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作如下决定。  相似文献   

2.
国发[2011]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作如下决定。  相似文献   

3.
灾害对产业和生命财产冲击产生的不良后果受灾害类型制约.面对灾情的冲击,从战略思维角度,要求进行顶层系统设计、应急处置、分步干预和灾后重建;从经济发展角度,可选择遏制蔓延、稳定产业、优化结构和创新支撑等应对方略.人类应更加注重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挑战,构建应对灾害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上受各种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减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暴露出我国减灾体系还很不完善,要减少或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就要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科学减灾体系。  相似文献   

5.
矿井灾害主要包括矿井火灾、水灾、顶板灾害以及瓦斯、煤尘爆炸等,瓦斯灾害又包括爆炸、突出等,这五大灾害是煤矿安全监控的重中之重。煤矿通风安全控制中的影响因素中有人的因素、物质的因素、环境的因素,通过消除或降低以上影响因素,达到保障安全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国际新闻     
正粮农组织亚洲应对海啸等自然灾害能力加强但仍然任重道远2014年12月22日粮农组织今天在新闻公报中指出,十年以来,受印度洋海啸影响最严重的几个国家的备灾能力和灾后应对能力均有所加强,一些国家制定了早期灾害预警系统和明确标示的海啸疏散路线,多项防灾措施目前已经到位,但粮农组织最近主办的东盟成员国研讨会强调,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以及自然资源受侵蚀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气候引发的事件给东盟地区带来的威胁最大,各国仍需进一步提高其抗灾能力。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代表均认为,农业、畜牧业、渔业、水产养殖业和林业等部门必须更加积极地参与国家和区域减灾和灾害管理决策的制定讨程,在资金方面作出明确承诺,以帮助  相似文献   

7.
牛飞飞 《科学发展》2011,(3):104-107
减灾防灾能力的提升,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城市减灾防灾能力提升的前提是公众灾害意识的培育。针对当前频繁发生的各种灾害,本文就培育公众灾害意识的路径,从教育、演练、制度等层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北川羌族自治县曾经是山清水秀的山中桃源,可是在2008年5月12日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却成为地震受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浅析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基本情况及保护情况。  相似文献   

9.
干旱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及生存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称为干旱灾害。它的成灾是一种悄然发生的“蠕变过程”,有人形象地称其为“哑巴灾害”。由于受干旱对象与对策措施的差异,实用上分为农业干旱、牧业干旱、城市生活与工业缺水等,不同类型的干旱则有不同的规律和对策。干旱在成因上可分为三种类型。①以气候为背景,原本就是长期存在的干旱,称之为背景性干旱或气候干旱。此类灾害多发生在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②在天气学意义上的干旱,即降水量围绕多年正常值上下波动,降水偏小时期出现的随机性干旱。这类干旱不论在干旱地区,…  相似文献   

10.
灾害社会学     
灾害社会学是社会学的新兴分支,它以社会调查、统计分析为工具,研究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科技发展、社会组织、角色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揭示灾害与社会的关系;探讨预防、控制或减轻灾害的措施和对策.一、灾害社会学简史.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范围的不断扩大,灾害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向.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F·普雷斯等人建议把20世纪的最后10年宣布为“国际减轻灾害的10年”,主张开展全球性的“减轻灾害”国际科学合作.这一主张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学术团体的响应,它促进了灾害社会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1.
8月23日19时30分,旺苍县木门场镇发生一起大型滑坡地质灾害,1.2万立方米滑坡体造成房屋和街道受损.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型滑坡灾害中,由于监测到位、预警及时、处置科学,成功转移受威胁群众516人,无一人员伤亡,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创造了我省预案外成功避险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升温,城市高温灾害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城市人居环境。通过CNKI和Web of Science检索城市高温灾害相关文献,采用Meta-analysis方法和Cite Space工具,分析近年来城市规划应对高温灾害的研究进展。结果发现,城市高温灾害的规划应对研究起源于城市热岛方面,在气候变化方面得到发展,最后形成城市高温灾害的研究。在减缓性策略与适应性策略两大主题下,主要应对途径是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道路交通、绿化景观以及建筑等,每种途径又分为多种具体策略。目前在规划体系、针对性规划以及效益评估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理论上应加强构建规划体系,以及效益评估系统的研究;在实践中制定应对高温灾害的规划编制标准,探索气候友好型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从灾害发生的频率、受灾程度和受灾人口等等指标来看,我国都是全球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高度重合.近几年来.自然灾害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显增大,对农村减贫进程的影响明显增大,灾害风险管理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显得越米越重要.  相似文献   

14.
灾害经济学从来就认为,现代社会由于危机态势及灾害事件的存在,绝不能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发展更不能单纯地被理解为GDP的增长。SARS事件,让我们在灾害经济学上产生的冷静思考,就是一定要从经济战略上为下一次灾害的到来准备新招。我们有必要对SARS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做一个大致的估计。我们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这场危机三个月能够控制住,那么对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带来0.7或0.8个百分点的影响;如果要6个月或9个月才能控制住的话,将造成1.5甚至1.8个百分点的影响。我们的调查表明,受SARS影响的经济部门,主要…  相似文献   

15.
有序开展灾害风险管理与减贫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是总结我国扶贫系统参与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灾后贫困村重建实践的需要,是推动我国未来扶贫开发战略纳入灾害风险管理内容的需要,是提高我国扶贫系统及贫困社区防灾减灾意识及能力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灾害风险管理与减贫理论方法的需要,是丰富全球灾害风险管理知识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自2007年1月12日以来,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入冬以来最大幅度的降温和雨雪天气过程。此次雪灾已造成湖南、湖北、贵州、安徽、江西等14个省份7786万多人受灾,50万人滞留在大雪当中不能回家。这次极端雨雪灾害造成多个省区大面积农作物受灾,大批牲畜死亡,多间房屋倒塌,大量回家过年旅客受困旅途。  相似文献   

17.
段华明 《城市观察》2010,(2):158-173
城市是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巨大承载体,城市兴衰存亡与城市灾害息息相关。城市不同发展阶段使城市灾害有不同表现形式和特点,其趋势是危害越来越大,同时城市发展对城市灾害又有着缩小效应。  相似文献   

18.
人民网北京7月11日电,7月7日以来,四川盆地西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中南部、黄淮北部、华南南部出现明显降雨过程,引发洪涝、风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据国家减灾办统计,截至7月11日9时,北京、河北、山西等16省(自治区、直辖市),28人因灾死亡、66人失踪。因为暴雨和灾害天气,而出现了人员伤亡,固然与灾害的强度大有关,但近些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度不断增多,而一向安居乐业的城市,却因此屡屡出现淹没汽车、吞噬行人等新闻,这就不得不将生态城市观提升到重要位置。所谓生态城市观,是指我们的城市管理和规划,一定要遵循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自然规律,一定要尊重本地的地  相似文献   

19.
自然灾害何谓灾害?大体可以说,凡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通称为灾害。迄今为止,对灾害一词最为具体的解释是:灾害指的是有害的事件和情况,并包含有害事件的结果和性质,以及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灾害会造成死亡、损失,以及对个人生命财产的威胁,形成痛苦与经济损失的伤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电视传媒界的新闻娱乐化趋势十分引人注目,业内不少人士对其给地方电视节目业态带来的影响忧心忡忡。受新闻娱乐化的影响,地方电视节目以趣味性和吸引力为追求,在形式上不断加重故事性与情节性,频频将名人、体育、暴力、灾害等带有刺激性或煽情性的事件当作节目的重头戏。这些变化促使地方电视节目面向市场、融入竞争、贴近百姓,有益于其业态发展,但是部分电视台片面追求新闻娱乐化将会造成地方电视台的低俗化和可信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