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有为其人以及他的《大同书》都非常复杂,给后人留下了非常广阔的解读空间,一代代的学人也纷纷致力于其中探幽索隐、各抒己见。但本文并不着眼于去分析梳理《大同书》中矛盾纠结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2.
宫志翀 《人文杂志》2020,(10):59-66
本文从《大同书》文本内部出发,通过考察"人本院"的制度设计,揭示大同建构的某些根本性困难。"人本院"是《大同书》卷三实现"去家界为天民"的奠基性制度。康有为秉承"人为天生"学说,批判传统的"家天下"秩序,幻想建立人人为公的大同文明。这就需要公共制度取代家庭的全部职能,人本院是其开端,以从根本上取代人为"父母生"的存在方式。生育和胎教是它的两项基本任务,但随着制度构想的展开,二者都陷入了必然的困难。康有为认识到,"去家"的大同是脆弱、不可能持久存续的。这引发了他对大同态度的转变,开启了此后的理论调整。人本院的困境有助于我们反思康有为"人为天生"学说和大同思想的意义与限度。  相似文献   

3.
刘海鸥 《船山学刊》2005,(1):58-59,70
康有为的《大同书》以资产阶级天赋人权和平等观念为武器,对封建婚姻家庭伦理进行了全面地清算。但由于他本人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他对未来美好家庭伦理关系的大胆设想最终只能成为不可实现的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4.
具有深厚国学根基的康有为,在西学影响下,重新解释汉宋调和论,形成了以变法维新、救国图强为核心内容的思想体系。康有为糅合《春秋》三世说与《礼运》小康大同说作为自己思想的展开形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康有为把人类历史发展视为一个在总体上不断上升的过程,把对大同理想的追求从歌颂过去转向了放眼未来,并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借鉴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诞生了中国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走势的第一部社会主义著作——《大同书》。  相似文献   

5.
《大同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性表述,即关于理想社会的描述,在中国思想史上,足称事关制度设计破天荒的系统性创设。惟有将《大同书》的研究置于正统乌托邦思想史的框架中,始能把握《大同书》的意义及其与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大同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大同社会”的教育特征两个方面对康有为《大同书》中教育思想的阶级属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教育思想的阶级属性应属于空想社会主义性质,而不是资产阶级性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导致人们错误定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大同书》是中国第一个全面阐释平等主义的纲领。它和努力衍绎其平等主义的谭嗣同《仁学》,共同构成了现代平等主义的早期经典。从康有为开始,平等观念的古今之变呈现出历史性的飞跃。建立在人的相同性基础上的平等观念,从单纯的形上学或境界论,转变为基本的价值和实践的原则。康有为不仅将儒、释、道和基督教关于平等的玄谈引向现实的规范,而且将农民均贫富的诉求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经济平等。在大同社会的价值排序中,全面平等不但具有普遍主义的特征,而且明显优先于自由,由此凸显其平等主义。在《仁学》中它向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仁学》更多地表达了为平等诉求作哲学论证的尝试;同时表征了平等观念在中国获得社会植根性的曲折过程。第二,《仁学》表示谭嗣同的平等主义在实践上比康有为更加激进,使得一种原本具有抗议性甚至颠覆性的思想呈现为激进主义的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8.
汪建华 《船山学刊》2001,(2):92-95,128
康有为的《大同书》继承了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公羊三世”说和“大同小康”思想,并用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加以发展和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博爱”哲学、“三世”进化论和“大同”社会理想.同时,又对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圣王”政治和君主专制理论、等级观念、宗法观念进行了否定和批判.这种对于儒家传统政治思想的扬弃与康有为的学术渊源、《大同书》复杂的理论来源,以及康有为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的<大同书>,可谓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学人,首次尝试着设想真正意义上的"天下"的应然状态.这部号称融贯"东西诸哲之心肝精英"的乌托邦,根本立足点其实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本文将<大同书>视为一个文化事件来予以分析,厘清其中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本文认为<大同书>的根本贡献,在于为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人建构出一种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为寻求现代转型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家园,并尝试着将中国文化价值世界化.而这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具有特殊的启发意义.另外,本文还顺带探讨了乌托邦思维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罗峻 《船山学刊》2003,(4):69-72
19世纪的近代中国相继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同理想,一种是以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为代表的农业社会主义,建立在绝对平均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一种是以康有为的《大同书》为代表的工业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两种大同理想在继承古代大同、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平等思想的追求方面有相似之处,同时,由于两人具有不同的政治倾向和西方思想渊源,两种大同理想在基本观点及对未来的设想存在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