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般修辞书上提到比喻,总是从它的类型(明喻、暗喻、借喻)、原则(用具体的描写说明抽象的、用熟悉的形容生疏的等等)、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明晰)等方面来谈,很少有涉及比喻的幽默情调的。其实,比喻不仅仅  相似文献   

2.
谈诗漫笔     
李白的“清平乐”三首写在宫苑中赏花的杨贵妃.诗人用“云想衣裳花想容”形容她的外貌,用“会向瑶台月下逢”的仙女形容她的风姿,用“一枝浓艳露凝香”来比喻她的华美,用“云雨巫山”、“君王带笑看”和“飞燕新妆”来表现她的妩媚.这在应制写宫中美女诗中,应属“上乘”之作.但这位美得象神仙一般的活贵妃,却不能打动  相似文献   

3.
大红 《社区》2010,(33):37-38
以前,我们习惯用"水汪汪"来形容女性迷人的眼睛,喜欢用"水灵灵"来比喻娇嫩的面容……但如今,这些形容词好像离我们远去了。眼干、口干、皮肤干等问题却一窝蜂地缠上了人们。在美国,还有数以万计的人受到口干症的困扰,甚至有抗口干牙膏、漱口水等现身市场。  相似文献   

4.
古人写诗著文,爱用代称状物抒情。代称的范围很广,可以用事物的特征或标志来指代该事物,也可以用部分代全体或用具体代抽象,在很多情况下,又往往渗透着多种修辞手法,或形容会意,或比喻象征,或忌讳曲说,或寄庄于谐,或借典指事,从而使作品熠然增辉,趣味津然。本文不是这种修辞法的专论,仅是掇拾其趣例一掬,兼说其出处,期以共欣赏。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小说中比喻艺术独树一帜。喜用农村常见的动植物形容笔下人物,又善用民间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其比喻已摆脱自然主义的简单描摹,达到了高度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6.
《北方人》2007,(9)
我在广州接受潜能培训时,老师出了一个题目:《爱的表达方式》,要求我们每人说一种,但不能重复。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可以用宽容来表达;有的说用鲜花和语言来表达;有的说痛苦一个人承受,快乐两个人分享,这就是爱的最好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二者在表演艺术中是紧密结合,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人们常常用"绿叶"来比喻钢琴伴奏者,用"红花"来比喻演唱者。以此来形容钢琴伴奏对演唱者的烘托和陪衬作用。然而,就更深一层的意义来说,钢琴伴奏不再只是作为音乐背景,而是作为声乐表演艺术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声乐表演艺术也成了钢琴伴奏与演唱者融为一体的复合性艺术。音乐作品进行再创作的感染力来自两者之间最完美的、亲密无间的合作。因此,钢琴伴奏者与演唱者合作的默契程度决定着演出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旷野》的比喻特色,主要是采用"动物化"的描写,用动物的生态、形貌及本能,来形容书中人物的动作、姿态,乃至心理活动,出神入化,惟妙惟肖。这种"动物化"描写是中外作家中稀有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有趣的成语     
下面横线上要填的字都与植物的某一部分有关,请小朋友根据提示把成语补充完整。1.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形容景色优美。春暖开2.指见到落地的黄叶,知道秋天快到了。比喻从某一现象来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落知秋3.枝节上又生出枝节。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分出了新问题。节外生  相似文献   

10.
《人生与伴侣》2007,(9):M0002-M0002
偶尔从朋友那儿借到贵刊,读后却被牢牢吸引。从贵刊中,我对爱情和婚姻有了更深的理解,爱情是美好而浪漫的,而婚姻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如果用爱情来衡量婚姻的话,那到最后,每个婚姻都得解体。读了贵刊,我有一种;中动、一种想法,我想用我手中的笔,把我身边的人、事都记录下来,寄给贵刊。我把这个想法和老公说,老公直撇嘴。是啊,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村妇女,有这样的想法是让人笑话的,但我还是想试试。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实践中产生了众多生动鲜活的成语。有些成语表面上看有些相似,但意义却有差别,甚至完全不同,这就需要我们积累整理,对比记忆,养成辨析相近成语的习惯,以便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振聋发聩:发出很大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坏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相敬如宾:形容夫妻间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相濡以沫:泉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濡:浸润,沫:…  相似文献   

12.
正关于婚姻,林语堂曾有过一个非常精辟的比喻:婚姻是饭。有饭,才是踏实的。林语堂本是一位牧师的儿子,家境清苦。廖翠凤仰慕林语堂已久,廖母却有异议,廖翠凤说:"贫穷算不了什么。"这话传到林语堂耳朵里,让他很感动。1919年1月9日,25岁的林语堂与24岁的廖翠凤结婚。结婚当天,林语堂拿过婚书对妻子说:"我把它烧了,婚书只在离婚时有用,我们一定用不到。"烛火点燃了婚书,红红的火苗  相似文献   

13.
认为①“为人作嫁”不应该只是形容编辑工作的“专利”,对编辑工作用“为人作嫁”来赞美、讽刺或比喻都不合适;②将“为人作嫁比喻空为别人辛苦忙碌”用在编辑职业上不恰当,编辑“为人作嫁”讲求的是一种奉献精神,而这种奉献并非“空为别人辛苦忙碌”;③编辑在“为人作嫁”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编辑技艺和专业水平,以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这就是要善于“为己作嫁”.  相似文献   

14.
婚姻是组成家庭的契约,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因此,婚姻的动机是否健康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健康。英国专门研究财富与婚姻的幸福经济学家安德鲁曾说过:婚姻能带来财富,但财富对加深感情却毫无益处……  相似文献   

15.
婚姻是组成家庭的契约,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因此,婚姻的动机是否健康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健康。英国专门研究财富与婚姻的幸福经济学家安德鲁曾说过:婚姻能带来财富,但财富对加深感情却毫无益处……  相似文献   

16.
“味”,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最早把它引入文学理论领域的,大概可算陆机的《文赋》。虽然先秦、两汉的著作早已用到“味”字,如《论语·述而》:“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把韶乐的乐味取代肉味,但孔子並未把“味”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来看;晏子说“音亦如味”,用“味”比喻音乐的美感作用,但也仅有比喻的意义而已。从总的情况看,当时尚未当作一个有一定审美意义的美学范畴来使用,直  相似文献   

17.
孙晓鸥 《北京纪事》2009,(10):90-91
如果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今天北京修建地铁的速度,肯定有人说我夸张过度,可要和大约40年前地铁一号线的修建速度来比较,那就亳不夸张了。一号线地铁从开工到竣工通车,不知修建了多少年,眼见孩子长成大人,中年变成老头,真是时间催人老啊!  相似文献   

18.
付秀宏 《今日南国》2014,(11):35-35
关于婚姻,林语堂曾有过一个非常精辟的比喻:婚姻是饭.有饭,才是踏实的. 林语堂本是一位牧师的儿子,家境清苦.廖翠凤慕林语堂已久,廖母却有异议,廖翠凤说:“贫穷算不了什么.”这话传到林语堂耳朵里,让他很感动.1919年1月9日,25岁的林语堂与24岁的廖翠凤结婚.结婚当天,林语堂拿过婚书对妻子说:“我把它烧了,婚书只在离婚时有用,我们一定用不到.”烛火点燃了婚书,红红的火苗证明着林语堂要和妻子白头偕老的决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把事物描写得更形象、更生动,把道理说得更明白、更透彻,举出另外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是英国文学著作中常用的比喻修辞格;其种类繁多;但寻根究底,都是通过抓住本体或本体事例与喻体或喻体事例之间的相似点,用或不用比喻词、采取一定的语言形式来构成不同的英语比喻修辞格。本文基于这一设想,从英国作家哈代的世界名著《还乡》中归纳出metaphor、simile、analogy、allusion、antonomasia 等五种比喻修辞格,并就它们的语言结构、定义特点、细微区别、修辞效果,汉语中的对应辞格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求与同好者互相商酌。  相似文献   

20.
如果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今天北京修建地铁的速度,肯定有人说我夸张过度,可要拿今天修建地铁的速度来和大约40年前地铁一号线的修建速度来比较,那就毫不夸张了。那时地铁1号线从开工到竣工通车,不知修建了多少年,眼见孩子长成大人,中年变成老头,真是事业催人老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