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偌瑄 《现代妇女》2014,(12):299-300
偶像剧作为东亚地区文化的重标志,通过对偶像剧的文本分析和产业化策略的研究,论述了偶像剧对偶像剧制作本身、对相关电视剧产业发展以及相关文化领域的不可替代的重作用。由此得出,偶像剧所带动的文化新潮流无论在物质文化方面,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导向性作用。偶像剧作为中国电视剧中的一个重的剧种,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对偶像剧的理论性分析研究仍缺乏应有的深度和系统性,还没有形成专门的评论著作。本文从狭义的偶像剧入手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从叙事策略和影像特征两方面来全方位地对偶像剧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对偶像剧的分析,并试图探寻偶像剧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路向,以折射当下偶像剧的创作发展,对此剧种进一步实现艺术创新产生一定的启示意义。研究青春偶像剧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对青少年的爱情观的教育和偶像剧的创作给予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偶像剧在中国引起不小的轰动,无论是国内班底制作、中外合拍,还是从韩国、日本等国引进的偶像剧,都受到了年轻人的广泛关注,同时,偶像剧创作上的文化缺失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怎样在创作上弥补文化的缺失,如何为正在成长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积极的影响,怎样让偶像剧起到更好的导向作用,成为了偶像剧创作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卫视自制青春偶像剧的收视对象是青少年群体,虽然这个群体呈现出渐趋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倾向,但总体对于青春偶像剧仍缺乏有效的免疫。青春偶像剧中的许多桥段不断地在青少年群体的现实生活中上演,实现了影视和生活的共鸣。本文将从卫视自制和青春偶像剧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其优势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在经典作品《白鹿原》中,"白鹿"审美意象占据核心地位,其出现对全书的情节转折、发展起重大作用,其象征意义亦随情节发展体现多义、深化的特点。"白鹿"审美意象的选择又承载着中华民族审美理想,因而传达出深刻的文化信息,深化了《白鹿原》的文化主题。以条理性的方式剖析意象文本作用,深入论述白鹿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并提出新思考,如白鹿意象与佛、道、新时代精神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暴力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范畴,正在以其新颖的审美艺术形式占据着美学研究的前沿,成为美学中不可或缺的分支.暴力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既有其积极的影响也有其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当代文化背景下,探讨观众在当代国产暴力电影中对于暴力美学的审美接受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试图借助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应用十分广泛的问卷调查法来完成本次调查研究,以期更好地引导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用正确的态度看待暴力,使暴力美学沿着艺术的道路实现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今,青春叙事成为消费领域中最主要的诉求和策略之一,从伦理悖论的角度对青春叙事、青春审美进行观照是一种主要的研究视角。视觉化消解了青春真实,实际上青春已经沦为商品符号,青春审美成为消费的精神标签;在社会期待和自我青春建构的过程中,青春一直在主流意识形态和个人成长的边缘徘徊,无法独立;镜像青春只是青春怀旧的投射,无法破解青年们的现实伦理困境。然而,人们对青春叙事聚合与疏离的不同表现正是对青春审美伦理判断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7.
肖丽娅 《现代妇女》2014,(10):36-36
大学生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当前,大学生的审美却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审美娱乐化,审美娱乐化的诱因是大众文化的冲击,其实质正是视觉文化正占据我们文化生活的主导。在视觉文化的包围下,如何将校园视觉文化作为契机以提升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下我国自制偶像剧以如火如荼之势展开。自制偶像剧在引起收视热潮,成为各大卫视吸金石的同时也存在自己发展的软肋,例如存在大量植入广告、制作粗糙、翻拍跟风等制约瓶颈,因此自制偶像剧只有走上产业化、精品化、本土化的道路,才能避免只是昙花一现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直到现在,历史题材电视剧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并经久不衰,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心理成因:一是文化记忆的沉淀——历史镜像下的怀旧情结;二是替代性的精神满足——精神缺失中的历史追寻;三是参与式的审美体验——他者空间想象与娱乐式消费快餐;四是视听幻象的盛宴——读图时代的视觉审美。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通过解释世界的纯理论学说形成了一种具有批判性、审视性、行动性以及实践性的理论精神,这种精神旨在人的自由与解放,因此他也对毫无审美性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批判。而本雅明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对于技术操作之下毫无审美意趣而仅是机械复制下进行快速传播的大众文化延续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对其进行了批判。在研究马克思和本雅明的审美文化批判理论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对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课程改革的实施,属于语文深层的心理、情感教育被逐步重视,而本应培养的审美素质则少有人提及。本文旨在探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让供我们解读的课堂教学文本发挥最大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青年文化的定义,并就青年文化的共性特征进行了探讨。同时以时下青年的文化审美选择为例,进行青年文化新时代特征的分析,阐述了青年文化蔻化倾向以及反叛性和多元性、动态性、整体性以及边缘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作为审美意识中居于最高层次的审美范畴,审美理想与审美创造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整个审美活动中,审美理想不仅是审美创造的前提和中介,导引、规范着主体的审美创造活动;同时,审美理想还是审美创造的巨大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谢馨 《现代妇女》2014,(11):408-408
新媒体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主流媒体之一,对审美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消极方面看,它以其商业性和大众化让审美文化沦于世俗化;从积极方面看,它重新拓展着当代审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无论如何,都是审美文化借助新兴媒介向现代转型的必由路径,我们应理性分析对待,引导审美文化向更好的方向行进。本文将从新媒体和审美文化的概念入手,分析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其与新媒体的关系,并最终对当前的审美文化现状做出定位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山水散文诗以独特的风格传于后世,本文主要浅析柳宗元山水散文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审美文化寓于各种文化形态之中。从社会层面来看,大众文化是审美文化形态之一。富有现代意蕴的大众文化是时下主流、强劲的文化建构力量。通过对媒介主导下的会话形式的思辨和考察,肯定社会美的必然,分析大众审美异化三种表现:审美关系趋于同质化、审美感受奔逐快感化、审美产品过度娱乐化。  相似文献   

18.
王威 《现代妇女》2013,(11):307-308
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审美个性最有成效的学科之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审美个性美术教育的效果是最大的,它的任务也是很重的。因此,我们美术老师要把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当做我们的教学核心,贯穿于我们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做到保持学生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赵小燕 《职业》2011,(3):122-123
在语文中,古诗占有了一定的比例。这些古诗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多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小学生读了这些诗歌,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老师教好这些古诗,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和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不能因为古典诗歌与现代文学不同,而离开了美的欣赏,偏离了情感教育。古诗中的审美教育有着巨大的潜力,古诗呼唤着美育。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绘画史研究中,对金农的评价褒贬不一,各有争论。本文从金农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和雅俗共赏的审美追求方面进行阐释,综合其具有人文精神的审美特征和狂放不羁的个性特征,为金农的绘画研究提供一个客观辩证的考究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