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9 毫秒
1.
随着20世纪的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化,20世纪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也完成了一个由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演进的过程。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如何站在现代化的立场对传统文学进行新的价值重估,是促进本世纪古典文学研究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在20世纪的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以"五四"、建国初、新时期为标志可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相应的古典文学研究,也在这三个阶段分别对传统文学进行了三次大的价值重估。由"五四"时期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传统文学的批判继承,再到新时期对文学传统的弘扬。正因为每个阶段对这一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才形成了不同阶段的研究特色,推动了本世纪古典文学研究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赛先生”是“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科学的尊称,以图输入学理,再造文明。近百年来,从接受科学知识到张扬科学精神,从推崇科学方法到信奉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实用理性渗入学术文化的各个方面。经受科学思想洗礼的中国文学研究,在建构文学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时,注重考察文学进化的历史,讲究实证方法的运用,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文艺论分析文学现象,使传统的辞章之学具备了现代学术品格。对于中国文学史这一传统学科,科学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效果,但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当20世纪80年代过后,科学主义的“方法论热”归于沉寂,人文气息浓郁的人本主义文学批评也成为过去,文学与文学研究出现颓势,这个有关文学特质和文学研究学科定位的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层检讨。  相似文献   

3.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是我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如果说20世纪最初十年的清末新政时期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奠基时期,那么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这十余年时间,则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教育进一步体系化的时期。这段时期中,民国初年全国上下“挥欧追美、旧邦新造”①的方新之气和五四期间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的潮流,使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一度获得蓬勃的生机。教育思想也曾呈现出空前的活跃,产生了一场颇具声势的普及义务教育运动,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平民教育,加上实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的教育在近代化上取…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上半期,西方现代文化伴随着炮火大规模涌入中华国门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逐步出现了裂痕,作为精神文化深层结构的国民性问题也逐步进入人们研究反省的视野,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终于形成一股颇有影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趋于高涨。改达国民性理论思索的逻辑进程作为中国近代编年史的开启标志,1840年无疑是一个扣人心弦的岁月。之后,丧权辱国之事接瓜而至。时代的变迁和国运的转折,迫使中国人从各自不同的认识层面上进行反思。从此,关于中国民族特性的认识,包括对中国人现实命运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最后 2 0年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展开 ,在学术界掀起了“文化热”和“国学热”。从 2 0世纪后 2 0年中国文化研究的基本表征看 ,“文化热”与“国学热”标示着中国当代文化思潮演变的基本脉络和轨迹。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 ,“文化热”与“国学热”并未背离从近代到“五四”文化论争的主题 ,即都是围绕中西文化关系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而展开 ,仍然是这种文化论争的继续、延伸和发展 ;但就理论探讨和学术价值乃至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而言 ,这 2 0年的文化研究在中国文化史中是一个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双向互动”是未来年代中将广泛存在和值得研究的一个方法论的命题。自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利高津提出的世上万物可由高能向低能传导,低能也可向高能传递的耗散结构理论被社会科学界吸收以后,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突变论、协同论等方法的出现一样,它也被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去研究社会教育和影视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作用,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在所有的文化艺术样式当中,电影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显然,列宁的这个观点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人类的历史发展到20世纪,当电影以它带有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7.
“汉字需要再认识”──谈安子介的汉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需要再认识”──谈安子介的汉字研究刘光裕随着西学东渐引起的国人关于汉字是非功过的争论,已延续一个多世纪了;在五四新文化浪潮中出现的汉字拉丁化运动,至今也有70来年。或许与自己读书“不求甚解”有关,数十年来对教科书上所说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再...  相似文献   

8.
“革命学”一直是20世纪欧美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特别是20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革命学”研究在革命的定义、原因、阶段分析、后果以及研究方法论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试从上述几方面入手,对20世纪西方“革命学”研究成果作一简单梳理,以期深化认识。  相似文献   

9.
“五四”的科学与民主思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后期,闻一多思想发生重大变化,即与“五四”有关,是以五四新文化合乎历史逻辑的发展为前提的。闻一多从“五四”的镜子里看出了历史的法则,因而他一改早年推崇传统文化的态度,举起了“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发起勇猛冲击。这在他,既是回到“五四”、又是踏上时代的潮头。闻一多通过“五四”的精神之桥,走向了“人民的世纪”。他的思想面貌焕然一新,认同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方向,成为共产党人可以信赖的朋友。  相似文献   

10.
刘亚秋 《江海学刊》2023,(1):127-136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费孝通先生的学术关注有一个重大转向,那就是从“生态”到“心态”的转变。他的研究从早年偏重“文”,到晚年兼顾“文”和“人”,甚至偏向“人”,力图克服“只见社会不见人”的社会学范式的弊病。他提出的“文化自觉”以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究,对当下的社会学发展有重要意义。费孝通学术研究转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潘光旦思想的影响。他早年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的形塑作用,而对人适应社会和改变社会的能力缺乏自觉的关怀。对此,潘光旦曾在1946年有过委婉提醒。但是,费孝通的正式回应是在1994年。费孝通提出社会学要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探究,并在既有的实证方法之外去寻找新的方法。据此,他提出了直觉方法,这对于我们认识当代世界及其格局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潘光旦20世纪40年代倡导的人的科学的一个具体化和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文化格局中,经史系统具有无可置疑的优先地位和权威性,这对于传统小说哲学来说,几乎是一种先在的预设,小说附骥于经史而被纳入文化大格局之中,并因此而在最低限度上具有某种文化意味,获得某种存在的权利。20世纪前后直至“五四”时期的文化大变局,在猛烈抨击传统文化的同时,把小说革命推到文化转向的潮头,于是小说理论范式的转换成为可能。20世纪小说在这种巨大的文化变局背景中出场,以其历史性的范式转换,直接参与文化大变局的过程,并构成文化转向的重要标志和成果。小说范式转换的文化基因,潜伏在20世纪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的流变之中,大体规定了20世纪中国小说的文化品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庸思想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中是很重要的思维方法论和践行本体论。一方面《中庸》难读难懂,孔子说:“中庸其难哉”。孔子一生都很难做到几次,可见其精神把握的高度和践行的难度。另一方面,“中庸”思想在历史长河中遭遇到不断的误读,在20世纪西方现代性进入中国之初,更是名声不佳命途多劫。“五四”以后,经过现代性洗礼的中国,一些人根深蒂固地认为“中庸”无非是保守性、庸常性之类,应该被批判和抛弃。[1]其后很长时间里,“中庸之道”变成一个贬义词,成为被批判、检讨、嘲笑的对象。这一文化中断和思想愚化,使得当代人对中国思想经典相当隔…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发生时,身在中国的现场观察人杜威看到“国家”的诞生,而当事人傅斯年则看见“社会”的出现。这样不同的即时认知既充分表现出五四蕴涵的丰富,也告诉我们“国家”与“社会”这两大外来名相尚在形成中。这些五四重要人物自己都不甚清楚的概念,又成为观察、认识、理解和诠释五四的概念工具,表现出“早熟”的意味,因而其诠释力也有限。实则国家与社会大体因“天下”的崩散转化而出,五四前后也曾出现一些非国家和超国家的思路。如果把天下带回历史叙述,从新的视角观察,或可增进我们对五四运动及其所在时代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反叛之路     
可以说,20世纪文学是在反叛传统中起步的。从此,反叛给20世纪的文学生命带来永不安份、永不停滞的活力,为中国文学和文化创造了一个世纪的业绩,也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反思的话题。当我们反思20世纪的“反叛传统”时,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一关于反叛,H关于传统:20世纪用什么作为武器反叛?什么是20世纪对传统认识上的洞见与盲视?毫无疑问,西方文化是中国Zo世纪反叛传统的重要武器。当鲁迅喊出“救救孩子”的时候,当周作人倡导“人的文学”的时候,国人不仅看到了传统文化“吃人”’,也从黑屋子里看到了一束另一天地射进的强光,…  相似文献   

15.
方克强此文载《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1期。文章考察了现当代文学理论方法论的演进过程后、得出结论说:“五四”前是农业文明时代方法论的一统化,“五四”后出现了各种外来方法纷呈的局面,三十年代以后又逐渐趋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一统化,新时期的方法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方法为指导的开放体系,容纳各种各样的具体方法论。方法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重大转折:“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方法代替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思潮中,浪漫主义曾经展示过它激动人心、引人神往的魅力。从“五四”运动“个性解放”的狂飙到80年代“思想解放”的大潮,浪漫主义的精灵在中国呼风唤雨,为改变中国思想者、文化人的精神状态,为塑造中国文化的现代品格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在告别20世纪的时刻,研究20世纪浪漫主义思潮的文化遗产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化品格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世纪之交这个务实之风流行、浪漫主义精神风光不再的年代里,对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历程的研究本身…  相似文献   

17.
当20世纪的新文学叩开了中国封闭的文学之门后,“五四”先驱者们从“铁屋子”外面吸纳了大量的新鲜空气,他们大量地翻译和介绍了西方的文明与文化。各种思潮,包括认知方式的汹涌而来,给小说革命带来了生机。然而,人们对于“乡土小说”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到感性,再上升到理性的二度循环。我们不能忽视梁启超等人的“小说革命”给“五四”新文学带来的影响。鲁迅的前期小说作为乡土小说审美感性的实验也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五四”的重读,就几个有关“五四”的敏感话题发表了看法,对以下观点作了详尽的分析:所谓“五四”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所谓“五四”在文化上的“欧化”倾向严重丧失了“民族主义”的立场;所谓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期的文化失范、价值无序、道德失落等问题是由于“五四”对传统道德的批判过了头;所谓“五四”在社会革命和政治经济关怀方面有所缺失。文章认为,随意抹杀“五四”的历史功绩是一种轻率的、不严肃的态度。如果能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将“五四”摆到本世纪文化发展的特殊语境中考察,我们就能看到,本世纪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五四”的开创之功,“五四”所提出的许多文化命题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伟大实践,是一系列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构成了教育改革方法论的重要表达。作为教育改革方法论的创新视角,“人民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引导全社会树立起参与教育综合改革的主体意识和系统认识,又为改革方法论在新时代语境中的合理性论证、规律性认识、整体性审思探寻新的思想动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检验“人民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方法论价值,要以人民性的全局视野引领系统性的整体布局,以系统性的改革聚合力托举人民性的社会动员力,人民性的引导力与系统性的发展力同频共振,贡献从“中国经验”向“世界方法”的“全球性”方法论答卷。  相似文献   

20.
何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几年前,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结束了“五四”新文学、中国新文学、“五四”白话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诸多概念同时用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混杂.这种替代反映的是文学研究的精确化,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任何概念的产生,各负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不可错位而生,也不可长存不灭.在“五四”时期或稍后产生的新文学、白话文学等概念,正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发生重大转变的投影.用新与白话作界定,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新质”,不如此,新旧文学不能区分.50年代,把从“五四”开始的新文学称作中国现代文学,那是要确定一个界限,来称谓建国后的文学,这自然找到了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没有现代,何来当代.顺理成章,现代以前而被称作近代,近代之上,又有一个古代,也就构成了文学发展史.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不在“五四”时期提出,也不在50年代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