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殷从容几谏,不彰君过,深得君心,以寿考自终;陈元达面折廷争,犯颜忤旨,使君主怀恨在心,自己也忧愤而死。他们二人因进谏方式的差异而引起的宦海浮沉,以及刘殷之女刘娥秉承父教,委婉劝谏却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启示我们:进谏既需要直谏的勇气、渊博的学识、准确的证据和周密的逻辑,更需要婉转、圆融、变通的技巧,只有将二者融为一体,灵活运用,才能达到劝谏的目的,塑造良好的上下级关系。  相似文献   

2.
纵观"楚汉之争",弱小的刘邦取得了胜利,而看似强大的项羽却最终失败.关于失败的原因,项羽总结为"时不利兮骓不逝"和"天要亡我",而刘邦说项羽输在人才的使用上:"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史记·高祖本纪》)当然,项羽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的必然,但其中显示出项羽与刘邦领导能力上的差距,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也能带给我们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陈传银 《领导科学》2003,(13):24-24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有的人讲出话来,令人心悦诚服、茅塞顿开,而有的人虽然讲得唾沫横飞,却不能使人受到感染和触动;有的人话讲得好解开了别人的思想疙瘩,有的人话讲得不好反而使人背上了思想包袱。因此,大凡成功的说理教育,往往都包含着“巧说”的艺术。巧妙的说理艺术,令人折服,魅力无穷。这里有几种“巧说”的方法可以借鉴。讽喻法。借用故事、寓言表达思想观点,进而达到开导劝说的目的。西汉刘向编的《说苑·正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吴王有一次不顾群臣反对,决意要攻打楚国,并发出告示:我主意已定,有谁再来劝谏,格杀勿…  相似文献   

4.
李业成 《领导文萃》2010,(24):79-80
<正>郑板桥家书里有一篇家信是这样写的:"家人(仆人)儿女,都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呼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潍县署中与舍弟二书》)官和正常人一样,通人性,有同情心,  相似文献   

5.
匡济 《领导文萃》2015,(8):73-76
<正>在古代社会,皇帝能否采纳臣子的意见是决定国运盛衰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对皇帝提意见,也有专用的术语,即"谏";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皇帝,则有"从谏如流"这一成语加以褒美。此语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彪所著的《王命论》一书,评价刘邦"从谏如顺流"。意思是刘邦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像流水一样自然。刘邦到底是否如此,恐怕不能仅凭班彪一面之词来断定。皇  相似文献   

6.
据史书载:唐玄宗时韩休为相,刚正不阿,犯颜直谏。有一次唐皇犯了一点小过失,问韩休知否?话音刚落,韩休的谏疏已呈递上来。这样的忠臣名相,唐皇既感社稷有托,又感精神压力颇大,得处处小心,因而面容日渐削瘦。左右大臣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唐皇以戏谑自嘲的口吻曰:“吾貌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德政,正所谓"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在领导力方面十分重视人的素质与品格、重视领导者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说,要有良好的领导力,就必须塑造良好的领导人格。这些理念对现代领导者也有裨益。自省——批评与自我批评春秋时期,自从齐国上大夫晏婴去世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劝谏齐景公的过失,为此,齐景公感到很苦闷。有一天,齐景公宴请文武百官,席散后,大家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  相似文献   

8.
刘畅 《领导文萃》2010,(4):98-101
<正>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在《讲堂集》说  相似文献   

9.
吾有三杰     
(汉)高祖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供应军需),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相似文献   

10.
说“画谏”     
在封建社会里,臣下对君王进行规劝,称为进谏。 进谏,有“言谏”,即对君王直言得失,如屈原在楚王面前力主联齐抗秦;有“书谏”,即写成奏章谏疏到帝  相似文献   

11.
正在古代社会,皇帝能否采纳臣子的意见是决定国运盛衰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对皇帝提意见,也有专用的术语,即"谏";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皇帝,则有"从谏如流"这一成语加以褒美。此语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彪所著的《王命论》一书,评价刘邦"从谏如顺流"。意思是刘邦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像流水一样自然。刘邦到底是否如此,恐怕不能仅凭班彪一面之词来断定。皇帝毕竟是皇帝,高高在上久了,不可避免地会"独裁化"。别说刘  相似文献   

12.
河之洲     
<正>过河要拜桥有一句俗语说"过河拆桥",意谓受人帮忙,事成之后,忘恩负义,这是不懂得感恩图报。如果我们能够"过河拜桥",这就是知恩报恩,是给予他人应有的回馈。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孝道?乃感念父母生我之功劳也!为什么要捐款做善  相似文献   

13.
屈原在《离骚》中抒发道:"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司马光也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作为机关干部,要健康成长,担当重任,在加强道德建设的基础上,必须进行能力建  相似文献   

14.
正1.最不甘——周瑜:"既生瑜,何生亮!"2.最狡诈——曹操:"设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3.最傲气——关羽:"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吾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4.最虚伪——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  相似文献   

15.
正谏,旧时指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现在常用"开门纳谏""从谏如流"形容某个单位、某位领导能够广开言路、积极向群众和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就"谏"本身来说,必定有好有坏、有对有错、有忠有奸。魏征进谏成就了"开元盛世",比干进谏遭遇了掏心之殇。如何成就一次完美高效的进谏和纳谏呢?笔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一、类别——从进谏者的角度分析进谏者提出意见或建议,往往有不同的原因和背景。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可以把谏言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6.
刘邦在一次大宴群臣时,要群臣分析“吾所以得天下,项氏所以失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说是赏罚分明,宽严得当。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输也。”在刘邦看来成大事者,不在于行仁标义,而在于善用人才。因为成大事者必能知人善任。这是历史上屡屡被证明的一条真理。用人的前提是知人。能鉴别人才,才能启用人…  相似文献   

17.
郭小琲 《领导文萃》2016,(5):124-127
正"吾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不只一次说到过自己"好古"。老彭何人,早已说不清楚,有说是老子和彭祖。但不管何人,一定都是有名的通古之士,孔子可与一比。抑或孔子更胜一些,不然何至垂垂老矣仍惋惜慨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当然,如此好古的孔子也就难逃守旧之名。孔子好像真的守着一份"旧"。崇尚尧舜文武奠基的道德文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学生,大致产生于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年轻人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外界媒体的传播,导致学生对社会片面、不正确的认识等。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本文从加强师资建设,做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好行为的养成,要从小做起;思想教育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关爱留守儿童,主动与他们共进步;结合"普法"宣传,渗透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9.
据《汉书&#183;高帝纪第一下》记载,刘邦在讨论“吾所以有天下者何”的问题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这段话,不仅道出了汉高祖刘邦得天下的全部要义所在,也蕴含着众多的领导学知识特别是用人之道,是可以为我们今天的领导者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20.
屈原在<离骚>中抒发道:"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司马光也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作为机关干部,要健康成长,担当重任,在加强道德建设的基础上,必须进行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