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译文自古以来,一般文人到了秋天总是写悲愁,叹凄苦,而诗人刘禹锡却认为秋天的风光胜过春天。那振翅高举、直冲蓝天的白鹤,使人不禁产生振奋向上的斗志。谨(jǐn)弟子规(三)秋词@刘禹锡!唐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选出这首绝句来欣赏,并不是因为它在艺术上特别有成就,而是因为,它在立意上有特点,前面已经说过,我国古典诗歌在宋玉时代  相似文献   

3.
秋之韵     
我不懂风雅,但绝不会简单地附庸风雅;我不了解古人的心境,但绝不会盲目地仿效古人;我不能神会秋天,但绝不会随便地亵渎秋天。——题记秋叶在这“山山唯落晖,树树皆秋色”的深秋里,我踏着凋零的枫叶不禁感慨“我言秋日胜春朝”。也许正是因为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象,才让诗人杜牧有了“停车坐爱枫林晚”的雅兴吧。秋叶的  相似文献   

4.
王自立 《老友》2012,(5):16-17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留下的豪放、洒脱的诗句。他用诗歌抒怀言志去寻觅人生暮秋时节的乐趣,自然值得称道。一旦退休,一个人既无公务缠身之累,又无逢迎周旋之苦,当是襟怀开阔、回归天性之时,简而言之就是自己给自己去营造快乐.乐乐呵呵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我在退休至今的6年时光中。一以贯之秉持“四个一点”生活原则,倒也过得优哉游哉,自得其乐。  相似文献   

5.
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唐的诗人中,刘禹锡(772~842)算得上很有性格的一位。刘禹锡是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的父亲刘绪因躲避安史之乱,带领全家迁居到嘉兴(今浙江嘉兴),他小时候在那里度过。刘禹锡22岁(793年)考中进士。在中举前后,他登上了五岳中最为险峻的西岳华山。挺立在高山之巅,俯视群峰,他想到,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而不应把生命消磨  相似文献   

6.
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吟颂着刘禹锡的《秋词》,穿行在乡间教育的原野上,饱览着乡村教育的迤俪风光,回眸2013,伴随着一路汗水一路歌声,我们收获着,幸福着,陶醉着。激情燃烧的2013,我和我的冈中教育团队,坚持"理念树一帜、质量争第一、特色创唯一"的教育理念,切实践行"三心二意":所谓"三心",一是"痴心",对事业、对学校、对学生要倾注满腔的热忱、毕生的心血和汗水,永葆锐气和上进心;二是"匠  相似文献   

7.
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的一种形象说法,所谓逆向思维,是和正向思维相对而言的,它不拘泥于传统的题材或见解,打破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朝着多方向去思维探索,找出新的题材或见解,由于它的方向、角度独特,常常使同一题目同一材料的常规思维相形见绌。写作中运用这种思维可使立意不俗,文章常新。古往今来,逆向立意的佳作并不鲜见。唐代诗人刘禹锡一反古人悲秋成案,写出了昂扬向上的咏秋名篇《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提起落花,古人往往慨叹“惜春长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而龚自珍则…  相似文献   

8.
学生哀叹:我写出的记叙文,为什么老师说干瘪苍白,不见生动鲜活?雷同老套,不见清新脱俗?老师失望:为什么看我们学生的作文,一见便觉审美疲劳,没有情绪的振奋?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作文凭空臆造,没有生活的真实。“真实乃文章的生命”,唯有展示生命的真实,生活的真实,文章才有丰富多彩的演绎,才有震撼心灵的张力“。君之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杜甫),失却真实,也就失却生动鲜活的根基,失却清新脱俗的前提。一、话语的真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等的不同,其话语也有鲜明的个性。一记者采访扬振宁…  相似文献   

9.
如果有一天,秋日阵阵晚风中,落日余晖下,我穿着米色的风衣,坐在你的单车后座上,在一大片油菜花中,裙袂飞扬,长发飘飘,那该有多美。钱小江说,那你能告诉我油菜花是开在秋天的花吗?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树     
那个与往年没任何不同的春 日,父亲从远在几十里外的故乡赶 来看我。父亲老了,他根本记不清 楚自己究竟第几次跟我唠叨家里那 棵桃树重新发芽的事了。 入夜,朦朦胧胧听见小雨点儿 拍打窗棂的声音,以及父亲沉郁的 鼾声,如间一支古典乐曲,在黑暗 之中唤我朝一棵树张望。 我知道我又在睡梦中像一片叶 子飘回到故乡,又是在睡梦中追寻 着那棵久已疏淡的桃树。我能记住 这棵桃树时,已经五岁了。 那时的阳光多好啊。深蓝色  相似文献   

11.
《北方人》2007,(7)
海蓝是我年少记忆里,最温情的那抹橘黄。我犹记得那时我们好到亲如姊妹,不过是12岁刚读初一的小女生,心内那些细小的秘密,却是如秋日的菊花,千丝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问世已经七十多年了,可是它却如陈年佳酿,历久弥香。它的魅力从何而来?我以为来自于个性化的描写。作者笔下的秋景只属于那一个时代,那一个地方,那一些人,那一个人。  相似文献   

13.
刘畅 《21世纪》2010,(11):72-74
1962年秋日的一个傍晚,北京东城区演乐胡同一个小四合院,万里的家中,聚齐了全家老小八口人。气氛显得颇为严肃,每个人都沉着脸,万里七十多岁的老母亲还时不时发出抽泣声。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意与境即我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互相渗透和有机统一。但它又存在不同的倾向,有所谓“意与境浑”、“以意胜”和“以境胜”。王国维这样说: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问世已经七十多年了,可是它却如陈年佳酿.历久弥香。它的魅力从何而来?我以为来自于个性化的描写。作者笔下的秋景只属于那一个时代。那一个地方,那一些人,那一个人。  相似文献   

16.
《新少年》2015,(4):26
每一次考试,都有人欢喜有人忧。不管是学校里的大考小试,还是兴趣班的等级考核,或者是生活中的种种考验,你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体验和变化呢?附加题明天期末考试,我照例去取三角尺。打开抽屉,一沓百元大钞正热情地朝我笑。我眼前立刻浮现出各种玩具,心中也掠过了四年前从家偷拿钱的情形。一夜煎熬后,我恍然大悟:这就是妈妈说要给我出的思品"附加  相似文献   

17.
李家子弟     
上 学 在我哥哥七十岁过后,他曾经给我一封旧家信,那是我爸爸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写给他的,读过那发黄的宣纸样的信笺上的潇洒墨迹,我知道了:家里一百年开外都是穷人。 爸爸自小没钱上学。可是我记事起,就知道爸爸会写毛笔字。因为我曾经到他的办公室亲眼见他用毛笔批阅公文。那时很  相似文献   

18.
剑莲 《可乐》2007,(12)
嬉逐打闹一晃过剑春家在村子里算是有钱的。六岁前,我嘴馋他家常有的糖果;七岁后,我眼馋他家那台村里唯一的彩电。他家就像会变戏法一样,总能变出许多让村里小孩子着迷的东西。剑春只对我一个人好,只和我一个人玩儿。我家在村头的那片玉米地旁,地里长着高过小人头的玉米秆。有时,我在屋前洗发,剑春就会突然从茂密的玉米地里蹿出来,在背后学怪兽的叫  相似文献   

19.
春日     
胜日寻芳泗(sì)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沿着泗水河边去寻找美丽的景色,看那无边的大地一时间都换上了新装。在春游中很容易就认识了东风的面容,因为春天总是百花吐艳,万紫千红的。胜日: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寻芳:找找优美的景色。等闲:随随便便,很容易。万紫千红:形容春色艳丽,百花盛开。春日!宋@朱熹  相似文献   

20.
何杲 《新天地》2016,(7):56-56
我是一名国企退休职工,今年77岁。
  2009年,我七十大寿,一部智能手机闯进了我的退休生活,那是孩子送的寿礼。款式新,屏幕大,功能多,我打心眼里喜欢。可是,那花花绿绿的图标我看不懂,几十种功能我不会用。不要不合适,撂一边又不甘心,逼得我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学”。两个月后上网看新闻,查资料,发邮件不成问题了,扫码、录音,上QQ,发微博也不在话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