使译文既忠于原文,又顺畅、优美,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字、语法的角度论述中西两种文化模式的差异。汉语属表意文,"形"、"意"相连而"形"、"音"分离,汉语句式重意合;而英语属表音文,"形"、"音"相连,而"形"、"意"脱离,西语句式重形合。中英语言的差异对中西两种文化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汉民族特有的注重形象,倾向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综合思维和重集体主义、倡导中庸思想的文化模式;而西方民族则形成了重视抽象,习惯于从事物的个体分析到整体把握的演绎思维及重个人主义和倾向于把一切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汉文佛典中存在着大量的同经异译材料,这些同经异译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目前收录于《大正藏》的“小品般若”的异译经共有六部,通过对这六部异译经中表“回答”义的动词“答”与“对”穷尽性的调查。运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全面地展现出这六部异译译经中“答”与“对”的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12.
潘文国以美文美译为指导思想,通过协调韵律、调整形式、对应语义,在《赫兹列散文精选》中使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实现了译文的对称和谐美。从荚汉对比的角度,从韵律、形式、语义三个方面对《精选》中的例子进行描述分析,以找出英语译戚骈偶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古彝文与“巴蜀图语”的渊源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彝文与"巴蜀图语"有怎样的渊源关系,能否从古彝文揭开三星堆文明的神秘面纱,国内文字学、民族学、人类学的有关专家学者对其作了初步探究,提出了独到的认识和见解,这对于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在跨文化交际中 ,英语“sorry”和汉语“对不起”使用频率很高。从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就会发现在道歉义上 ,两者大体对应 ;而在表示歉意的程度和使用场合上仍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李欧梵发掘“颓废”的现代美学和文化意义,建构起“颓废”文学史,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这可视为80、90年代重写文学史热潮下的“现代性”研究的重要一元,促成了文学史研究范式由社会政治研究范式向文化现代化研究范式转换,其中所折射出来的文学史研究的立场和标准问题,在当下学者对“重写文学史”予以重新审视的思潮下,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嘲杂赋的源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汉东方朔的《答客难》,被认为是最早的文人以自嘲方式写的诙谐杂赋,而《答客难》的源头是宋玉《对楚王问》。本文认为,《对楚王问》没有愤世嫉俗之情,没有诙谐解嘲之意,与《答客难》风格迥异。而《荀子》的《为说者曰》以嘲讽的口吻表明孔子之时与荀子之时政治环境的不同,感情异常激动,愤世嫉俗之情溢于言外,形式上是以四言韵语为主的赋体,是自我解嘲这一体文章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17.
“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时指四季运行,又指天道。《周易》中“时”与“动”相关,凡“动”必依于时,因此有“时变”、“时报”、“时成”、“时中”等等,《周易》卦象中乾、艮、震、兑、巽、坎皆为时。  相似文献   

18.
“对扬王休”为吉金中习见语,也见于多种传世文献。休是先秦两汉美学话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表示美德道要。对扬最初为周武王表达敬重的方式,类似鞠躬,后来成为盟誓等表现忠诚和友善的礼仪,再引为常见的礼仪,一般在对爵祭祀前奉器进行;还可以用在某些相应成命的场合。其标志性语言是对扬王休,相应地有多种表示方式,如周公曾经称王,所以乙作对扬鲁休,对扬“某”休等。礼崩乐坏以后只有“对礼”传承,进而虚化为答问结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9.
《馀沤集》是最新出版的一本古体诗词集 ,收集的诗词跨度 1 54年。其作者和编者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五代人。《馀沤集》的写作不为传世 ,但它却是历史的记录。它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特点和一个家庭的亲情。《馀沤集》的作者们是太谷学派传人 ,其诗词对此有充分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清代治理西藏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1644—1720),清政府对于西藏的控制是松散的,但这种松散之中深藏着高深的政治智慧;同时,在西藏一直采取温和的休养生息政策,营造了一个良好且宽松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环境。第二个时期,也就是1720年之后,清政府在西藏逐步设立完善的行政机构,并派遣驻藏大臣。然而,这种稳定的政治结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遭到了破坏。纵观清代各个时期的治藏政策,可以归纳出清代治理西藏的策略与清朝本身的国力兴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