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玲池 《现代妇女》2014,(12):I0119-I01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八大报告鲜明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未来中国发展谋篇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此进行了深化,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法治层面为保障各项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文章择选政府视角,探析党的领导下法治政府应该是一个小康社会、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国家一体化建设的过程,法治政府建设求职权法定、培育法治思维和不断适应开放改革需。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治社会建设中负有重要责任,并会对依法治国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密不可分、互为促进,具有天然的耦合关系,在本质属性上都强调国家治理和公共管理的理性化。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夯实法治基础,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这片沃土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结构日趋科学完善,不断为中国法治现代化指明方向。中国法律体系的建构是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中国化为基础的。以宪法为指挥官,形成了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律和其他法律规范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巩固了中国法治的基础。在对仍在发展中的法律现象和法律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和合理建构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中国化的语境中获得新的内涵。为推进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应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在法治制度、法治政府、法治经济、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建设的多元化背景下,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为法治提供现代化的现实途径,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5.
刘辉 《公关世界》2022,(2):68-69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1]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地方的举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起着基础性作用,我们要重视地方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在教学目标中要求从情感态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中开展对学生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在教育教学方面得到综合全面的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了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对法治的认识,而理性思维就是逻辑思维,是指看待事物的方式的时候注重把事物分成几个层次,注重其内部的逻辑顺序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符合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由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化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我国目前社会管理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以法治的视角提出如下解决对策:加快建立法治的有限政府,推进政府转型;健全公民参与的法律保障机制,探索公民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加强社会组织法制建设,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加强社区法治建设,培育完善公民社会;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8.
现代公共理性凝聚法治中国的公正价值共识、强化法治中国的公正制度认同、引导法治中国的公正实践探求,是法治中国互动型治理模式运作的理性根基。权利行使的法治渠道不畅和权力运行的法治约束乏力是转型期中国多元价值冲突中公众理性迷失的根源,只有使权力和权利都服从于现代公共理性的规则治理,才能实现法治中国由权力的"单向度"管控向互动型治理模式的顺利转型。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公正观理性维度的实证分析,提出基于现代公共理性的大学生社会公正观培育的可行性途径,为一般社会主体理性社会公正观的普遍性建构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9.
乡村自治的关键在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要通过加强乡村基层基础工作,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健全法治、自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就需要在乡村治理中实行村民自治,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治理中实现法治,保证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稳定;在乡村治理中融入德治,发挥道德规范、引领、约束的内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校园欺凌,日本《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构建了一套国家立法主导下多维主体协同并进的法治防治体系,有效地应对了日本过去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这一法治体系所涵摄的法治治理的稳定性、"形式法治"的内在底蕴以及法治"社会面向"的实践优势,对我国而言无疑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借鉴日本经验,我国可以通过专项立法来确立应对校园欺凌的多层立法模式、制定细致的学校防治方针、充分融入社会力量、实现欺凌行为与现有法律尤其是刑事法律的对接以及积极应对网络欺凌,从而以制度化的方式形成对校园欺凌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法治文化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文化底蕴,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力量源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求,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保障。但目前,中国现阶段国情面临法治不被信仰、公民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文化氛围不浓厚等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原因,坚持问题导向,本文从进一步提升全民族法治文化素养、提升公民法律信任感、加强制度保障等对策建议,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维护网络安全,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社会工程,关键就在于人们法治观念的变革。网络空间法治观是现实法治观在网络领域的延伸,包括网络空间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契约精神和公民意识。新形势下,培育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观,应该从构建"1+3+3"模式入手,即坚持以法律基础课为中心,重点完善网络立法、强化道德自律、加强社会实践,打造健康校园环境、文明网络环境、和谐社会环境,形成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观培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13.
法治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基本前提。大学生的法治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法治建设的前程。由于传统法文化的影响、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社会现实支持的欠缺,大学生的法治信仰极为不足。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要扬弃传统法文化,创建新的现代法治文化;突出高校法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营造校园法治氛围;纾解阻碍法治的实践症结,优化社会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4.
全面和正确地对"法治思维"概念及应用进行识读,对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直接现实意义。本文浅谈了法治思维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上海通过系列探索实践,符合现代化方向和要求的社会治理体制初具雏形。但多年来,"政府负责"强而不优,基层党建、社会发育、基层自治和法治保障等方面,与整体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不相匹配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上海应打破现行体制"行政主导、内部循环"的逻辑惯性,按照体系建设与分类治理相结合的总体思路,重点实施"政、社"关系调整、"社区中间层建设"、法治保障创新等基础性工程,加快基层社会治理体制从纵向垂直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向横向网络化的多元治理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6.
2016年6月,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法治意识确定为该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落实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实现法治意识培养的主渠道。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揭示出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培育中学生的法治意识,使之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7.
当今的社会不需要仅仅会机械记忆的人,而是需要能够独立学习及独立思考,并学会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需要我们具备很强的学科逻辑思维能力。而初中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注重运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找到与培养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学习,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实施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陈昊 《现代妇女》2014,(10):87-88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普遍得到提高,但仍有一些领导干部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人治思维仍然存在,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欠缺,究其主要原因是囿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现实压力,加之法律的局限性使然,且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因此,必须提高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增强法制宣传和培训实效,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和任用机制,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安凤仙  陈子盼 《现代交际》2022,(12):74-81+123
见义勇为得到道德与法律的双重肯定。实践中的见义勇为行为具有复杂性,不同的评判路径导致评价结果存在差异,制约见义勇为行为评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我国有必要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推动见义勇为行为的理性评判。应站在德法兼顾的立场上,对见义勇为行为予以综合权衡,将价值思维融入法治思维,实现见义勇为行为评判中法治与德治的协同。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治是种思维方式,其贯穿在我们日常的方方面面,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不仅可以使我们懂得如何权衡利弊,还可以获得一种解决问题的高效工具。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今教学领域,信息媒体技术被广泛应,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技术也不例外。文章重点探析了多媒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