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欧洲的统一观念是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的,选择与欧洲这一群体成长密切相关的文化特质进行重构是欧洲统一的重要内容。十五十六世纪是欧洲从中世纪基督教认同向近代政治文化认同转变的阶段。在转变的过程中,欧洲统一观念逐渐与国家权力结构的认同结合了起来,出现了欧洲重新统一的构想:基督教统一欧洲的构想和主权国家结盟的思想。考察十五十六世纪欧洲的统一观念,对于深刻理解当代的欧洲一体化运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的欧洲,北方民族南侵,社会动荡,人民没有任何知识、文化指导,已被当时的基督教垄断。欧洲中世纪艺术的发展是和基督教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美术基本上是基督教美术,是为基督教服务的。基督教美术都是围绕着"教堂"展开的创作,形成了巴塞里卡式、拜占庭式、歌特式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的欧洲,北方民族南侵,社会动荡,人民没有任何知识、文化指导,已被当时的基督教垄断。欧洲中世纪艺术的发展是和基督教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美术基本上是基督教美术,是为基督教服务的。基督教美术都是围绕着“教堂”展开的创作,形成了巴塞里卡式、拜占庭式、歌特式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加洛林文艺复兴是在中世纪欧洲"黑暗时代"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查理大帝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文化政策不仅导致了基督教文化的初步定型,而且对希腊、罗马等古典文化典籍的收集整理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作为一种造就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体系奠基和初步成型的加洛林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中世纪初期的历史时代里,起到了在没有文化的条件下建立中世纪文明和形成后来欧洲文化学术传统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圣·奥古斯丁并不属于欧洲中世纪的思想家、宗教家和哲学家,只不过是古代基督教神学的拉丁教父而已。但由于他生活在罗马帝国及其古代文化已近解体,基督教逐渐开始占据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转折时期,加之他的思想对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学说影响极为巨大。因此,他的创作带有鲜明地文化转型特征。《忏悔录》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上都与古代文化明显不同,而对后代欧洲中世纪文化和文学具有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6.
关于基督教神学如何成为欧洲中世纪初期占主导地位文化的原因问题,以往的学者均看到希腊罗马和希伯来文化(二希)的影响。但是,二者究竟怎样从分属不同的上古文化形态造就了欧洲中世纪文化的独特构成,本文提出,人类从神话思维到宗教思维是造成原始宗教向神学宗教转变的根本原因。同时,还有希腊罗马文化被理性总结时的神学价值取向、基督教与当时人们的历史需求的契合、基督教学说与西方远古文化精神某些内在的一致性以及基督教自身巨大的文化包容性等原因。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二希”文化的中世纪化  相似文献   

7.
西方中世纪宗教文化形态来源于希腊罗马的古典理性主义文化、基督教信仰主义文化和日耳曼蛮族文化。古典文化为中世纪文化提供了一份理性资源 ,运用理性去阐释或论证基督教教义构成了中世纪宗教文化的典型特征 ;基督教文化为中世纪文化规定了性质、方向和模式 ,使中世纪文化在本质上成为一种信仰文化 ;蛮族文化为中世纪习俗文化提供了重要成分 ,影响了中世纪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特质。回视中世纪信仰时代的文化形成 ,可以为当今科技时代的文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基督教哲学的对象、性质和意义。说明2至16世纪这1500年按哲学史分期的恰当标准应归属于中世纪。中世纪哲学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是公教会的意识形态,在此意义上可等同为基督教哲学。研究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是走向成熟的现代化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对西方美术史的检阅可以发现欧洲中世纪美术造型能力总体退化的状况,与之前古希腊、古罗马美术和之后文艺复兴美术皆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而造成这种退化状况的本源,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失落和基督教文化艺术形态的垄断。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奴隶社会,在西欧封建社会中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中世纪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无不渗透基督教的势力。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基督教新派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现代欧美社会,仍然存在基督教的影响和各种教派的活动。基督教的演变与欧洲历史发展关系至为密切,是我们理解欧洲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论述下列三个问题:(一)基督教的产生与演变。(二)基督教与欧洲社会。(三)批判基督教神学的斗争。  相似文献   

11.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7.
<狂人日记>的文本存在,不仅是鲁迅对中国现代小说技法所开创的世纪性探索,而且是为寻求人文主题的语言生存,借现代小说独异的"叙事策略"所进行的一次"文化探险".对小说主题进行文化释读与对小说文本进行文学释读,是准确而全面释读"鲁迅文本"的基本视界.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