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土家民俗风清的一面镜子——记田泰斗的《五峰竹枝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泰斗的 五峰竹枝词 是土家族作家采用本民族的文学表现形式描写本民族生活的风情画卷,民族特色十分鲜明,也有着丰厚的民俗文化意蕴和宝贵的认识价值。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广泛,主要体现了土家族婚嫁习俗、节令习俗和生产劳动习俗三个大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红旗下》民俗文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直接描写满族生活的作品,其满族民俗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中,语言习俗方面的满语遗存,北京话的运用,与骑射习俗有关的八旗制度,辫子、旗袍等服饰习俗,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称谓、礼仪、育儿等方面的习俗,尤为突出。这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不但记录了他早年的生活,更倾注了他对自己民族的全部热情。  相似文献   

3.
语言与民俗文化例说杨淑敏语言是人类思想活动以及文化的载体,文化、习俗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因此,语言负载人类文化、习俗也就具有某种形式上或同或异的时代性。同时,由于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习俗上的差异,所以语言反映文化、民俗也应因族语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生产生活习俗作为仡佬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与异文化的频繁接触,发生了变迁。特别是最近几十年,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仡佬族生产生活习俗在濡化和涵化过程中越来越碎片化。通过对变迁内容的考察与分析,以求全面展现仡佬民族文化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经对海南岛临高、昌江、三亚、东方、琼海等市县渔村的海洋生活习俗、生产习俗与信仰习俗的调查,分析了海南海洋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正确解读其中的历史信息,有助于新的海洋民俗文化建设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化产业与振兴民族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俗文化是隐藏在人民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每个民俗文化符号 ,都传达着特定的民族的、民俗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民俗文化符号无论是以物质或精神的形式融入商品之中 ,即会产生“超值”现象。发掘、生产、销售这种“民俗文化符号” ,是第三产业今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民俗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7.
潮汕文化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融合海洋文化、外来文化为一体的特殊的地域文化。由于海洋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潮汕海洋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海洋历史文化价值,是潮汕海洋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正确解读其中的历史信息,有助于新的海洋民俗文化建设的借鉴。不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潮汕海洋生活习俗尤其有关海洋民俗文化的审美性文化、信仰心理情结等正在发生种种变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发展潮汕海洋民俗文化,使之既保持自己的地方文化特色,又能适应时代向前发展,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新贡献,是新世纪潮汕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在贵州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中,苗族蜡染艺术占有重要地位,它以独特的造型揭示了苗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美学观念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对现代美术思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世纪初以前,苗族蜡染尚未得到普遍的关注,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很少有人知道它,而进入八十年代初期,经过美术家的挖掘,民族文化的交流,人们对苗族民间传统蜡染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苗族蜡染是和苗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是他们的信仰和生存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千百年来,苗族的精神积淀和物质显现,它浓缩了苗族丰厚的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因此,今天我…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是隐藏人民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每个民俗文化符号,都传达着特定的民族的、民俗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民俗文化符号无论是以物质或精神的形式融入商品之中,即会产生“超值”现象。发掘、生产、销售这种“民俗文化符号”,是第三第三产业今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民俗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0.
浅谈海南岛黎族妇女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黎族妇女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服饰和面饰首妆文化、婚俗文化、纹身文化、传统礼节和娱乐文化,以及生产生活民俗,无不浸透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了黎族妇女的民族信仰、审美意识和思想感情,有着十分深厚的民族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1.
海洋文化就是海洋与文化的结合,其本质和内涵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界定。从明清海赋反映的明清海疆社会面貌、海洋生活和生产习俗、海洋信仰习俗等方面来探讨所折射出的明清时期海洋文化,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海防危机、海军建设、海洋贸易发展状况与漕粮海运等方面情况,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滨海民俗文化等方面情况,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陕西关中回族饮食民俗文化诸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关中回族饮食民俗文化是研究陕西回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把陕西关中回族的饮食民俗文化事象初次进行归纳分类,从中既可以窥视到关中回族饮食习俗的特点,也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意义,同时,对于了解伊斯兰教与关中回族的饮食民俗文化的密切关系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禁忌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它反映民间的一种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今天人们在岁时节日、人际交往、婚丧喜庆及生产生活中仍有一定的禁忌。旧的禁忌有的消失了,新的禁忌又会产生。盐城地处苏北平原,东临黄海,境内河渠纵横,历史上盐、农、渔、商多业并举,民俗文化十分丰富,因而禁忌也特多。区域内诸方面的禁忌既体现了民族民俗文化的共性,也有其鲜明的区域文化个性,对其整理研究,有助于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四川布依族的基本情况,着重论述四川布依族稻作文化习俗,包括耕作制度、作物品种、信仰崇拜、婚丧习俗、节日、禁忌等等.文章认为,布依族稻作文化是适应我国西南山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并结合民族传统习惯而形成的,因而具有鲜明的南方农耕民族生产、生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汉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体现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性和互补性.  相似文献   

15.
畲族民俗文化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不仅是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畲族民俗传统文化呈现出弱化现象,一些优秀的民俗文化未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传承出现断裂。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加深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保护和发展好畲族民俗文化需要多方努力和协调,以期达到畲族民俗文化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俗文化是由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传承中,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其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风情的奇特性、形式的多样性、原生性和富有革命色彩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引论中国先秦的文化、文化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古文化大厦的基石是先秦文化的总和。因此,作为我国民俗文化中的情爱习俗,也导源于先秦。情爱习俗是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形态和民族心理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和社会的经济、政治、礼法以及生态环境都有直接间接的联系。诚然,它不是以上诸方面的注释和图解,但它却揭示着不同层面的社会现实。当然,它本身就是社会现实的一个分子。赖以繁衍人类的最基本方式是情爱行为和性行为。如果人类的情爱行为和性行为终止了(当然这不可能),那么,人类的繁衍也将随之终止。在人类的原始阶段,情爱行为和  相似文献   

18.
民俗是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民俗美作为民俗文化事象的鲜丽外观,以其特有的形式结构“承载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愿望,塑造着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孕育着民众的品格和素质,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创造精神”。优秀灿烂的中华民俗文化和民俗美不仅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也是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它为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在新的世纪,如何继往开来,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和民俗美精神,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这里刊出的四篇文章,是从美学的视角对我国传统民俗的当代建设问题所作的探索分析;同时,这些探索分析也极有可能引发对于当代中国美学建设问题的思考。我们诚恳地希望美学界和民俗学界的同仁予以关注、批评。  相似文献   

19.
年节习俗是蒙古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浓缩体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人的过年,在时间、形式及文化内涵都发生了变化.科尔沁蒙古族由于它的历史和地城原因,与汉民族习俗相互濡染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年节文化.本文通过对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镇年节习俗的实地调查,考察了当地过年习俗及相关活动,进而探讨科尔沁蒙古族年俗在当代的变迁形式、过年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俗是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民俗美作为民俗文化事象的鲜丽外观,以其特有的形式结构“承载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愿望,塑造着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孕育着民众的品格和素质,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创造精神”。优秀灿烂的中华民俗文化和民俗美不仅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也是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它为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在新的世纪,如何继往开来,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和民俗美精神,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这里刊出的四篇文章,是从美学的视角对我国传统民俗的当代建设问题所作的探索分析;同时,这些探索分析也极有可能引发对于当代中国美学建设问题的思考。我们诚恳地希望美学界和民俗学界的同仁予以关注、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