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与以前惯用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仅一字之差,然寓意深刻。 其中包含着很多不同。在历史背景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1982年9月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学界、政界、舆论界,一谈到中国的各种社会思潮,几乎都会提到“左右之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各种思潮纷繁复杂,“左”和“右”也被视为最主要的两大阵营。因此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分歧和对立.也通常被看成“左右之争”。但是,从政治学理论看,用“左”和“右”的概念来解读中国社会的思想分歧,事实上背离了“左”和“右”这两个政治概念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4年12月11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童世骏在大会上做了题为《“行动”和“行为”: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一对重要概念》的演讲。童教授在演讲中指出,“行为”和“行动”这两个概念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整个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概念区别的建立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童教授提出,从事西方哲学文本的翻译和研究的人们,对其中出现的术语、概念和范畴的种种区别,应该有足够的敏感,并尽力用汉语把这些区别表达出来。本刊经童教授同意,发表这次演讲的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是两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从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至今,这两个概念在各个阶段的重要文献中被使用时,其含义一直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当然,“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最终都变成了在实际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操作性定义。  相似文献   

5.
前两天看到《上海文学》2010年第1期上郑涌撰写的《哲思与文心》专栏的第一篇《傅雷仍在震撼、颠倒我们》,由此而想到“圣人”与“贤人”、“圣人”与“英雄”、“拯救”与“逍遥”、“启蒙”与“顺性”等问题。先说“圣人”,《说文解字》:“睾,通也。”就是说,圣人是通人。“通人”与我们今天说的“通才”概念似是而非。“通人”是从品德角度定义的,而“通才”是从才能角度定义的。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岗位又在哪里?这是各地在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之一。 有人认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称社会工作者,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之一,特指在事业单位专职社会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是一个“小”概念、“窄”概念;  相似文献   

7.
爱群 《当代老年》2010,(11):57-57
在冬季人们经常听到“寒潮”与“寒流”这两个词,他们的概念是否一样,回答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8.
目前公共关系学教课书中关于“公众”的概念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第一,在所有的“公众”概念中,虽然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都无可争议地指出了“公众”的“同质性”,即“由于共同的利益”或“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换言之“发生相互作用”或“相互关系”时,才形成了“公众”。  相似文献   

9.
张璐 《社会学》2000,(4):7-9
在讨论“礼治秩序”的问题时,人们常常从“传统文化之思考”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社会的现状及其根源,而当古今中外的概念和观念交汇在一起时,极易引起混淆。并由此产生一些误解,礼治、法治、人治这三个概念就是如此。对此三个概念的辨析与厘清,是本文讨论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第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社会转型,人们愈发感受到种种风险的存在,诸如遭遇团伙犯罪,生命财产受到侵害,拆迁或维权过程中常有“不明身份”者的暴力行为等等,加上近期重庆的“打黑运动”,“黑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进入公众的生活和视野。然而,作为一种法律概念和社会概念,“黑社会”在我们社会中的面目尚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11.
翟成鹏  孟凡东 《现代交际》2023,(7):106-114+124
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华民族”一词,并根据当时社会局势和国内环境的变化界定和完善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内涵。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初步形成,经历了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从古代“夷夏观”分野到近代“种族观”再到近代“民族观”,从近代“民族观”到“近代中华”再到“中国民族”,从“天下合群”到“大民族主义”再到“中华民族”,这一过程实现了中华民族内涵的现代转型。从古代概念内涵到近代西学概念学习,再从吸收近代西方概念到近代中国概念转换,最后完全形成中国化概念内涵的自我超越。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启示我们,要坚决反对防范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全面构建和谐的世界民族观念。  相似文献   

12.
谢贤良 《国学学刊》2023,(3):37-46+139
以“诗史”论杜诗,肇自晚唐孟启《本事诗》。《本事诗》取法于《左传》阐释传统和《诗经》大小序体例,强调“推见至隐”,具有寓主观褒贬于客观史事的倾向。考求孟启本义,“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并非对“诗史”创作时间、地点的严格限制,而是对杜甫生平的记叙。从结构上来看,《本事诗》的叙述并非“崇李抑杜”,反而以杜甫对李白生平的记叙,强调杜诗的纪实性。作为孟氏“诗史”说重要内涵的“推见至隐”,指杜诗效仿《春秋》书法,褒贬美恶,尊王攘夷。杜诗“诗史”概念与《春秋》有着紧密联系,绍续薪传自乃祖杜预,并影响了宋代“诗史”概念的建构。“推见至隐”是“诗史”说兼备抒情与叙事传统的一重视角。  相似文献   

13.
“建筑师”的概念,在社会上泛指那些指导房屋营建或从事房屋设计的各种人。从这个概念出发,则“建筑师”,不仅包括注册建筑师,而且包括尚未注册的准建筑师;不仅包括建筑行业内的建筑师,而且包括建筑行业外的建筑意图的表达者。对这种概念意义上的“建筑师”作类型的划分与角色的描述,是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我们的住居环境究竟是按谁的想法做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正>语言文化学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研究民族心态和世界图景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某一民族语言中的概念,足以反映某一民族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方式。简而言之,概念反映了民族语言的世界图景,民族的世界观。最近几年的出版物中,在语言学中“国”的概念的分析非常稀少。本文将通过对“国”的概念的历时性意义做出调查,通过文本的概念分析做出研究,最终得出“国”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肖雪 《女性天地》2005,(12):18-19
人才是一种复杂的综合体,无论是“学历本科以上”还是“年龄35岁以下”,都是对“知识化”、“年轻化”的简单化,对人才概念的庸俗化。  相似文献   

16.
王莹 《现代交际》2024,(2):112-120+124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动向。因“技术之器”与“育人之道”的相互交织,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当前在概念、理念、本质等方面存在认知“误区”,而政策实施、数字资源、主体行动、实际应用等仍处在“雾区”。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追逐转型”到“落实转型”的“践悟”,需要重塑转型共识、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整合转型资源、推进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7.
尾关周二教授在《共生的理想》一书中,把共生概念在现代日本的使用分为三个类型,即“圣域共生”、“竞争共生”和“共同共生”。他还进一步从它们与现代性(modemity)关系的观点出发,把三者分别同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联系起来。如此,“共生”就不仅是表征人们社会交往特征的描述性概念,而且具有了区分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历史哲学涵义。本文仅从社会思想史角度对此做出某种回应,就正于诸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耒阳市暑假期间农村中小学生流动情况的考察。发现暑假期间外出的农村中小学生规模相当宏大,形成了一股与“民工潮”相对的“学生潮”。本文提出“学生潮”的概念,并揭示和剖析出“学生潮”与“民工潮”之间的内在复杂关系以及“学生潮”对社会尤其是对教育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校园文化”再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子任何新概念的提出都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理性再现。在我国“校园文化”概念就是在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化”热潮中出现的新概念。此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蕴酿深久的思想、学术个性化似泉喷涌,“校园文化”从仅有实践到概念的外涎与内涵的不断丰富,再到用理论指导实践,开始步入她的新生期。 89年春末夏初从学潮到动乱,从动乱到暴乱的事件过后,我们愈来愈感到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青年问题和社会客观现实问题。她对高等院校开展积极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都有极大的影响。平息暴乱之后,更迫使我们将眼光重新投回那逝去的历史:反思大学生中近年来出现的种种热潮,反思高校建设所面临  相似文献   

20.
徐楠 《国学学刊》2023,(1):70-81+138-139
刘勰在有关“风骨”的论析中,动用了颇多审美性表达。此外,他未说明“情”“志”“意”等概念的异同,遗失了对“风”与“骨”、“风骨”与“体”之关系的阐释,亦未能一以贯之地使用自己对“风”“气”概念的界定。这些问题是导致“风骨说”表意多歧的基本原因。今人“寻找风骨说确切含义”这一研究目标,内在地包含着对“风骨”含义之合逻辑性、可论证性的要求。该要求与“风骨说”充满逻辑破绽、语义空白的实际特征抵牾,不可能有效落实。在诠释“风骨说”、研究古代文论问题时,应警惕关于研究对象的“逻辑完美性想象”;同时应审慎地思考西学资源的限度,避免滥用西学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