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蒋登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5)
吕进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歌理论家。他从理解诗歌作品和诗学精髓出发 ,通过对优秀作品和其他诗学主张的全面打量 ,以诗歌的视点特征、语言方式为核心 ,提出并建构了独特的现代诗学体系 ,即新诗文体学体系。吕进的诗学体系以新诗的内部研究为中心 ,将古今融合、中外交织 ,切近新诗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是对中国诗学所进行的既求实又创新的推进。 相似文献
2.
徐贤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5):149-160
艺术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一直是黑格尔艺术哲学的难点,黑格尔《美学讲演录(1820/1821)》这份讲稿是研究此问题的重要进路。由于这份文献是黑格尔未正式发表的讲座稿,在中国国内黑格尔美学研究中更是少有提及,因此具备较大的文献学意义。这份文献是黑格尔柏林时期第一次讲授美学的纪要,因而有助于勾勒黑格尔思想发展的线索。依据黑格尔的规定,在艺术作品中,美成了理念的现实存在,这种理念在美中保持自身绝对同一性的力量,被黑格尔称之为自由。在艺术作品中,精神第一次真正达到了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尽管并不是精神发展的顶峰,但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任何时代,艺术都是维护人类本真自由最核心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4.
绘画是由材料体现物质媒介的创作过程。文章从哲学、美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阐述绘画媒介对东西方艺术异同的影响,探讨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认为当下艺术家应当在绘画介质上大胆探索创新,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推动中国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李懿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2):52-54,70
(一)艾青诗学理想的主要内容:诗美是诗真、诗善的“外衣”,三者密不可分;诗美是诗人情感的闪灼与进射。诗歌作为一种抒情文学,感情的真实是最主要的功能;诗美是一种完成的艺术。任何艺术美都必须是完成的艺术。(二)艾青的诗学理想对中国现代诗学的影响及对当代诗坛的启示:它让中国新诗摆脱了格律的束缚和形式的单调,脱离了语言的陈腐、生涩和人工的雕琢,走向了口语化的道路,赋予诗以新的气息和内容,这正是我们当代诗坛应提倡和借鉴的,这样,当代诗歌才能改变被读者漠视的现象,才能走向民族的、大众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7.
中国诗学与美学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具有相互的融通性。在很多情况下,中国诗学就是中国美学,而中国美学则以诗学的形态呈现出来。道家在这方面为中国诗学和美学提供了更多的思想资源。中国诗学表现出的本体境界、形上体验、艺术真理、审美心理等,都与道家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8.
西方美学输入与中国诗学观照方式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祖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6):134-140
中国诗学观照方式之现代转型与西方美学的影响有着紧密的关系。西方美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广泛传播,使得中国诗学界逐渐改变主要把诗歌当作伦理教化工具的观念,而逐步把诗学当作美学问题进行研究和评价,其诗学批评也不再是单纯地以是否合乎“伦理道德”作为衡量尺度,诗歌的“艺术”价值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从而使得中国诗学之观照方式由传统的重视伦理的审“善”转变为现代的重视艺术的审“美”。考察西方美学的输入及其对中国诗学观照方式现代转型之影响,对于建构中国现代诗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艳芬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75-79
禅悟介入诗艺,开始了对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促使中国古代审美主义诗学传统形成;突出并强化了中国诗学美学的形上追求;影响传统美学形成了追求和谐之美的风尚。 相似文献
10.
陈先汀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5):57-62
黄裳《书乐章集后》是宋人中唯一为柳永词集所写之《跋》,该《跋》高度评价柳词歌咏“太平气象”的“词史”价值,提出“词人盛世之黼藻”的词学功能观,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杜诗柳词”相提并论。黄氏所作之《演山居士新词序》“以词附诗”、“以诗衡词”,是中国词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词的创作与《诗经》“六义”直接联系起来进行理论阐述的词序。此二篇具有筚路蓝缕之功的序跋,沾丐后人甚多,其对中国古代词学理论的贡献难以漠视。然目前似未引起词学理论界应有的足够重视。故有拂去覆盖在黄裳身上的历史尘埃,还原黄氏原作价值之必要。 相似文献
11.
汤奇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3):31-35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研究经过5种形态的理论阐发,完成了浪漫主义艺术理念的“中国化”过程,使现代中国文论围绕着浪漫艺术精神的诉求,在与现实主义权威话语的论争中,深化了本民族对文学艺术的见解,完成了本土文艺审美言说体系的现代化建构。20世纪中国文论史几乎成为了百年浪漫文学精神的辩护史。 相似文献
12.
郭艳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4):127-131
杨万里不仅是南宋中兴时期的诗坛领袖,同时他还是一位理学家,对易学颇有造诣,著并有《庸言》、《心学论》、《诚斋易传》等哲学著作,其审美·心态与诗学观念深受易学思想的影响。杨万里将易学中的通变观念、安平乐道、修辞立诚等核心思想引入到诗歌创作理念中,从而将哲学与诗学在思维、审美、情感领域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推动了文学与理学互动发展的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国家重要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语言资源学是以语言资源为研究对象,研究语言资源的生成、演化、分布,语言资源的结构系统,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问题的学科。语言资源学(论)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入地认识语言的属性,更好地保护、开发语言资源,使语言更加高效地为人类交际服务,保护人类语言的多样性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语言资源学(论)的建构为科学研究语言资源提供了理论指导,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冷卫国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6-157
<正>赋、比、兴是中国诗学的一组重要概念,这一组概念几乎与中国古代艺术的所有领域都发生着关联。然而,"赋比兴的意义,特别是比兴的意义,却似乎缠夹得多;《诗集传》以后,缠夹得更厉害,说《诗》的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越说越糊涂。"这是朱自清先生在其学术名著《诗言志辨》中所下的论断。对赋比兴的意义不明,导致 相似文献
16.
于凤丽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2):51-53,75
《易经》是中华智慧的宝库与结晶。它蕴含的哲理是中国绘画美学思想形成的基础。本篇论文以《周易》打破时空界域限制的意象时空观念为切入点,分析中国绘画特殊的观察方法"散点透视"的产生和其对中国绘画艺术理论、艺术实践的影响,进而促使中国绘画形成集意象之美、意境之美、和谐之美、"一画"之美于一体的境界表现。这一传统理论虽已时隔千年,至今仍对中国绘画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媒介批评学的原创与建设是传播学中国化的重要突破口。作为超越性智力活动,中国媒介批评学体系必须以中国智慧作为其理论之根、思维之源。中国智慧思维方式上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性、重直觉体悟的形象性、和而不同的批判性等特征,可修养我们媒介批评的大气与高标。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中国传统思维穿透性的认知智慧、超越性的论辩智慧、导向性的说服智慧、艺术性的表达智慧等具有实践意义的特性,并据此初步搭建了中国智慧在媒介批评学中的应用架构。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建筑语言和文学语言相互组合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试图探讨"建筑意"和"场所精神"的内在关系,进而分别从建筑欣赏的主体环节和建筑创作的客体环节两个角度,来论述文学语言对深化场所精神的意义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邓新华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6):35-38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体现出来的。庄子的“言不尽意”论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对语言和意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对语言,作为达“道”的工具的局限性有着充分的认识;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则进一步指出:对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不仅要摆脱言、象的牢笼和陷阱,而且还要诉诸“忘言”、“忘象”的内心体验。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共同影响和铸成了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得意忘言”的诗性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17,(1):63-67
沉寂许久的冯至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创作了中国诗坛的第一本《十四行集》,集中体现了他在诗歌美学上的探索,呈现出的诸多独特的审美质素均源自现代西方的诗学主张。《十四行集》中的辩证哲理承袭了歌德的"蜕变论"思想,既有对原始生命力的追寻,又在艺术与自然的融合中揭示"公开的秘密",还有关于历史人物的精神境界升华。《十四行集》以孤独感等人生经验为创作动机与表达内容,这一诗学主张与英美的"纯诗说"不谋而合,十四行诗中灌注的直接或间接的双向经验导入所蕴含的深层奥义,揭示出富有特殊的审美韵味的个体生命体验。在诗歌形式的选择上,冯至尝试并接受适当形式约束的美学原则,深受里尔克"特殊的实验"的影响。冯至的诗学探索从思想到经验再到技艺,将西方的十四行诗内化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新质素,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十四行诗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