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阿Q论     
《阿Q正传》是篇好小说,我劝看过的同志再看一遍,没有看的同志好好地看看。——毛主席《论十大关系》我们的时代,无比光辉灿烂。我们所经历过的斗争,更是十分尖锐复杂,不少“人面的东西”,在真理光辉的照耀下,已经原形毕露,这为我们加深理解《阿Q正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些条件吧,认真地再读一遍《阿Q正传》。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用他的《阿 Q 正传》,对辛亥革命时的浙东农村作了广泛深刻而传神的描写,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不朽的文学典型阿 Q。如果阿 Q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顶峰的话,我们还要说,在他的旁边还屹立着一座有相当高度的峰峦,它就是与阿Q 同生同长的,为阿 Q 所“深恶而痛绝”的假洋鬼子。(以下除引文外省称“假”)。在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不要当《阿 Q 正传》中的假洋鬼子,他不准阿 Q 革命,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阿Q正传》里,专门写了一章:“不准革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当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的时候,雇农阿Q决心去找假洋鬼子要求“投降革命”。然而挂着自由党徽章——“一块银桃子”的假洋鬼子,却扬起哭丧棒,大声喝道:“滚出去!”阿Q一生中,最伤心的事,  相似文献   

4.
假洋鬼子手里有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的哭丧棒;“四人帮”手里拿着更多更大的棍子,这就是他们所开设的“钢铁工厂”的产品。虽然一为有形之物,一是无形的东西,但都可以打人,是专门用来对付革命人民的。 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里面,“专门写了‘不准革命’一章,说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二八三页)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时,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阿Q,对革命也产生了“神往”,觉得“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于是,他第一个喊出“造反了!造反了!”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关于阿Q的形象及其“革命”,以及由此涉及到的文学作品的典型等问题,一直众讼纷纭。为此,我想单从阿Q的“革命”这一方面,试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和大家共同商榷,并求教于关心这个课题的同志。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说:“其实,阿Q当时的所谓革命,不过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而已。”精辟地阐明了阿Q“革命”的实质。那种把阿Q看成是“革命者”、“造反派”,以及过高地评价阿Q“革命”的观点显然是不合适的。作品的思想离不开作家世界观的制约。《阿Q正传》写于一九二一年前后,当时鲁迅还  相似文献   

6.
阿Q是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里的一个主要人物。这篇小说以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革命风貌。作品里的阿Q是一个落后雇农的典型形象。后来阿Q也曾有过反抗和革命的要求,可是由于投机钻进革命队伍中的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联合赵太爷、举人老爷、把总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逮捕、游街,终于阿Q又糊里糊涂被他们杀掉了。对于阿Q的“革命”,历来存有争  相似文献   

7.
戈宝权同志在评论《阿Q正传》时指出,“这是一篇明确的富于讽刺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杰作”。那么,《阿Q正传》的讽刺特色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有两点粗浅的看法。 一 用精炼、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勾画出下层人民灵魂的真实,是《阿Q正传》在讽刺对象上的特色。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恩格斯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阿Q正传》虽不是《人间喜剧》那样的鸿篇巨制,但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宰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一面镜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阿Q正传》这篇小说里,塑造了一个“假洋鬼子”。此人是未庄大地主钱太爷的儿子。他善于钻营、投机又非常凶残。在革命风暴没有来到之前,他手提“哭丧棒”统治着未庄的贫苦农民。当革命风暴一来,他又在胸前挂起了一个“银桃子”冒充起革命党来,并大言不惭地讲述他的“革命史”。“银桃子”和“哭丧棒”是“假洋鬼子”的反革命两  相似文献   

9.
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论十大关系》和华主席在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深入揭批“四人帮”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搞好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指路明灯。我通过学习这两个光辉文献,联系实际,批判“四人帮”肆意篡改党的教育方针和任意践踏毛主席教育革命思想的罪行。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毛主席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为全球广大读者所深深喜爱;而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又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已经有了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于《阿Q正传》这部作品和阿Q这一典型性格,近几十年来国外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和评论,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法国的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意见,特别深刻和精辟,尤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评语,鲁迅在生前只约略地知道个大概,并没有看到确切的书面文字。最近,经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研究专家罗大冈同志的努力,在高龄的罗曼·罗兰夫人的直接帮助下,已经在罗曼·罗兰的卷帙浩繁的档案中,把他对《阿Q正传》评论的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杰出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深刻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江南农村的历史图景。从它问世以来就备受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人的诽谤和攻击。在这连台的反革命大合唱中也掺杂着反动文痞姚文元的鼓噪声。姚文元在《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这部黑书中,作了相当充分的表演。姚文元说,鲁迅写《阿Q正传》时,“还不能从阶级关系上来观察革命力量的消长”。这是胡说。事实上,鲁迅正是从当时特定的阶级关系中写《阿Q正传》的。  相似文献   

12.
如何正确理解阿Q典型这一问题,自《阿Q正传》发表以来,一直是有争论的;的确,阿Q典型问题,也是典型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李希贤同志《论阿Q典型和阿Q主义》这篇文章,结合阿Q典型性格的剖析来探讨典型理论的一些重大问题,应该承认,这样的意图是很好的。但是,他提出的许多论点,尤其是对于所谓“典型性格的核心”和不同阶级思想性格的“共同性”问题的阐述,以及关于鲁迅的思想实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论十大关系》,经历了二十年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践,今天,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的大好形势下,公开发表了。这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在《论十大关系》这篇光辉著作中,毛主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辟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对矛盾,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基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是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指路明灯。认真学习《论十大关系》,运用这个强大思想武器,彻底批判“四人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散布的一系列谬论,澄清被他们搞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是鲁迅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对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和研究之后,通过流浪雇农阿Q的悲惨生活及其要求革命而惨遭杀害的悲剧,艺术地再现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真实面貌的伟大杰作。其中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写主人公阿Q受到辛  相似文献   

15.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光辉文献《论十大关系》,是我们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路明灯。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正确处理是非关系,作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步伐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它作了极其精辟、深刻的论述。当前,认真学习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分清是非关系,搞好革命团结的光辉指示,对于深入批判“四人帮”反党集团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阿 Q 对于《阿 Q 正传》,既为主角,其地位自然也就显赫。因此,也就难怪鲁迅研究者们在谈到《阿 Q 正传》的人物时总把眼光移向阿 Q——独幸其一人。至于小 D 这等小人物自然就被置之九霄云外,无人问津了。即使偶尔有人提及,也不过是以“阿 Q 第二一言即蔽之。笔者以为这是学者们的一点疏忽,很想为小 D 这个人物多说两句公道话,也算作是做点小小的“拾遗”——一个不自量力的尝试吧。(读过《阿 Q 正传》的同志总不至于对小 D 毫无记忆吧,尤其是那场别具风味的龙虎斗”一定会在您记忆的汪洋里留下一轮心酸的涟漪。然而,这还不能真正引起人们对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这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论十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毛主席在这部光辉著作中,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精辟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矛盾,并且指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原则和方法。二十年来,《论十大关系》的光辉思想照亮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引着我国各族人民在各条战线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今天,在打倒“四人帮”,全国走向大治的大好形势下,《论十大关系》公开发表,对于深入揭批“四人帮”,实现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抓纲治国的伟大战略决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四个现  相似文献   

18.
“慼而能谐,婉而多讽”虽然是鲁迅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精辟概括,但却在他的《阿Q正传》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遗憾的是,在《阿Q正传》的研究文章中,虽然大多数论者注意到了这种“含泪的微笑”的悲喜剧艺术,却往往或点到为止,语焉不详,或大而化之,不着边际。这便造成了《阿Q正传》研究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空白。本文作者认为,虽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如宏观研究之气魄宏大,但却对理解《阿Q正传》的思想价值,了解鲁迅卓越的艺术才能不无意义。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阿Q正传》慼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悲喜剧艺术构成机制作些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阿Q正传》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划时代的伟大著作. 《阿Q正传》发表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这正是辛亥革命失败、领导五四运动的各派政治力量激烈分化、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阶段的时候。鲁迅用小说这个文艺武器,形象而又生动地总结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和意见。  相似文献   

20.
在今年四月号“新建设”上,李希凡同志发表了一篇题作“关于‘阿Q正传’”的批评文字。在这篇文章里,李希凡同志把过去许多人对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看法,概括为三类,现在我把他的概括抄在下面: (1)有人根据鲁迅在“俄文本阿Q正传序”里,对于阿Q这一典型说过的几句话:“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