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要]陕甘宁边区所辖地区曾经是一个封建落后、陋习盛行的地方,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权的建立,为边区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政治保证,而民族解放运动的推进又为边区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契机。面对边区妇女过去的悲惨生活,中国共产党以边区妇女为中心,从文化教育、放足、改革婚俗、妇女参政议政等方面领导了边区妇女解放运动。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走上正规的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都始终把妇女解放和民族解放融为一体。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不但提高了边区广大劳动妇女的地位,改良了边区的社会风气,还有力地支持了抗战,使边区广大妇女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为新时代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妇女事业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建设及历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指导中心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实验区。为了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在致力于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同时,对文化教育建设也给予了高度重视,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边区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初步改变了边区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建设不仅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在这里,为了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带领边区人民进行了经济文化建设,并创立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系,其中中小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建设,改变了陕甘宁边区落后的文化面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特别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初步形成以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及其各级机关为中心,有教育科研机构、报刊媒体和群众团体广泛参与的传播机制.采取了包括文字宣传、举办讲座、学校教育、展览等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既有从上而下的传播,也包括相互之间的交流;既有教育科研机构的推动,也有实物展览的激励.通过科学传播改进了边区工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边区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边区人民落后的旧思想、旧习惯,形成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社会风气;吸收并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为边区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新中国储备科技人员的"人才库".陕甘宁边区的科学传播为新中国科学传播事业打下了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今天亦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陕甘宁边区的税收种类主要有农业税和工商税。边区税收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是边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具有物质保障性;保护促进了边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宏观调控性;建立了一套垂直的管理系统,具有集中统一性;在税收征收上坚持群众路线,具有人民民主性。边区税收的当代价值表现为:要大力加强税收的征收管理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要充分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科学健康发展;税收工作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路线,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原则,大力推行民主政治建设,使之成为各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的楷模。下面笔者拟就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谈点看法。 一、比较完善健全的民主制度,从法律制度上保障人民的参政议政权力 为了使陕甘宁边区(下称边区)党和政府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广大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得到法律上的保障,边区政府于1937年就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条例》,初步对  相似文献   

7.
陕甘宁边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的扫盲活动,是以识字为中心,辅以时事政治、生产常识、卫生常识宣传的一种教育;是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它在边区教育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边区文教工作的重心之一,一直受到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抗战初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建立“国防教育”体系,“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33至34页)要求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等社会教育活动,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与民族觉悟,为抗战服务.在这一教育总方针的指引下,边区政府针对当时边区文化落后,文盲达90%以上,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且还存在许多的落后的封建习俗的现实,明确提出:“要以极大力量来推行深入广泛的社会教育——利用群众生产之暇,给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当时中国革命的独特国情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恩格斯基本的民主理念运用于陕甘宁边区民主建设的具体实践。随着革命的发展,陕甘宁边区民主建设的基本理念日益成熟和完善,在此指导下的边区民主建设因而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和边区特色。边区执政者领导边区人民进行的民主建设,充分利用了边区特定生态环境的有利因素,减小或化解了不利因素。陕甘宁边区民主建设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执政的始终坚持、民主建设中强有力的民主制度保障、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等历史特色。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广大妇女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地实践着自己的参政权利,呈现出参政主体多元性、参政方式多样性等特点。边区妇女参政对于促进妇女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增进广大妇女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感、加快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以及保证边区的和谐和稳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经历了艰难发展的历程。在实践方面,边区主要采取垦荒,种粮,植棉,发展合作事业,组织劳动互助,安置移民难民,奖励生产,开展劳模运动等措施;在理论方面,边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同时注重发展工业,"公私兼顾"来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等。边区的经济建设启示我们: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而新社会制度的建立就是为着促进经济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学习经济工作;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是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情况,依据大量资料分析其原因、特征和意义。分析认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广大妇女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地实践着自己的参政权利,呈现出参政主体多元性、参政方式多样性等特点;边区妇女参政对于促进妇女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增进广大妇女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感、加快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步伐、保证边区的和谐和稳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为今天的妇女参政、妇女干部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陕甘宁边区林业发展史研究(1937-195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的摇篮,其政权领域内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取得的成果、建设经验等对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均产生了长远影响,对现代来说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历史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陕甘宁边区林业(1937—1950)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包括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域的演变、边区的林务机构及主管部门、边区的自然环境与森林的关系、边区原有的森林资源、边区政府的林业政策和法令、边区的林业建设、南泥湾垦殖、陕甘宁的农林教育及教育方针大讨论、陕甘宁边区主要林务人员简历等。  相似文献   

13.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40年代初中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运动。劳模运动对陕甘宁边区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尤其是生产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边区发展生产和各项建设工作的一种新的、比较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它改变了群众的劳动观念,使“劳动光荣”深入人心,从根本上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它是改进工作、培养干部和联系群众的运动,是边区生产和各项工作发展的推动力。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作出一个榜样给全国人民看”,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主要任务是打造一个强大的边区,着力推进边区的治理现代化,构建一个模范的善治的边区。在模范边区的构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当时的执政条件和实际境域出发,通过不断优化党、政、社、群等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开启了治理民主化、法治化、有效化和纵深化的“延安之治”。虽然这一时期边区对治理现代化的探索是初步的,但其蕴含的政党逻辑、人民逻辑、发展逻辑和本土逻辑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探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逻辑”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全面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抗战动员.党和边区政府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注重推行民主政治,为抗战而生产.边区政府注重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更以教育推动少数民族价值文明的现代重构,大力开展民族统战,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甘宁边区对少数民族的抗战动员,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边区各民族的抗战力量,推动各民族的现代化转型,在党的民族政策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更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定型化的开始.陕甘宁边区少数民族的抗战动员,正是中国共产党抗战动员与抗战民主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金融和生产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经济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银行事业占有显著的地位。实践证明:边区银行事业的发展,对于打破外部封锁,发展边区经济,支持财政,稳定金融,平抑物价。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木文仅就边区银行的建立和发展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着复杂而剧烈的变化。在中共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成为全国抗日民主模范区,同时边区政治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它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边区人民政治认知逐渐丰富,并且趋向于民主化;第二,边区人民政治情感具有比较明显的变动性,但总体上支持和认同边区政府;第三,边区人民政治态度相对来说高度统一,且趋向于革命化,边区各阶级、阶层对革命持肯定态度;第四,边区人民文化水平日渐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断提高,政治信仰开始取向于马克思主义化。  相似文献   

18.
陕北土匪抢劫烧杀群众,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边区基层政府的建设,严重影响陕甘宁边区的稳定和发展。灾荒、战乱、部分哥老会反动分子的存在是陕北匪患产生的历史和社会根源。边区政府采取了军事清剿、法律制裁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手段,消除了陕北匪患,稳定了边区的社会秩序,使边区人民生命财产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财政,保障了边区的军需民用,成为边区人民坚持抗战的重要条件。边区财政的方针和政策,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而制定并逐步完善的。这些方针和政策不但指导了边区而且指导了其他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建设,并且成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就边区财政的建立、发展与边区财政的方针政策问题,作一简要论述。一、边区财政的建立与发展边区财政是在复杂的环境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边区处在全国进行抗日战争的环境里,战争是当时的主要任务;日伪及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实行着严密的经济封锁(主要是1939年以后);边区本身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生产落后,又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脱产人  相似文献   

20.
陇东分区为陕甘宁边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而特殊的贡献:结束双重政权,扩大和巩固边区行政区域;剿匪守边,保证边区相对安宁的建设环境;缴纳公粮、驮运食盐,支持边府财政发挥着特殊作用;还是试验和贯彻边府农业统一累进税、安置移民、发展教育政策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