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苏轼书法美学思想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尚“意”的观念上 ,而“意”的实质即“生意” ,即“自然”。苏轼尚自然的书法美学观在创作过程及作品品格上均要求体现“自然”的特征 ,充分体现了艺道合一的传统思想。  相似文献   

2.
书法、刀法和色彩是刻字创作的三要素,结合以阳刻为主的作品、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作品、绘画与书法相结合的作品、各种异材创作的作品、木板与异材相结合的作品以及传统形式的刻字作品的具体创作分析,归纳刻字创作的六种取向。  相似文献   

3.
书法家把从大自然中获得的美感,概括曲折地反映到书法创作中来,使其作品纵横有象,物象生动,从而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这就是书法创作中的取象。书法取象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寄托性。取象是产生书法意境的先决条件,它决定书法作品的格调。书法创作不仅要通过观察和领悟的途径,还必须运用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在书法创作中的主要表现是联想和想象。  相似文献   

4.
笑隐大訢以华严“法界事事无碍”观,去充分肯定“世俗技艺,无非佛事”,反映出以艺术为佛事的审美价值取向。他很重视画意中要具有能启迪和牵动读者的力量,特别肯定那种具有如董狐之笔的褒贬作用的作品。他强调绘画在佛教教育中的作用,并指出了绘画创作的特殊性。绘画能否描绘公案、表现禅机、呈现悟境?大訢明确指出它们是不能“以笔墨形容”的。大訢倡导书法创作活动应遵“佛制”,不能“溺于文艺”。他以人品论书法,指出能从禅门大师书法的“片纸之中”,窥见其人生境界与人格魁力。他主张书家应自辟门径,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家独特的面目,自成一家法。  相似文献   

5.
纵观中国书法创作史,从扬雄、许慎的“心象”说,到赵壹、蔡邕的“气势”说;从王僧虔的“神形”说,到孙过庭的“情形”说;从蔡襄的“神气”说,到刘熙载的“体用”说,可以看出,中国书法创作始终以“意象”为主轴,在“意”和“象”的适度范围内左右波动,形成了一个以形求神、以象表意的书法创作语言的流动曲线。书法意象语言可分为表形的“象”和表情的“意”。这里的线条、结构、篇章等,均构成了书法语言材料的集合体──“象”。因此,“象”是可视的,“意”只能通过“象”来体现。  相似文献   

6.
周俊杰先生提出的“书法新古典主义”,是近年在书法理论界产生广泛影响及普遍关注的当代书法创作理论主张。这一主张突破了传统书法以晋唐为宗法的思维与创作模式。提出宗法秦汉魏晋的崭新书学思想。本文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书法新古典主义”的审美价值取向、对书法“经典”的重新审度等三个方面深入论述了这一理论主张的开创性价值与指导意义。并对理论的完善及能动地指导当代书法创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学习书法,简化字特别难写。在前人优秀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之”、“乎”、“者”、“也”、“三十而立”之类非常简单的独体字,造型非常的美,而且各个书家遵循各自独特的创作原则创作出的作品中这一类字的造型又各臻完美,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前人在汉字的造型上作过种种尝试和研究,并将他们所能见到的汉字进行了种种艺术上  相似文献   

8.
内画鼻烟壶是利用透明或半透明的壶胚中,用“背画”的技法,反笔在壶胚内壁进行书法和绘画创作,是一门集书法、绘画、雕琢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笔者介绍了内画鼻烟壶的发展,优秀内画大师的作品及特色,并阐述了鉴赏内画鼻烟壶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社会剧烈动荡,儒学信仰产生了危机。魏晋士人开始追寻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探求,把思想引向了玄学。史家称此为“人的觉醒的时期”。人们主张个性张扬,追求“简约自然”的艺术神韵和趣味。这种崇尚“自然”的审美思潮,充分反映在当时的书法理论与创作之中。文章旨在探讨魏晋书法理论创作中自然观的思想渊源,书法创作中主体所具有的“心斋之心”,以及书法形态、书法品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自然观念以及对后世书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书法艺术通过线条的表现形式,展现力度与气韵,可形成独具特色的意象美。谭仁杰书法的意象美主要体现在线条、笔触及其运动的节奏感上。他的书法线条、笔触具有明显的刚柔、长短以及轻重、疾徐、枯润等变化,作品以榜书和行草见长而兼容各体,审美意象宛如云鹤而神态各异,或古朴清丽,或潇洒自然,或气势雄强。谭仁杰的书法多属于少字派作品,形式简洁,重笔墨表现,与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少字派书法有一定的渊源。其早期作品多使用侧锋,激扬大胆,增加了作品的美术效果和美学意象的丰富性,近期作品大量使用中锋,即使在“渴笔”处也能做到中锋行笔,适当使用侧锋,平静厚重,提升了作品的内涵。他通过对汉字的书写来表达个性,以雄奇险劲、流动秀美的笔触,曲直疏密、黑白相间的布局,创造“云鹤游天、群龙戏海”的意境,作品内容与美学意象的高度统一是其书法创作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1.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的传统命题,中国现代艺术美学家宗白华和邓以蛰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前者从生命本体和艺术意境的角度认为,书者生命之如,画者笔墨之舞;后者从文字发生学和工具创造论层面认为,书(字)生于画,画如笔通心。本文提出“差异中汇通”的“书画同源”观。  相似文献   

12.
客观造化是与书法相关的四要素之一;书法与客观造化的融会主要通过书法家的学习、创作,物化于书法作品之中,也可通过欣赏者对书法作品的欣赏来实现;书法与客观造化的融会肇自汉字与客观造化的融会,主要包括形象、体势、意味、道理四个层面,并以无形的融会为主,使之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拓展。  相似文献   

13.
金文书法,在整个书法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以金文为代表的西周书法被后世奉为大篆的典范。《大盂鼎铭》、《散氏盘铭》和《虢季子白盘铭》是西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正确认识和理解西周金文的笔法、结字和章法是学好大篆书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苏轼“笔所未到气已吞”的美学观点切入,重点阐述“势”在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中的美学内涵。一、古代书论家对“势”的美学界定。二、从中外古今众多理论家的阐述中,深化对“势”美学内涵的阐释。三、当代对书法之“势”的认识所存在的误区及其产生原因与纠正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前书法批评的随意性导致其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羸弱 ,主要问题是缺乏客观标准及审美维度体系。书法批评在艺术水平衡量、审美发掘和风格评析、创作规律总结、审美引导和阐释等方面的理论实践价值的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法批评规范的建立。建立书法审美维度体系后可以简化书法评价并提高批评的客观性 ,人们的审美差异通常可以包括在这些维度之中。书法审美维度建立后需要建立评价模型和评分标准。针对传统研究中审美维度体系具有主观性和不规范性的特点 ,结合古代书论和多学科相关理论、并兼顾术语的通俗易解性 ,书法评价维度体系的构建可包括客观属性感知、书写过程感知、无偏好类风格感知、偏好类风格感知四类描述术语  相似文献   

16.
以书法铭文装饰砚台,是端砚上一道特别的风景。端砚铭文书法受到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端砚作为书法载体的特殊性,以及端砚之外人们对汉字的特殊情感和书法情结。由于端砚自身的名贵,加上名人雅士的题刻。再加上铭文书风的多样,三者相互辉映,使得端砚上的书法别有一番生趣。  相似文献   

17.
作为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苏轼不仅精通诗词、文赋,而且擅长书法、绘画。他重视书法创作理论,其书论集中在他的书画品评题跋文中。这类文章大都篇制短小,率性而发,兴会所至,不经意而为之,蕴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苏轼崇尚“自然天成”,认为书家应注重作书的心态,而不能刻意去追求字的“形”;他重视“师法”前人,认为书法创作的出新必须以“宗法”为基础,讲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并融入书者的人格品性,力求达到“书如其人”的境界;与之相应,书法鉴赏者也须具备卓越的见识、高深的造诣以及求实的精神,并坚持“书以人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长安书体”的成因、特征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长安书体”的成因、特征及其影响的分析,分析认为,“洛阳体”只是魏碑体中的一个地域书法概念,除“洛阳体”之外,魏碑体还包括北朝时期关中地区的“长安书体”和甘肃河西地区的“凉州书体”以及其它地方的造像题记书体。研究结果纠正了书法史上对魏碑书法认识的局限性,拓宽了魏碑书法的地域概念及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弘一大师的书法特色是至清至淡至简至静,由绚烂归于淡泊,然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含有儒家的清正清醇,道家的清简清拔,佛家的清淡清静。弘一以书法为工具,为媒介,充分发挥了其在弘扬佛法、广结善缘、修习劳作以及修心养性方面的作用。弘一关于书法学习的主张是:习书者要有器识和道德,要先习篆,要重章法,要多学、多练、多看。  相似文献   

20.
日本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法书的传入和影响,可以分为早期和以后的三个时期加以说明.早期始于文字和汉文化的传入.第一期(初期)平安时代到奈良时代(710- 1185),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主动、大规模且长期推行吸收大陆文化,即史称为遣唐使的活动.晚唐以后,全面追随和模仿的倾向走弱,受此影响,与"唐样"即中国风格书法继续大行其道的同时,所谓"和样"即日本风格的书法也开始出现、确立,书法的变迁从一个方面展示,日本的民族文化萌出新芽.从载体来看,书法和书法交流仅属于少数社会上层即贵族阶级.第二时期(中期)镰仓时代到江户时代(1185- 1868),这一时期,宋代书法向唐朝书体挑战的风潮影响到日本,到江户时代,"唐样"与"和样"终成两分天下的局面.第三时期(后期),明治维新以后(1868-),第三时期为期很短,但是冲击力极大.中国众多书法家的法帖流入日本,不仅使得日本书法界异彩纷呈,也深刻推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书法开始走向一般民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