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并通过示例说明该评价方法的实现步骤.  相似文献   

2.
<正>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基础差,其重要因素是机制落后,造成对人才的区域、行业封锁和单位、所有制的禁锢。因此,要推进“人才强州”战略和人才“双五”工程,使人才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在发展中取得先机,必须打破传统模式,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创新机制,拓宽渠道,才能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一要在用活人才上有所突破,创新人才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越来越成为竞争的焦点。人才政策是加快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重要杠杆。近些年来,国内外人才政策建设风起云涌,政策平台越筑越高,政策竞争愈演愈烈。达州要构筑人才资源高地,加快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必须立足需要,不断创新,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人才问题已成为关系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国家召开了多次重大会议研究和探讨人才工作,并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文件和规定。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 也相应制定了实施细则。四川省委、省政府在2003年提出了“三个转变”,即“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民间资源向民间资本转变”,并指出在上述三个转变中,“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是首要的转变。在政府的高  相似文献   

5.
树立科学人才观必须进行五个方面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们把发展单纯地娌解为速度和数量,推动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低素质廉价的劳动力、高积累的资本以及低利用的资源投入,走高投入、高积累、高消耗的发展道路,以致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问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创新人才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要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过去主要依赖低素质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推动,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人才智力支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相似文献   

6.
从某种意义上讲,达州经济社会发展能否实现高质量和快速度的跨越,关键在于能否把达州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本的现实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人才资源大市向人才资本大市的转变。本文在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7.
回顾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人才开发的演进历程,有四大转变尤为值得关注:一是人才管理经历了由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向人才资源管理、再向战略人才资源管理的转变;二是人才服务经历了从单纯的为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向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再向为全口径(三支队伍、两类人才)人才资源服务的转变;三是人才建设经历了从单一的规模建设向规模与质量建设并重,再向能力建设的转变;四是人才配置经历了从政府配置向政府和市场共同配置,再向市场化配置居基础性地位的转变。这些转变的发生,反映出了我国人才开发工作对时代变化和需要的积极回应,亦为我国人才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领导人才本身兼具"领导"和"人才"两方面属性,既要行使领导职能、发挥领导作用,又要能够引导和影响组织成员进行创造性劳动。在新时代,领导人才将领导活动的立足点向更高目标转变,是经济社会发展向网络时代、智能社会转变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创造国家竞争优势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党的领导力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之间综合实力竞争越来越集中在人才竞争上。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强国梦想,最终要靠人才。以求贤若渴的态度和海纳百川的胸襟不拘一格广纳群贤,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集起千千万万各层各类人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0.
在不少地区,人才工作口号多行动少、政策多投入少、要求多落实少的问题仍然存在。真正用活、用好、用尽人才,就要确保"第一资源"有"第一权重"。"第一权重"是一种要求。各地区要把人才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确保人才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通过制定长效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强化制度落实,使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  相似文献   

11.
《领导决策信息》2008,(18):13-13
案例背景高层次人才是人才资源中的稀缺部分,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部分。2003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在这方面,先后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珠江学者计划"、"闽  相似文献   

12.
<正>做好人才工作,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县级党委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要着力做好"求才、聚才、量才、留才"四篇文章。一、"求才若渴"既要宏观谋划又要微观推进。一是在认识上再深化。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工作放到"第一要务"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谋划发展的同时考虑人才保障,制定发展计划的  相似文献   

13.
徐彩红 《经营管理者》2013,(14):120-120
由于自身的劣势,民营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论文分析了民营中小企业的人才困境及其原因,提出了解决民营中小企业吸引人才难的对策。指出民营中小企业要树立"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观念,要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人才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发展现实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是建立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要发展,专业课教师与行业联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当前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外部的相关资源向区域内的持续聚集,其中人力资源是首要问题,高层次人才更是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资源的现状分析,提出通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来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快速成长。  相似文献   

16.
夏仕应 《决策》2004,(6):6-7
国以才立,政以才浩,业以才兴。去年底,胡锦诲总书记在奎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括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前不久,在安擞人才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太华在讲话申指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努力使安徽省由人口大省转化为人才资源强省.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由此可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已成为支撑和健进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发展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7.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人才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十七大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写进新修订的党章,对于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十七大以后,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始终把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大计,努力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张群 《经营管理者》2012,(4X):273-273
<正>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关键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是人才、事事都要以人为本的观念。当企业向既定的战略目标迈进的时候,强大的人才队伍是实现目标的首要支撑。在当前的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历史及地理、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企业人才总量、人才储备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资源短缺的现状。因此,新招聘的人才就弥足珍贵,我们必须要保  相似文献   

20.
王守中 《决策探索》2005,(10):87-87
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人才资本而非物质资本。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资源的竞争。而丰富的人才资源的获得靠教育。教育不仅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满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而且高等学校高智商人才聚集.学科门类齐全,相互渗透,容易形成科研整体优势.造就一支科技力量强的生力军.满足经济增长对技术、研发能力的需求。同时,高等学校还是继续教育的中心和重要的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