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福建发展低碳茶业的基本思路与技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讨低碳茶业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福建发展低碳茶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低碳茶业的基本思路与技术对策:(1)稳定面积,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2)大力推广现有的先进、适用技术,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茶叶生产技术体系;(3)通过科技创新,突破低碳茶业技术瓶颈,为低碳茶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低碳农业与低碳作物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产业,已成为国内外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发展低碳经济、低碳产业,首先应大力倡导发展低碳农业、低碳作物生产。文章第一部分,讨论了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以及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采取的行动与实践;第二部分简述了低碳农业的概念、特征、功能、意义和主要模式;第三部分,从低碳作物品种、低碳耕作制度、低碳施肥养地和低碳栽培技术等四方面,探索了低碳作物生产技术和措施。同时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农业生产实际,具有资料新、观点新的特点,对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农业与低碳作物生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农业领域“双碳”目标的主要抓手,在大国小农背景下实现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一直是我国农业政策目标的重要取向,发展农业生产托管这一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实现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农业生产托管可以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小农户绿色低碳生产方式)、规模效应(降低绿色低碳生产平均成本)、溢出效应(将绿色低碳技术导入农业生产)、反馈效应(服务组织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这四个路径推动小农户农业绿色低碳生产。当前实践中还存在托管成本上涨、环节零散、宣传滞后、信任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农业生产托管绿色低碳效应发挥,需要从加大补贴力度、完善服务机制、重视政策宣传、加强信息服务等方面优化农业生产托管政策,加速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步伐。  相似文献   

4.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发展低碳农业会遇到传统的长期的化学农业生产模式、自然资源的匮乏、国内农业低碳技术水平不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和制度约束等的限制。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采用产供销一体化、碳捕获为目的的固碳农业及和谐共生的立体农业等三种模式。可以从提升农民低碳农业理念、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素质、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等方面来发展低碳农业。  相似文献   

5.
低碳农业理论分析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抉择.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应当积极响应低碳经济的要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低碳农业.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约束,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意义重大.本文论述了低碳农业的基本概念以及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低碳农业与其他农业模式的区别,较为系统的分析了我国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面对我国这个人口大国,在坚持“高效、优质、高产”、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的基础上,面对农业发展新的挑战,提出了我国应积极发展低碳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低碳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固碳减排,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低碳农业标准化的概念和特征的阐述,较系统地分析了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约束条件,指出生产经营主体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其发展的内生动力,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增长的需求是其发展的外生动力,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为其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面临标准制修订、碳锁定、碳汇市场不完善和要素禀赋的约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低碳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经济增长方式受到人们的诟病,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低碳经济模式备受推宠,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追溯了文献中技术锁定概念的来源及其本身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低碳农业发展遭遇的技术锁定,并提出了发展我国低碳农业的替代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8.
推广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均衡机制是发展低碳农业的关键。将低碳农业的三个主要利益主体纳入分析框架,构建“政府-农业企业”“农业企业-农户”两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各主体低碳发展决策的动态演化过程、演化稳定策略及其对应条件。研究结果显示:三方的策略选择依赖于初始状态和关键参数选择;政府通过给予补贴、碳税返还等措施来鼓励农业企业实行低碳生产;农业企业通过传授低碳生产技术、改善低碳生产设施条件、分享低碳生产收益等途径来促使农户与其合作,最终可实现三方共赢以及低碳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和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低碳经济提出以来,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工业,在农业中发展低碳经济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未得到重视,低碳农业的概念更是少有人提出.作者结合农业的产业特征和低碳经济的丰富内涵,尝试提出低碳农业的内涵、特征和多元功能,并结合四川省情,分析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并从农业经济视角和相关利益主体视角出发,提出低碳农业的节碳固碳机理和利益联结机制,从技术层面和经济层面探讨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两型"社会及现代农业建设的需求,本刊联合湖南省循环经济研究会围绕"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主题,组织了本次笔谈。李明贤教授就我国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锁定与替代策略展开探讨,她在分析低碳农业内涵及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在发展低碳农业时,各种替代技术受到农业边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人地矛盾等方面的制约,需要借助外部效应,引入以利益为主的外生变量,才能实现低碳替代技术的推广应用。刘纯阳教授则基于我国循环农业人才供给不足的现实提出,我国要跳出狭义农业和农民的框框,围绕破解"唐斯难题"来加强循环农业及其人才培养,包括培养循环农业的管理者、技术人才和具有循环农业理念的企业家。蔡立湘研究员结合南方丘陵区自然条件,提出要着重解决稻田系统循环、稻田系统外循环和区域系统循环三个循环层级的关键技术,以及提高能量利用率、饲料报酬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等产业链环接口技术,构建南方丘陵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黄璜教授则分析了湖南生态农业建设的难点,认为在进一步强化社会各界特别是农民建设生态农业理念的同时,政府要对生态农业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完善其研究与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产业绿色水平。  相似文献   

11.
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循环农业不仅代表了未来农业长远发展的方向,而且也是当前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由于循环农业概念提出相对较晚,循环农业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只是近几年来的事情,所以循环农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还很低。  相似文献   

12.
循环农业是以农业生态系统能量高效利用、物质的科学、充分循环为目标,按照“资源一农产品一农业废弃物一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使生产过程中上一环节所产生的副产品成为下一环节的“原料”,形成范围大小不同、层次高低不同的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由初级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当前,生态农业已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生态农业”。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的长株潭地区,近年来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还存在诸多限制生态农业发展的障碍,需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切实采取措施加以破除,以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低碳农业标准化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固碳减排的有效途径。以四川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户典型调查数据为依据, 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采用低碳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农户收入水平、参加低碳农业标准化培训、售卖时价格有保证和政府支持等因素对农户采用低碳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正向影响。据此提出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加强低碳农业标准化培训工作, 完善农产品价格信息系统和形成机制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等实施低碳农业标准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农业发展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主要农业投入角度,根据不同的碳排放途径对安徽省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从自然资源、农用化学物资以及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论证了安徽省农业发展方式低碳化的必要性。并对安徽省农业固碳、节碳的能力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化肥、农业灌溉、农药是安徽省农业最主要的碳源。水资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稀缺,农用化学物资量大、低效的使用以及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低等因素使得安徽省发展节水、节地和节能的低碳农业十分必要。安徽省在农田土壤系统以及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固碳、节碳潜力,可以促进农业低碳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多利益主体视角出发,构建建筑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考虑政府的声誉成本以及低碳消费补偿因素,研究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内在规律、稳定均衡策略和影响机理,并利用仿真模拟分析相关参数对建筑企业低碳转型演化路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环境规制力度和低碳生产时的额外技术成本。政府环境规制力度越大,低碳生产的额外技术成本越低,建筑企业越倾向于进行低碳生产。(2)政府是否进行环境调控主要取决于环境规制的管理成本、声誉成本以及对非低碳建筑企业的罚金。(3)影响消费者低碳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是污染补偿以及选择低碳产品时的额外收益。因此从建筑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低碳交易市场机制、政府监管力度等方面提出促进建筑企业低碳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