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包头方言中有几个词头■,暂时写作“圪”、“忽”,“日”“夕”。这几个词头不同于普通话中的“老”、“初”等词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1)都是入声字,(2)它们本身没有意义,主要作用是表音;在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的发展过程中,它们以增加词头音节的方式构成双音词。这几个词头可以构成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语气词。本文的重点就在于描写这  相似文献   

2.
方平权 《云梦学刊》2002,23(4):101-105
通过对岳阳方言的语气词作全面深入的探讨,得出的结论是,岳阳方言中有旧个语气词。文章对它们分布和所表语气从语法和语用方面进行了逐一的描写,对它们可能构成的连用作出了穷尽性的分析,在语气词的形成和衍变上提出了一些看法,对语气词的分类,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论插词结构     
一、插词结构的性质汉语词汇中有一种由两个双音节合成词的四个语素或者由一个双音节合成词的两个语素和两个单音节词穿插起来构成的语言结构,如“奇怪”和“形状”这两个双音节合成词的四个语素穿插起来可以构成“奇形怪状”;“寻觅”和“踪迹”这两个双音节合成词的四个语素穿插起来可以构成“寻踪觅迹”;“奢侈”这个双音节合成词的两个语素和两个单音节词“穷”、“极”穿插起来可以构成“穷奢极侈”;“嘲讽”这个双音节合成词和两个单音节词“冷”、“热”穿插起来可以构成“冷嘲热讽”;”推诿”这个  相似文献   

4.
言岚 《船山学刊》2007,(4):120-122
醴陵方言属赣语宜洲片,其语气词主要有啵、罢、时、唦、哒、啰、喔、啦/咧、啊等,它们可用可表疑问和非疑问的语气,也可与别的词连用表各类语气.  相似文献   

5.
闽南方言的句首语气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华东 《东南学术》2007,(5):158-168
句首使用语气词是闽南方言的一大特色,也是闽南方言继承古汉语句法形式的特征之一。本文对闽南方言句首语气词作了系统梳理;从语气词与句子的组合情况解析句首语气词的句法结构特点;从句首语气词的出现与否及发音变音事实论述语气词对句子语义细微差异的指示作用;概述了句首语气词对句子语气所起的衔接、表态和增强等语用功能;从汉语史角度对闽南方言句首语气词的来源也作了较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表现语气的句调各方言相似,中外各语言也基本一致,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陈述句用降调,一般疑问句用升调.古今汉语句调也应基本相同.语气词是与句调共同来表达语气的,其字调受句调控制.上古汉语中陈述句和一般疑问句与语气词的字调有比较整齐的对应,陈述句用上声字,一般疑问句用平声字,这应为上古字调的反映.上古平声和上声有音高的区别,平声是升调或高调,上声是降调或低调.语气词中没有入声和去声字,入声的缺位是由于塞音尾不利于顺畅表达语气.上古上声大量作语气词则说明其没有塞音尾,上古语气词主要是阴声韵(少数几个为阳声韵)也说明上古阴声韵没有塞音尾;去声问题比较复杂,其性质待考.上古语气词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反映的是该时期的声调状况.  相似文献   

7.
张玉金 《殷都学刊》2011,(3):102-110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殹"和"也"不是一个词的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而是两个不同的词:"也"属通语,"殹"为秦国方言词。"殹"有用作句末语气词和句中语气词两种用法。句末语气词"殹"可用于陈述句之末(包括单句、复句、分句之末),表示判断、确认肯定的语气;用于疑问句、祈使句末的"殹"也是如此。句中语气词"殹"可用于主语、状语、定语之后,也可以用于转折短语之中,都表示停顿语气。  相似文献   

8.
一组同义单音节动词在词义相同的情况下,它们有时可以分别作为语素构成一个双音节合成词。通过对297组同义单音节动词作为语素构成一个双音节合成词的情况进行考察发现,297组同义词中有144组可以构成双音节合成词,并且其中又有7组合成词的词序可逆,组成同素逆序同义词。同素逆序同义词在内部结构和词性方面均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9.
嵌[l]词指汉语单音节词在某些方言中分音成为第二个音节声母为[l]的双音节词,在晋语区(山西、豫北、内蒙中西部、陕北等地区)较为常见,①如山西话将头称为"得老"。赵秉璇认为嵌[l]词是操阿尔泰语的夷狄族在语言融合过程中,学习原始汉语的复辅音所形成的语音分化现象。[1]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B0T作为语气词在俄语口语、笔语中是非常活跃的,而且是一个多义型的语气词.它赋予词和句子复杂的语气和丰富的感情色彩,使语言更加简洁生动、活泼自然.本文从12个方面对语气词B0T的词汇意义、使用场合和翻译方法等进行分析,对每一种用法尽量做到全面准确的描述,并力求给予贴切适用的释义.  相似文献   

11.
先秦诗歌句末语气词有多种来源.有的来自表示人吐字发音的词语,有的来自表示人体器官的名称,还有的词语原本是用于表示人的行为方式.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诗句末尾的语气词,或是因其声音响亮、语感鲜明,或是因其与诗句末尾语气词所处的位置、形态有相契之处.诗句末尾语气词,很大程度上受它在生成期的语境、样态及原始本义的制约,带有脱胎母体的痕迹.诗句末尾语气词的来源多种多样,它们在诗句中的声调、韵味也多姿多彩,具有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语法学界一般将语法成分“了”分为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词“了2”.本文认为“了2”应该再分为“了2”和“了3”,带“了 2”的语言片段能被更大的语言片段包容,“了2”不是语气词;“了3”是“了2”和另一个语气词的合音.  相似文献   

13.
“来着”在句中的位置通常都在句末,一些学者直接把“来着”叫做“句末助词”或“句末语气词”。我们发现“来着”有用于句中的情况,特别是有能用于定语从句末和中心语之间的情况,这是所有语气词都不具备的功能,因此我们说这种“来着”不能看作语气词,把“来着”全部划入语气词的做法是不太科学的。  相似文献   

14.
郑丽 《阴山学刊》2010,(6):77-81,88
单音节先行主从连词的句法位置主要受"保持原则"和"趋前原则"影响;而双音节先行主从连词受"自由原则"的影响较大,句法位置较为灵活,这与双音节连词的连词身份更为明确有关。  相似文献   

15.
贾迪扉 《殷都学刊》2004,(2):109-112
"后门儿"笑话儿"等词中的"儿"当看作特殊词缀.除了不自成音节的特性之外,"儿"的特殊性还表现在构词、表义和修辞色彩等方面.其特殊作用可以概括为改变词性,变不成词语素为单音节词,变两个本不能组合成词的语素为双音节词,调整词形,区别词义,增加感情色彩等.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中有一词析为二字使用的现象:或书面语为单音节的词,口语中用为由原词分化的双音节词,或较早的词形是单音节,晚起的词是双音节。古代学者虽偶有言及,但并未把它当作一种训诂方法广泛地使用。本文第一次把这种现象作为独立的训诂方法,表而出之,名之曰“析音”,并举出了一些此前未被注意的例子用析音法进行了解读,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在描写事物的状态或比拟声音的时候,常用一个单音节实词在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无实在意义的虚词构成相当于双音节词的结构,我们将之称为重言变格。判断重言变格取决于这种结构中的两个单音节词。一般说来,其中无实在意义的单音词有“有、斯、思、彼、其”等,而另外一个有实在意义的单音节词必须是形容词,且这个单音节形容词要与重言的特点相符,不能直接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共有“△其”式、“其△”式、“有△”式等9种形式。  相似文献   

18.
郭永亮 《南方论刊》2008,(9):64-64,61
中古时期,由于汉语语音系统的简化和其他一些原因,导致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同音词,使原先不同的词失去了区别。以单音节词为词的主要形式的状况发生了变化,汉语词汇从以单音节词为主逐渐发展为以双音节词为主。在这一过程中,同义连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双音节词构成方式。然而,同义连言这种构词方式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在判断一个双音节词是否为同义连言时,我们应当以慎重的态度加以考察,以期正确地理解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语气词是俄语中很小的词类 ,是虚词的一种 ,它没有独立的意义 ,只是为单词和句子附加意味或意义。语气词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构成代词、动词命令式 ,以及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等。语气词的构形功能分为构成词的形式和构成句子形式 ,句子形式常见的有祈使式、愿望式、条件式。  相似文献   

20.
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是语法功能,这个标准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划分中得到充分贯彻.而语气词因为其语法功能的独特性(不与其它成分发生结构关系),长期以来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本文从能否被包容出发以语气词的语法功能为标准对语气词进行界定,提出一个全新的语气词界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