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方言字典》(1837)是一部较早且具影响力的闽南方言字典,本文从三个层面对该字典进行研究:首先,从史料和音系考证其记录的是19世纪初期的漳浦方言;第二,将它与《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对比,并参照同时期其它历史语料和现代方言,考订其讹误之处;第三,结合古今语料的记载和实地语言调查来考察19世纪初期至今漳浦方音的传承和演变。  相似文献   

2.
一、明清方言研究福建方言研究始于明末。较早的一部著名方言著作便是假名于戚继光所著的《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人所反映的是福州话音韵系统。戚继光是明末名将,四川定远人(又说山东济宁人),嘉靖四十一年(即1562年)追击倭寇,至连江,第二年任福州总兵,镇福州。在驻闽时,为了让士卒尽快学好福州话而编写此书。《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份韵母为36类,以一首诗的36字作为韵目。“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颂金杯,孤灯光辉烧银江,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为。”后又注“内金同宾,梅同林,遮同奇.实只三十三字母。”声母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笔者发现了19世纪末叶《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1895)和西文《中西字典》(1891)、《厦门音新字典》(1913),深入仔细地比较研究三部中西闽南方言文献的方言音系。全文四个部分:一、清末民初台湾三种中西闽南方言文献简介;二、中西三种方言文献声母系统比较研究;三、中西三种方言文献韵母系统比较研究;四、中西三种方言文献声调系统比较研究。最后,我们的结论是:台湾三部中西闽南方言文献的音系对导致台湾"混合腔"乃至"漳泉滥"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赤峰方言词汇初深张晓赤峰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华北、东北次方言,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地理等原因,总的来看,与普通话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但与其他方言一样,它毕竟有自己特殊的形成历史。这种特殊性表现在词汇方面,就使词汇带有了明显的地方特色。一赤峰方言...  相似文献   

5.
清光绪本《六音字典》里有着丰富的“土音”材料,反映了20世纪末福建闽北方言方言的底层.全文可分五部分:一、土音与文读音字音节“某同而某、某不同者”;二、土音与文读音音节“某、某同而某不同者”;三、土音与文读音音节“某、某、某均不同者”;四、只有土音字,无文读音对应者;五、结论.  相似文献   

6.
扬雄<方言>在当时没有标音手段的历史条件下,大胆使用汉字记录了各地纷繁复杂的方言词语和方音,在用字记词方面很有特色.<方言>被解释语用字中的记音字共519个.扬雄在记录方言词语时,既有用几个记音字记录同一个方言词的情况,也有用一个记音字记录几个不同的方言词的情况.这519个记音字所表记的512个方言词,实词507个、虚词5个,单纯词505个、合成词7个.文章从<方言>记音字与所记词语的关系以及<方言>记音字所表词的词汇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汉语方言(简称“内蒙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北方话的觉要组成部分,一般习惯上称为东部方言和西部万言。调查研究内蒙方言词汇,探讨内蒙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异同,探求内蒙方言词汇内部的异同,总结其特点和规律,不仅对内蒙人学习普通话,就是对普通话本身的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词义。构词和词源三个方面对内蒙方言进行探讨。一、内蒙古汉语方言的词义1、同义异形。主要指同一个概念,内蒙方言和普通话有别,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这有全区通用的方言词的不同和部分盟市通行的地域词的不同。例如(例…  相似文献   

8.
"军话"是散布于南方粤闽琼桂诸省(区),处于南方某些方言包围中,近似方言岛的一些特殊方言.这些方言大致与历史上远戌南方的军人有关,它们代代相传,但都处于濒危状态.笔者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接触"军话",发表过描述"军话"的论文.此次从评介<军话研究>切入,结合书中内容和见解,谈谈对"军话"及濒危方言研究的想法.  相似文献   

9.
明代福建易学的主流是阐发程朱传义,以蔡清<易经蒙引>为代表的"清源学派"易学,成果卓著,影响遍及全国.另一方面,明代福建易学成就又展现了多样化的特色:以苏浚<生生篇>为代表的心学派易学,以李贽<九正易因>为代表的义理易学,以魏浚<易义古象通>、黄道周<易象正>为代表的象数图书易学,以何楷<古周易订诂>为代表的集解派易学,都为构建明代易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曲阜方言词汇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山东曲阜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区的中原官话系统,是汉民族共同语形成的基础方言。它的许许多多词语在共同语中得到了承认并逐渐巩固下来。但曲阜人受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种种情况的制约,生活中习用的不少词语都有自己的特色。本文试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江苏社会科学》2008,(3):239-240
南京大学中文系顾黔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泰方言与吴语的边界及其相关问题"(批准号:01CYY006)近期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良好.项目最终成果为<江淮方言与吴边界地区方言词汇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冯骥才的<怪世奇谈>系列小说、<三寸金莲>和<阴阳八卦>等作品的语言颇具津味方言特色,一方面,作品中使用大量的天津方言口语词汇,既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又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作品中使用了一些天津方言常用的口语化句式,如定居状位句式对其小说繁丰、空灵、含蓄、幽默整体表现风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利用叠音的修辞方式来刻画人物的外貌、心理情绪和动作、语言等,修辞效果比较直接,可以达到暗示和烘托人物心理、情感和形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满洲土语研究>是日本最早的一部系统研究东北方言专著之一.剔除非学术"军事侵略"因素,它所收的词语构成与所记载的语音系统都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的基本面貌.从研究东北方言发展史来看,这和今天东北方言存在明确的相承关系;同时,它对我们了解当时日本东北方言教学适应"战争侵略"实用需要的性质也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章着重考证了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上声调类,并与中古音和现代政和方言逐一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它们之间差别颇大。这是由于方言接触,引起不同方言的渗透与融合,导致上声调的变异。  相似文献   

15.
汉语通语词汇和方言词汇在相互竞争中发展。前者对后者的竞争方式主要是冲击和扩散,而后者对前者的竞争主要是渗透。二者竞争结果主要有三种:通语进入方言、方言转化为通语、通语和方言合璧成词。通语词汇和方言词汇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竞争层次。  相似文献   

16.
湖南方言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的方言包括湘语、官话、赣语、客家话和土话.春秋时期"古代楚语"已经成形,汉朝的"南楚"方言是湘语的直接源头.移民是湖南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五代以前湖南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北方,他们的方言在湖南形成古代"楚语",进一步演变成湘语,形成官话和土话.五代以后湖南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东南的江西、福建、广东,他们的方言在湖南形成早期的赣语、客家话和土话.周围强势方言官话也影响了湖南边区官话的形成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在这些方言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僻远地区产生过作用.  相似文献   

17.
福建是中国的主要侨乡。闽人移居海外,历史悠久,人数众多。长久以来,他们与侨居国和祖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一向密切。本文着重从语言,音乐、戏曲文学等方面,阐述福建文化在东南亚地区传播及其影响的具体史实,以论证福建华侨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和福建文化所起的作用。一、闽南方言在东南亚的应用和影响闽南方言(闽南语)不但在东南亚地区广泛应用,而且菲律宾的他加禄语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马来语中某些词语,还直接源于闽南语。菲律宾大学语言学家马努厄尔在《他加禄语中的汉语成分》一书中,列举了381个来源于汉语(主要是闽南语)的他加禄语词汇。在这些词汇中以食品、生活  相似文献   

18.
《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是马重奇先生研究方言的又一新作,该书观点新颖、内容全面、资料丰富、源流清晰、值得语言学界重视。一、观点新颖。研究福建、台湾的方言专著不少,加上各省县志中的方言志,不下百种。在如此众多的方言专著中,如何研究才有新意?作者独辟蹊径,从方言比较这个角度来进行闽台方言的深入研究,颇具新意。前此研究闽台方言的都是对某一方言的具体研究,如台湾学者竺家宁的《台北闽南语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是专门研究台北闽南方言声韵调系统的,台湾学者洪惟仁《台湾十五音字母》(1995年复兴…  相似文献   

19.
方言研究在广东具有悠久的传统。清代就有《广州话本字》(詹宪慈撰)、《客话本字》(杨恭垣撰),《广州音说》(陈澧撰)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潮汕十五音》等颇有影响的方言著述;20年代以后,关于现代广东方言的论著陆续面世,早期的如王力的《两粤音说》(1928)、孔仲南的《广东俗语考》(1931),较后的如黄锡凌的《粤音韵汇》(1941)、赵元任的《粤语入门》(1947,英语本)和《中山方言》(1948)、岑麒祥的《广州音系概述》(1946)等等,这些著述大都一反过去只着力于考证“本字”的研究旨趣,转而采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调查方法来描写方言,把广东的方  相似文献   

20.
方言是普通话的地域分支,是一种社会现象。探究东北方言词汇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对于我们了解含蕴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极具帮助。就东北方言本身而言,它不仅与普通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现象。它既是一种地域情结,也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