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精神并非仅仅体现为反传统,而应归结为五四文化转型时期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推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中所共有的民族责任感和文化批判精神。“五四”后期的梁漱溟就已经跳出文化问题上欧化与东化之争的圈子,以一种文化多元论的眼光来处理中、西、印文化间的关系,也实际是处理世界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现实问题。这对于我们今天步入“新时代”有着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五四新文化从整体上给予了系统把握,认为五四新文化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这种结构主要由四个层面构成:文化内容、文化载体和形式、文化理论、文化机构和组织。文章具体分析了这四个层面的相互整合以及每个层面中不同方面或成分之间的协和关系,从而揭示了五四新文化这一结构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笔者的博士论文《〈故事新编〉与人类文化问题》中的一部分。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说明鲁迅写于五四时期的历史小说《补天》对人类文化创世精神的表现:一,女娲的创世精神所体现的民族性特征;二,女娲的创世精神与西方现代思想文化的深刻联系而表现出的人类性特点;三,鲁迅对女娲创世精神的表现中寄寓了自己五四时期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4.
简讯     
▲我校在3月15日——17日召开了山东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会议就“五四”运动与传统文化、“五四”运动与科学民主的关系、“五四”运动与现代化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与会学者对“五四”运动的性质与精神,“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五四”传统与新时期文化建设等问题提出了新颖  相似文献   

5.
五四思潮中的偏激言辞反映了极为复杂的时代情形,交织着极为复杂的思想情感,长期引起人们议论甚至误解.联系五四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五四思想家们的基本主张分析,这些偏激言辞是他们在文明转型、救亡图存与民主革命时代采取的思想斗争与文化论战策略,是一种"有意的偏激",是特定时期思想文化斗争难以避免的现象.偏激不是五四思潮的主流,更非五四思想家们的一贯主张.在和平年代,要警惕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断章取义与借题发挥.  相似文献   

6.
对五四文作家文不分析发现,五四女性写作始于对母亲的赞美,但是母亲的神圣光环使女作家难以完全走出传统父权制文化定义的阴影。这主要表现在两种女性形象塑造中:一是彷徨的新女性形象,二是家庭中的“天使形象。这也成为五四女性写作的另一个为人所忽略而又非常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人们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对传统的家庭观念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并构建了新的家庭观念。家庭观念的重新构建,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思想的活跃和解放,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中国社会的现实观照,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新文学不仅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也从未停止过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对话。这种对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新文学以“自觉”的姿态建构新传统的同时,也实现了与传统文化观念的深层互动;二是文化思辨的赓续与演进,新文学在经典建构的过程中,从根本上延续了中国文学对人性、苦难及命运的文化思考;三是文化品格的创造性发展,新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既是对传统文化品格的深化,也充分体现出立足当下的精神品格。在大力提倡文化复兴的当下,重新审视五四以来新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发掘五四传统的当代价值,探讨五四精神如何走向未来,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于五四“反传统”的合法性以及是否造成“文化断裂”的问题,学界始终众说纷纭,理解五四的深层精神,需回到历史文化语境中去考察,新时期对五四“新传统”的传承影响等分析,重审五四“新传统”与五四“反传统”问题。作为传统文化史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五四都不应该被看轻,或者回避,正确认识五四新传统,有利于重构当代民族文化传统的重任,且推动着五四研究往更深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和建构现代民族文化身份是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纠缠始终的两大问题.五四时期,在世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作为对激进主义知识分子现代性单雏体认方式的否定性回应,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质疑进化论以暴露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局限性的同时,亦从这两个方面展开了对文化现代性的理论设想.在这一意义上,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中庸平和的主张背后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现代精神,它理应和激进主义合力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苏雪林的《中国文学史略》、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与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三部新文学史著述为研究对象,解读早期新文学研究者们如何在不同视角下建立自己的"五四"观。研究表明,就"五四"的发生而言,苏雪林认为西方思潮对中国人生活形态的影响应是主要因素,而胡适敏锐地从古文向白话文的转换入手,认同"语言"革命是"文学"革命、"文化"革命之先声,周作人则更多倾向于"言志"这一传统诗学精神在社会变革期的反映,认为"五四"与明代文学革命运动如出一脉。三种不同的"五四"观,实际上反映了早期新文学研究者们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如何用自己的眼光来审理"五四"这一学术命题。这反映了"五四"所产生的动因乃是"启蒙性"而不是"革命性"的,无论同时代人如何解读"五四",其出发点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启蒙",苏雪林对于"五四"发生之解读,在更高层次上囊括了胡、周二论,是相对全面的。最后,笔者进一步总结,发现"五四"的深层次意义在于,促进了白话文与大众传媒的普及进而导致政治现代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七十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以其爱国救亡和思想启蒙两方面的丰功伟绩永垂史册。它对于中华民族近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一再引起人们常忆常新的反思。作为爱国救亡运动,“五四”门政治目的在其后三十年便告实现;但是作为思想启蒙运动,“五四”的文化目的在其后七十年间却并未取得应有的进展, 以至于今天人们遗憾而惊异地发与现,自己竟然面临着与“五四”先辈们本质基本相同的文化障碍与困惑。改革、开放已经十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商品经济和科学文教的发展,遇到人们传统的守旧文化心理和思维定势的顽强阻碍。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又面临湮没不彰的厄运。在这样的时候,对“五四”精神进行深入的文化反思,无疑是大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转换一个世纪来,中华民族,尤其是它的知识分子,一直受到同样一个问题的缠绕:传统文化向何处去? 近年来的“文化热”,再度把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并且,其中还包含着一种对“五四”的“反传统”的批判性再反思和再评价。然而,从戊戌、辛亥和“五四”前后的几次大讨论历程的惊人相似性和一次次“三部  相似文献   

14.
"五四"东西文化论战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绕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价值功能,五四新文化主流派与文化保守主义者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分别为杜亚泉、章士钊、张君劢以及学衡派等,他们对新文化主流派的激烈反传统进行了回应。论争展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改造策略,是五四文化生态圈保持平衡的对立互补两极。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汉语文学史上,"白马文艺社"的文学创作具有新文学精神的传承和向海外播迁的特殊意义。"白马社"文化精神的形成有三方面的思想资源:五四新文化思想、西方现代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白马社"追求东方与西方、宗教情感与人间情怀、古典与现代融合的文化精神。白马社的现代诗创作既与五四新诗传统衔接,又开创了与海峡两岸诗学都不同的诗歌美学道路,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语感和韵味,为当代汉语诗歌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诗是在历史性冲突与文化变迁中成长起来的,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同诞生的,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也和“五四”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样曲折、复杂、多变。“从要把诗做得‘不象’到把诗做得‘象诗’,这一思路画出了中国新诗从孕育到成长的轨迹。”从历史和审美的视角去研究“五四”新诗,从“不象诗”到“象诗”正是经历了“文化回流”到“雅俗契合”的审美过程:“五四”新诗的审美追求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历史和传统,有它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是由审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交互影响,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工作本土化:文化视角下的家庭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实务中面临的社会化问题,以家庭治疗为重点,考察了文化视角下中国人家庭观念、家庭关系的特点,分析了借鉴西方为主的家庭治疗理论假设和治疗目标与中国家庭观念及家庭关系理念形成的矛盾冲突,据此提出,社会工作者应保持文化的敏锐性,将本土文化结构与西方理论、模式相结合,创设一套切合中国家庭的介入目标、介入模式和介入技巧,以此作为探讨家庭治疗理论与实务本土化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茅盾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文化背景 ,认为茅盾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时代条件和家庭影响使他在接受传统文化影响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五四”时期的时代条件 ,为他以后的政治事业和文学事业的双重定位准备了条件。大革命失败后 ,茅盾走上文学道路既是历史的必然 ,又有时代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民间话语是中国新诗现代性发生及建构的重要资源。通过对五四前后民间话语与白话新诗两者间关系的重新梳理,可以发现:发轫于北京大学的现代民间歌谣运动给刚刚起步的五四新诗带来了一股清新、强劲的民间气息,并为五四新诗在"人"学思想、语言表达、诗歌体式等方面的现代性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可资借鉴的本土文化资源,也为白话新诗取代文言旧诗、形成自己的现代品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新村主义就是一种曾对中国思想界产生过较大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本文介绍了新村主义在"五四"时期流传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并就新村主义思潮的评价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