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艺战线始终充满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毛主席反复告诫我们,要警惕阶级敌人利用文艺这个武嚣搞反革命复辟的阴谋活动。“四人帮”反党集团为了把文艺变成他们篡党夺权的工具,一方面宣称“从《国际歌》到革命样板戏,这中间一百多年是个空白”,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光辉业绩扫荡一空。一方面抛出一系列修正主义文艺谬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报》2005年9月29日第四版,以整版篇幅发表了《建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大厦》一文。该文以宣传“建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名,却散布了一些不和谐的杂音。杂音之一: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和谐社会”,“宣扬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必然是“企图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国内外反动势力”。该文在论述“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说:“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和谐社会”。这就是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我感到这个观点是很不准确的。胡锦涛同志在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渊源时指出:“按照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今年第四期《上海文学》,发表了一篇题为《为文艺正名》的评论员文章,对“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给予了尖锐地批判。文章认为,“当前的文艺创作中存在着一个共同性问题,这就是文艺创作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其原因,“就是创作者忽视了文学艺术自身的特征,而仅仅把文艺作为阶级斗争的一个简单的工具”。文章在分析批评中,还把“工具”说认定是“四人帮”一整套唯心主义创作原则的“理论基础”。因此,文章认为,要避免公式化、概念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就必须彻底批判“工具”说。  相似文献   

4.
《上海文学》评论员《为文艺正名》(以下简称《正名》)一文,专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以下简称“工具说”)的,可没有一个论点或论据对准了这一说法本身,根本没有将它驳倒;文风也不大好,不实事求是,连形式逻辑也不大讲。这里,我谈一些看法,错了,请同志们和《正名》作者批评、指正。诚如《正名》所说:“工具说”“在文化大革命前的文艺界就开始形成和流传”,而把“文艺”与“工具”联系起来,说文艺可以作为斗争工具的,在我国,最早的大概是鲁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延座讲话)发表49周年了。今天,重温《延座讲话》,对于我们澄清前一个时期被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搞乱了的文艺与政治关系,以便正确把握文艺与政治内在的审美联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把握文艺与政治内在的审美联系,一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则。文艺史充分表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各个阶级无不利用文艺维护本阶级的需要、利益、要求和理想,使文艺与集中表现一定阶级根本利益的政治发生内在的审美联系,因而使文艺带着一定阶级的政冶倾向性。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虽然不是主要矛盾,但还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而且有时还相当  相似文献   

6.
一在阶级社会里,文艺从来都是阶级斗争的武器。统治阶级的文艺是统治阶级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而被统治阶级的文艺则是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从而号召被压迫者起来为理想生活而奋斗的武器。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劳动人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集中到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身上,借以表达他们对统治阶级反抗的意志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响往。因此,不论在哪一个时代,被压迫阶级的文艺总是闪烁着理想的光耀。愈是在阶级压迫最残酷、最黑暗的年代,阶级斗争最尖锐、最激烈的日子,这些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就愈加光辉,人民就能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大的启示和鼓舞的力量,从而走向新的斗争。所民乐观主义  相似文献   

7.
阶级斗争需是理论,理论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江青伙同林彪炮制的所谓“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究竟是个什么理论?它反映的是哪个阶级的世界观?在我党第十一次路线斗争中,“四人邦”是怎样用它来砍杀革命文艺、大搞阴谋  相似文献   

8.
<正> 最近,笔者读到一篇题为《普及鲁迅著作提高鲁迅研究水平》的文章,觉得里面涉及的许多鲁迅文艺思想研究的问题,包括把鲁迅既强调文艺的审美性又“赞同”文艺“也可以”“用于革命,使为工具的一种”的主张简单化为赞同“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等等问题,都还有待讨论,因此,特借编《鲁迅文论选》的机会草成此文,以向大家求教。  相似文献   

9.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一定的哲学,是适应一定阶级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哲学具有鲜明的党性。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相似文献   

10.
文艺与道德     
<正> 文艺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部分,都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同时,它们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作用,有极其密切的姻缘关系。历史上各个阶级都要求文艺宣传本阶级的道德观念,各个阶级的文艺又总是把宣传本阶级的道德观念作为自已的一项重要使命。文艺对于政治和整个社会生活都具有强大的反作用。这种作用,固然可以通过直接反映“政治的得失”来实现,但主要的是要通过宣传一定的道德观念来实现。文艺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显然是文艺理论应该着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理论界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观点,即认为斯大林在理论上不承认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过早地”宣布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犯了“阶级斗争熄灭论”的错误。斯大林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到底是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还是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的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我们既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又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更不能人为地制造所谓阶级斗争。”这一科学论断符合我国的实际,反映了人民的要求。 但是对于阶级斗争在哪些范围存在,人民内部是否存在阶级斗争,人们还有着不同的理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的本质属性如何,是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受林彪、“四人邦”歪曲、破坏严重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在教育界,有一种偏见:只讲教育是阶级斗争工具。诚然,在阶级社会,教育是阶级斗争工具,但从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来看,教育同时也是生产斗争工具。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曾对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形势和主要特点作过科学的论断,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这个论断是很全面的,但当时的着重点是要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然而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与鲁迅尽管在文艺思想上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观点,但细究起来,他们之间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毛泽东主要是从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文艺的性质和作用的,其中心思想是阶级论、人民性和工具论,相对而言却较为忽视文艺的独立性、审美价值和艺术规律;而鲁迅则是以文艺为本位,较多强调文艺独立于政治的特殊性以及尊重并服从文艺规律,侧重点在于文艺的思想性、规律性和审美价值。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学考察和认识角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文艺界和学术界对怎样评价“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这个提法的评价,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这个提法,对于正确总结我国革命文艺运动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于繁荣当前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想就如何历史地评价“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谈谈个人粗浅的意见,谬误之处,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文艺是最无阶级偏见的文艺,是在一切历史形态的文艺中最真实的文艺.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命,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关于这一点,自粉碎“四人帮”以来,似乎是无人公开否认了。但文艺的真实性的基础是什么?用什么来衡量文艺的真实性?对于这一些问题,现在意见还不是一致的。比如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文艺  相似文献   

18.
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当全党把工作中心从抓阶级斗争,搞政治运动转移到以主要精力、主要时间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有的同志对为什么今后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很不理解,甚至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转移怀疑,对中央施行的一些政策落实措施抵触。这些问题的产生,都直接间接地和对阶级斗争形势的认识有关。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补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是一个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后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关系全党、全国人民前进方向的问题。在这样的历史转折时期,正如列宁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对每个历史关头的阶级对比关系和具体特点,做出经得起客观检验的最确切的分析。因为要对政策作科学的论证,这个要求是绝对必需的。”  相似文献   

19.
胡耀邦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我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大多数不具有阶级斗争性质,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的社会主义社会,提出和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方针,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十分谨慎地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防止重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我国社会的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阶级、阶级斗争的学说观察中国社会现状所得出的结论。勿庸置疑,这个结论是符合当前我国阶级关系实际情况的,是完全正确的结论。那么,阶级斗争在那些范围内长期存在呢?本文想就此提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怎样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质?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西北民族学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发表了丁汉儒同志的《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以下简称《论实质》)一文,对“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向题”这个命题提出了“再认识”,这是必要的。多年来,林彪、“四人帮”蓄意歪曲毛泽东同志的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在民族问题上极力扩大阶级斗争的一面,搞乱了民族理论的研究。现在,必须拨乱反正,肃清其流毒。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