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师门记学     
<正> 《文史哲》的编者,要我写一篇有关治学方法的文章,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实在“治学无法”,因而也没有“治”出什么成绩来;但当我读书的时代,我的大学老师,多是有名的学者,他们各有一套治学方法,我看过他们的“绣取鸳鸯”,也了解他们的“金针法术”;因此我只能写“师门记学”。还得从顾颉刚先生说起,我总觉得顾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史学大师。作为学术界大师的条件应当是:1.学问自成体系;2.形成一个独立的学派,这个学派对于学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3.有比较完善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相似文献   

2.
鲁迅研究与我的使命——王富仁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仁兄 ,今天想请你聊一聊你的学术师承、治学道路与经验以及你的学术成果等问题。●关于学术师承 ,我们这一代人很难说。在古代有很严格的学派 ,学派的师承关系 ,无论在研究对象上 ,还是在方法论上 ,都是很清楚的。但到了我们这一代人 ,特别是到了我的身上 ,这个东西就冲淡了。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 194 9年以后 ,学术思想、社会思想的转换 ,对我们这代人影响还是很大的 ,这就使我们在搞学问、在关注文学的时候 ,并没有一个师承关系。另外 ,我们成长的时期主流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因此 ,我们从整体上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 ,但能够结束“文革”…  相似文献   

3.
评胡适对清代朴学方法的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朴学曾以注重实证,严于求是的治学方法而开一代学风。中国哲学步入近代以后,章太炎、王国维等思想家在发掘、运用朴学方法的同时,又从不同角度对它作了某种改造,从而多少推进了这种传统治学方法的近代化。胡适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这一历史趋势,主张“用科学方法来修正考证学派(即清代朴学——引者)的方法”。在胡适那里,  相似文献   

4.
钱基博、张舜徽先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循序渐进,博学通贯"的学术精神和学术境界,是他们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和学术丰碑的根本原因.在学界存在急功近利、学风浮躁现象的今天,探讨这种学术精神、学术境界,对于学人读书治学,尤其是研治、弘扬国学,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论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古文经学的对立是学术体系的全方位对立,它们在学派宗旨、学术内容、治学方法、学术渊源和思想资料等诸方面有很大的歧异.这两大学派斗争的性质是学术成分参杂着政治成分.在阶级社会中学术是脱离不了政治的,但学术有其独立的价值所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种学术或学派衰朽了,自有另一种学术或学派兴起以矫正其弊病或取而代之.今古文经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斗争和融合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于孔宝 《齐鲁学刊》2002,(6):115-120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和百家争鸣的舞台 ,当时著名的诸子学派大都曾经在这个舞台上一展风采。其中黄老学派、阴阳五行学派、墨家学派、名家学派、纵横家学派、儒家学派是其主要代表 ,这些学派在学术争鸣与交流中修正、发展了各自的学说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优良学风———稷下学风  相似文献   

7.
我国明代末年,在学术上曾出现一个既批判程朱理学,又有别于陆王心学的独立学派,这就是以刘宗周为首的,以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为中坚的蕺山学派。刘、黄、陈、张作为学者,他们的思想曾受到后世学界重视和研究,但却鲜有从他们组成的学派去探讨的论著。这个学派以“慎独”标宗,主张以气为基本的理气合一,重视闻见之知,即物求知,反对分气质之性和义理之性,反对  相似文献   

8.
怎样自学与治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讨论了什么是自学和治学,怎样自学和治学:靠自学"钻进去",学治学"跳出来"。与自学和治学相关的问题是注重思考、做有心人以及学风问题,这三点实质上是关键问题,均放在余论中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学风经历了清初、乾嘉、嘉道以来几个不同阶段的嬗变,学风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学者治学方法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也因学者们的学术渊源和学术传授系统的不同及治学宗旨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对清代学风和学者治学方法变化的分期研究,不可"一刀切",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论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隋文家 《理论界》2005,(3):124-125
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学风是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学习氛围,优良学风是推进和提高高校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它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合格率。因此,必须大力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一、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风是指高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高校教育质量与学生学习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华南学派是目前在国内颇具影响的学术流派,其治学方法与实践很值得关注和探讨。华南学派史学理论的形成,植根于中山大学文科设立以来"眼光向下"与跨学科治学的学术传统,师承傅衣凌、梁方仲在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年鉴学派的史学理论,并在与海外学者长期的合作与交流中形成了共通的治学理念。华南学派史学理论的形成,与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及其学术思潮的变迁密切相关,反映出中国史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某些共有特征。探寻该学派史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对于当代中国史学理论建设应具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粹与国学——评章太炎的学术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桃坊 《云梦学刊》2009,30(1):14-20
中国近世的革命家和学者章太炎是国粹学派的重要人物,又是第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学大师。他是从固有的学术观念来保存国粹,提倡国学的。他以为国学的内容即是儒术和读经,治国学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小学而研究经学。他所理解的经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古文经学派的经学,其治学目的和途径是遵循古文经学派的道路。由于受国粹派保守思想的影响和古文经学派门户之见的局限,章太炎在有关国学论著里表现出复古的倾向.他不是以求真的态度来对待新资料和新学科的,由于好奇和恶新使其治国学的道路陷于困境与歧途,为我们现在研究国学留下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启超、陈垣关于唐代高僧玄奘年岁及出游年份的论辩,陈垣、胡适关于佛教<四十二章经>翻译年代的争辩,王国维、陈垣关于耶律楚材生卒年的考证,他们以严谨学风、求是精神和缜密方法,将学术研究推向高峰.这些学术大师商榷学术,相互尊重,"友谊比赛",不仅成为现代学术史上的佳话,同时又是当今学人治学的榜样和典范,于现代学术史研究及当代学术、学风建设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14.
荆公新学的治学成就与学术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永明 《学术论坛》2002,(1):110-113
新学学派遍注儒经 ,旁及佛道典籍 ,著作浩繁。其字句训释精当 ,重视阐发经典义理 ,提高了儒学的理论思维水平 ;对于汉唐旧注中的某些学说 ,他们予以摒弃 ,并在治经方法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其治学成就 ,超越前人 ,影响巨大。新学突破了汉唐以来的章句训诂之学 ,奠定了义理之学的基础 ,是北宋学风由章句训诂之学转变为性命义理之学的标志 ,在宋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饶宗颐治学精神源自乾嘉之学,学术成就的取得、学术地位的确立与乾嘉考据之学密切相关。饶宗颐治学始终坚持的无征不信之学风、宁详毋略之态度、以材料为基点之方法,正是遵循了“乾嘉学派”的路数。其治学又表现出不同于乾嘉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从2003年提出“故宫学”以来,就在思考“故宫学派”的问题。只要是治中国传统文化之学,采取文献与文物相结合、重实证不空谈、学风严谨、求真求是的治学路径的,都是“故宫学派”采用的治学路子;如果研究的又是关于故宫的学问的话.便是不折不扣的“故宫学派”。  相似文献   

17.
韩彩英 《北方论丛》2015,(2):117-120
希腊化时期怀疑主义的哲学精神倾向对当时以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希腊化地区盛行的怀疑主义学派、犬儒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等主要哲学派别,或者持有对既定理论的怀疑精神,或者持有对现实生活的批判态度。他们有着共同的颠覆传统和批判现实的哲学精神倾向,而且他们在学术传承和思想观点上多有交叉,他们之间的差异只在于关注领域和实践态度上。  相似文献   

18.
书院在我国教育史上是别具一格的学校。它多半由私人或地方自筹经费,以德高望重的学者为“山长”、“洞主”,自定学规,在教学上注重自学,注重“穷理”,以学“为人”为主旨,讲求修身、处事、接物。书院也是当时著名学者会萃之地。一些著名学者,曾以书院为收藏图书,著书立说,聚徒讲学,宣传学术主张之所。如果主持书院的学者属于某一学派,这个书院也常成为这学派的活动基地。有的书院也议论朝政。它在我国学术  相似文献   

19.
南宋朱熹作为一代大学问家,与其严谨的治学有着极大关系。他始终强调治学、尤其是考据学,应该“参互考证、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把握义理”,即朱熹的考据学方法。其考据学涉及校勘、考证、辨伪、训诂等。朱熹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降,社会巨变,为了解决古今问题、中西问题和学术转型之需要,产生了多种学术流派。湖湘学派与公羊学派之间及其内部因为观念和旨趣的不同而出现的门户之见,不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桐城派在近代借湘乡派崛起出现过短暂的辉煌,后在民国时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文选派”“章门学派”等的冲击而逐渐式微。傅斯年创办史语所,以兰克史学重“语言学”和“档案”的路数来改造当时学术界的研究路向,深受欧洲史学的影响。傅斯年的史料观和治学方法成为史语所研究的范式,傅氏个人霸道的秉性和不徇私情的作风也深刻影响了史语所的风格。民国时期,新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围绕经学存废进行论战,南北学派的论争在多个学术领域展开,但学派纷争影响了学术发展,呼吁南北学派的合作与团结成为时代的呼声。近代学人日记以记载的连续性和洞察隐微的笔触,按照当时情境将零散的片段叙述以历史剪影的形式保存下来,为我们还原和解读近代学术流派的旨趣与纷争提供了相对客观、真实的“历史影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