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10年10月召开的"十三行与广州城市发展"学术研讨会主要研讨了8个问题并取得一定成果。一是探讨了十三行对广州城市风格形成的影响,并在专题研究上取得进展;二是十三行促进广州城市发展的研究更加详实;三是广州城市的主体——人物研究有所深入细化;四是从新的角度研究了十三行促进广州的经济发展;五是突显了十三行在文化传承上的作用,明确了十三行对岭南文化的贡献;六是重视十三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七是资料及基础建设取得进展;八是体现了多学科结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广州十三行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深入进行广州十三行的研究,由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举办的“广州十三行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2009年11月15—17日在广州举行。来自北京、福建、广东、香港、澳门等地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40余篇。会议就广州十三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史的回顾、  相似文献   

3.
广州十三行是由诸多商行组成的商会组织,商行及人物是十三行研究的主体领域,学界对十三行商名录已有较为齐备的统计和简介。近期经过发掘考证英国收藏的东印度公司档案文献,发掘出来不为人知的"德源行",增加了十三行商的成员,也为清代海外贸易体制变化提供了新的个案。  相似文献   

4.
清代广州十三行是政府特许的外贸垄断组织。在广州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世界透视中国的主要窗口,在中西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广州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广州城市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十三行直接或间接地促成广州成为西方医学进入中国的基地和中心.西方医学最初以十三行为依托之地,以传入牛痘术为突破,以引进现代医疗体制为发展,在广州扎根并逐步向中国各地发展.西方医学进入广州后,在医疗机构及队伍建设、医疗管理、医疗救济等方面为广州市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医疗保障,使清代中后期广州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得以初建并不断发展,为近代广州城市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十三行是清代中期外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十三行研究成绩斐然,本文从古典小说《红楼梦》、《蜃楼志》及当代小说《开洋》入手,试图发掘十三行及其行商在古今小说中的文学形象,以期待为十三行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及材料。  相似文献   

7.
"2008重庆'抗战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主办,于2008年12月7日在重庆召开,参会的有海内外专家学者80余人.大会就抗战文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与中国全民抗战、抗战时期的区域文学与大后方文学、抗战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文学理论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取得丰硕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8.
十三行博物馆是彰显千年商都广州城市精神之魂的最好载体;十三行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具有历史性、国际性、现实性意义;选取十三行商馆遗址构建专题博物馆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筹建十三行博物馆并不需要大拆大建,并能更好地保护历代普遍遗产,促进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与复兴,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十三行商埠文化特色旅游区,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打造广州世界文化名城品牌。  相似文献   

9.
<正>清代文学是古代文学研究近年最富生机和活力的研究领域。在成功举办首届清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后,安徽大学文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又于2015年8月16-17日在安徽大学联合主办了第二届清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等地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吴怀东教授主持,安徽大学校长程桦教授、加拿大UBC大学施吉瑞(Iorry Schmid)教授,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0.
十三行与瓷器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瓷器输出较之前代,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十三行设立前,广州瓷器加工制造业已经初具规模;十三行设立后,行商从景德镇、佛山石湾等地购来各色瓷器,在广州本地仿西洋画法加以彩绘,销售至欧洲各国,十三行瓷器加工制造业获得充分发展。“广窑”的广泛存在是瓷器加工制造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广州的瓷器匠师和瓷器加工场是加工制造业形成规模的条件,广彩瓷的产生是迎合欧洲市场需求的结果,纹章瓷装饰工序产地转移是十三行瓷器加工制造业中心地位确立的表现,欧洲的时尚需求是瓷器加工出口的市场。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线式的瓷器加工制造业,凸显了十三行在中西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年前,黄埔古村是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时期的外港,史称"粤海第一关",在国际商贸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00年后的今天,历史转了一个圈,黄埔古村有幸与"广交会"相遇;这为复兴其历史文化,打造国际化的旅游品牌,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作好准确的市场定位、进行科学的产品开发,采取产业化的营销模式,方能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晚清国际法研究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学界主要就国际法传入中国的时间、林则徐翻译国际法、丁韪良与国际法汉译、晚清知识分子对国际法的认识与态度、国际法对晚清外交的影响等专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文章对这些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同时指出本领域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和深化之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胡适“近世哲学”的思想概念的反思,综合20世纪以来有关宋明理学与清代学术的研究成果,超越宋明理学研究与明清之际学术研究两大阵营对立的各种观点,力求更加全面地看待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对中国现代学术与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代史学处于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终结时期,深入研究、把握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史学,对于认知和建构整个中国古代史学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近十年来,学术界在清代史学史领域里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成绩斐然,成果突出。具体表现在对清代史家个案研究全面化、对清代史学历程的总体和分期研究、对清代史学流派研究的深入、清代民族史学研究的初步开展四方面。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中国学界向来重视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尤其是处于转型阶段的清代学术思想史,更是颇受青睐,著作甚丰。本杰明&#183;艾尔曼(Benjamin Elman)就是专攻这一块的著名学者。他的《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和《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从新的视角出发,为我们展现了清代思想史不同于传统研究的另一面。他既反对只从内在理路出发看思想的变迁,又不赞同把思想史局限在政治史的框架内。为此,他倡导“语境化”研究,强调思想史的社会根源和本土背景。此外,艾尔曼反对“现代化叙事模式”,认为要从开端出发探寻历史,并要注意知识的地方性生产机制。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思想史研究中,要积极吸取美国中国学家的有益成果,把我们的清代思想史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清末国内外环境出现的重大变化,清王朝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西方一些先进制度,其中包括西方近代的邮政制度。清末开始的邮政国有化的推行和管理邮政事务专门机构的出现,推动了中国邮政近代化进程。到民国时期,实现了邮政统一,并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7.
汉至清含“比”的平比句主要表示比喻、比拟、比照、等同等平比关系 ,各有其丰富的结构方式及其特点 ,据此可确定“比”为等比动词。含“比”的平比句分别在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 3个时期出现的频率大致勾勒出这一句式的盛衰轨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与"中国"不是一个概念,中国古代的国号只代表某一个政权,而"中国"的涵义则有很多,主要的并非是一个政权的名称,即使用来指称政权,也常常不指一个政权,或指同时并立的几个政权,或指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且有相互递嬗关系的多个政权。经过元朝和清朝的转换,到中华民国定国号为中国,"中国"与"国号"最终实现了统一。古代历史上任何一个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元朝和清朝除外)都不能等同于历史上的"中国",历史上中国的疆域也不是以国号为代表的某个政权的疆域,而是包含了为中国所继承的当时以国号为代表的各个政权所控制的疆域。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中涉及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思想是“和平”、“合作”、“信义”。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晚清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表现为“天朝大国”的以“抚”为特征的恩威兼施;从中法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表现为以“信”来“保全和局”;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表现为借助列强之力维持和平;从八国联军战争到辛亥革命,表现为“委屈求和”。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民国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是:从广东国民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以三民主义思想为主导;从南京政府成立到“七七事变”,表现为对日妥协有“度”以及努力促和;从“七七事变”到抗战结束,表现为立足于战争,不放弃和平,并以“信”求和。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思想中得到了很好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