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的李清照诗词英译与研究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文章以时间为序,分析了自冰心以来美国李清照诗词的英语选译、全译情况、翻译策略特点及接受现状;对李清照诗词在美国的研究进行分类描述,归纳出美国的新颖研究视角与观点.据此描绘出的李清照诗词在美国英译与研究的“路线图”,对于促进中美学界关于该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三美”原则自提出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标准。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首先要考虑“意美”,同时要兼顾“音美”和“形美”。《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名作,笔调细腻,自然婉约,许渊冲应用“三美”原则,对《声声慢》进行了英译,其英译作品充分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3.
在众多的李清照的研究资料中,前人对其词及《词论》的研究颇多,而对其诗词这两种文学样式的比较研究偏少,本文就其诗词思想性加以比较,探求二者在同一作家笔下的风采,进而认清其诗词创作的内部联系和内在精神线索,展示作者整体的思想内涵及人格魅力。 一、李清照诗的思想内容 李清照的诗在宋代很有名气,“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是  相似文献   

4.
与南宋著名男性词人苏轼和辛弃疾的一系列涉酒诗词相比较,中国文坛同期的女性词人李清照和朱淑真的涉酒诗词也具备较高的文学价值。李清照涉酒诗词与朱淑真涉酒诗词相比,情感表达上更为内敛,但诗词中包含的感情同样的浓郁难解。二人早期作品内容以闺阁春怨为主,作品意象的选择上虽常常类似但表达方式却各有千秋。因为个人经历所致,李清照的后期涉酒诗词内容则与社会时事的关系更加密切,也多了几分男子的豪气。作为男性词人的杰出代表,苏轼和辛弃疾二者作品都洋溢着词人难以抑制的才情,在内容上也大都反映了对功名的追求与失落。但苏轼涉酒诗词表达的情感更为豪放与豁达,相比较而言辛弃疾则更为沉郁与隐忍。李清照与朱淑真的涉酒诗词为以男性为主导的涉酒诗词注入了女性独有的青春活力和纯真魅力,而苏轼与辛弃疾则为涉酒诗词注入了难得的率直和童真之情。  相似文献   

5.
"音美"、"形美"、"意美"的英译是呼应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精神内涵的关键所在,传统古典诗词英译过于强调经验理论的照搬照抄,忽视了中西跨文化之间的差异,以致于英译效果难言满意。描写翻译理论为古典诗词英译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语境化注入,关注诗词本身所彰显的文化历史境况,为消解英译中文化的误读以及审美的缺位奠定基础,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本文以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探讨基于描写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为我国英译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诗词英译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诗词迄今已有众多英译本,通过对比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毛泽东诗词英译版本,考察译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产生过程可依次划分出四个阶段。分析国内外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国内外研究者对了解毛泽东所经由的独特途径。  相似文献   

7.
结合李清照本人的生活经历,以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实践为基础,试图挖掘其诗词作品中所表现的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建构及其创作对当下女性写作的重要借鉴意义,明确李清照在我国古代女性文学创作历程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发挥译者主体性,创造性英译了诸多李清照诗词.在哲学阐释学“理解的历史性”、“视阂融合”与“效果历史”三个概念的阐述与分析中,可以发现他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丰富了李清照诗词译文的多样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借助李清照的诗词创作,从博学与雅趣、真情与灵气、高傲与叛逆、忧郁与忧患四方面,分析探讨了李清照独特的个性气质和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冰心、何赵婉贞、胡品清、钟玲、王椒升是李清照词“走进美国”过程中的核心中国译者。他们的李清照词英译策略极具特色,翻译质量上乘,是为“学术英译”和“诗性英译”。会通中美文化的五位翻译家具有学者、作家、文学评论家等文化身份,这既可以保证纯粹中国文化走向海外,又可以纠正外国翻译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译、误释。因此,中国译者在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理应得到认可与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