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提出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结果视为既成事实,探寻影响翻译过程和译者翻译的社会历史因素。由于林纾翻译的翻译对原作进行大量增删,已经不能单纯从语言学角度对译文进行评价。本文运用多元系统理论探索影响林纾文学翻译思想的文化成因,力图阐明以下要点:一定时期的翻译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而林纾的翻译思想也受到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通过翻译小说救国强民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翻译研究理论,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以生态翻译学为基本理论框架,必须充分了解英语新闻翻译所处的生态环境,才能完全忠实于源语文本来进行新闻翻译,使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变化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所以,生态翻译学对英语新闻的翻译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然后就生态翻译学环境下的英语新闻翻译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提高英语新闻译文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周平  王静 《现代交际》2011,(3):105-106
在以源语为导向的传统翻译评论中,林纾的翻译因其"不忠"而常常成为批评的目标。本文将从操控论的角度,将林纾的作品纳入历史的文化的宏观视野中去进行考察,指出其特殊翻译现象是意识形态、诗学因素操控下而产生的文化变译现象,力图证明变译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李侠 《职业》2015,(7):64
本文从探讨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概念出发,详细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要点和诞生发展。接着笔者又深入分析了陕西景点翻译的现状。最后,以大唐芙蓉园为例笔者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做了系统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林纾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人物。在他2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小说180多种,达10,000多字,涉及11个国家、107位作家。仅世界名著就有三十种。林纾的译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尽管有不少缺陷,但其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仍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旨在浅析林纾翻译策略,以便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林纾翻译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总结近现代中国翻译史上的两位大家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即删减和改写,以期证明葛浩文的翻译思路深受林纾的影响,从而启发更多的中文文学作品译者沿用二人的翻译思路,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翻译研究近几年逐渐开始关注翻译的主体,翻译主体性相关的问题成为翻译理论界探究的新课题。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以翻译选择适应论为基础,确立了"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为理论框架,解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字幕经典台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学与生态学有机融合的一个交叉学科。本文在生态翻译学三维(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基础上阐述《论语》三译本核心思想,证明了生态翻译理论中的"认知序链"(翻译-语言-文化-人类-自然)展现出新的视角。本文以《论语》核心思想"仁"为中心,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仁"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9.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与自然环境进行类比,译者能够凭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出发,追求作者、译者、读者三方的和谐,从而实现"三赢"的结果。用生态翻译学作为理论依据,以白睿文的To Live(即《活着》的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作品中对熟语的英译,包括其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效果等。  相似文献   

10.
生态翻译学是著名教授胡庚申提出的,其把生态理论的概念与翻译学结合起来,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展开研究。从翻译生态环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评价标准四个方面来具体阐释生态翻译学概念。选取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切入点,主要从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三维"的转换说明生态翻译学在《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使用,最后对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作出概述。  相似文献   

11.
《浮生六记》有诸多英译本,雪莉·布莱克的译本与其他译本相比在译文标题、译文内容和注释方法上的不同。借助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其进行探究,发现雪莉·布莱克译本对文章内容的大量删减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适应,即译者对于翻译生态环境中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的选择和适应。同时指出,不仅翻译生态环境影响译者的行为,译者也对翻译生态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翻译现象的研究应该放入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多方考量。  相似文献   

12.
李兆国 《职业时空》2009,5(1):138-139
与同时期著作等身的严复与林纾相比,梁启超的确稍逊一筹,但在翻译理论和方法的贡献上,可与之平分秋色。他提倡翻译西学,对翻译有独到见解。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翻译文体革命及翻译文学理论、翻译的语言价值以及其翻译方法与标准直到今天也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和背景所进行的翻译研究。其所提倡的翻译方法为"‘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之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理解并阐释生态翻译学概念及方法论内涵的基础上,以"‘三维’转换"视角解读大学英语课文《最后一片叶子》的译文为例,最终得出与教学相关的参考和启示,更好地将生态翻译学融入大学英语课文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生态翻译学,依据生态翻译学的观点之"选择"及"适应",以李白的酒诗为例,分析许渊冲先生选择翻译《李白诗选》的社会背景和个人背景,以及选择使用英文韵文进行翻译的理论原因,以期实现对许渊冲李白酒诗韵文英译的生态学解读。  相似文献   

15.
康妍妍 《现代妇女》2014,(9):261-261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探讨旅游广告语的翻译。通过平行文本对比,文章指出译者应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做出旅游生态环境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少数民族文化国际推介与传播的重要性愈显突出。在彝族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对外宣传翻译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然而,由于彝族文化具有非凡的独特性和地域性,与西方语言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彝族文化翻译策略选择与质量保证的难度,因此,翻译策略选择与译文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彝族文化推介与传播的效果。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出了针对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的具体翻译策略,以期为研究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的同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大运河是一条包括了中国社会古代内容的最主要的发展史的运河,是国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对保障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转换原则,结合文本特点和具体的译例分析,通过理论证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客观存在及其生态价值,探索其中包含的中华文化色彩,探求大运河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基本策略,旨在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沿线27处河道,58个申遗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八大以来,  相似文献   

18.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与自然环境进行类比,译者凭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从语言、交际和文化三个维度出发,追求作者、译者、读者三方的和谐。中国特色文化词汇是政治文献英译的主要内容,其翻译效果对于国家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和国家形象来说十分重要。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对政治文献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一种全新的翻译分析维度——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扬宪益夫妇的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两部公认的经典译本比较,分析翻译如何以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和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文,并概括阐述生态翻译学对文学翻译评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以生态翻译理论中的三维原则(语言维、文化维、翻译维)为鉴赏标准来评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五个英译版本的得失。从新的切入点探索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寻求最佳的翻译方法,从而缩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促进中英文化交流,提高国家软实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