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错,哲学本体论和文学本体论,在西方早已不新鲜.但在中国,传统的哲学中,占主宰地位的是宇宙本体论,而没有人类学上的本体论.在中国,历来不重“个体”的人,中国的文学就是在没有人本体的哲学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在以往,可以说基本上是没有人谈论这一题目的.陈剑晖的《文学的本体世界》的可贵之处就是从本体论这个角度,考察了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状况.陈剑晖在《文学的本体世界》中不仅探讨了单篇作品,如《金牧场》、《迷人的海》,还系统地全方位地进行深入研究,扩展和深入到作家的创作系列,如说王安忆的以性爱为主题的小说,凸现了人的生命冲动和性的苦闷与饥渴,展现了人的生存状态的尴尬,并对作家的创作特色作出总体的本体论考察.同时,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以生命与性、生命与死亡等方面的关系,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存状态,阐述了人的存在的本体意义,使他的论述升到相当的理论高度,从而也就使他提倡文学本体性的主张从根本上获得重要的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2.
李芳凝 《社会科学家》2023,(11):126-131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哲人卢梭的代表性哲理作品,被誉为一部“教育小说”,它融合了理论论述与小说叙事两种书写策略,在文本中呈现出一种论述拖出叙事,叙事承载论述的动态互动模式。在此模式中,小说叙事始终服务于哲理的阐发与接受,实现了修辞意义上“劝说”的功能性运用。一方面,小说叙事通过演绎抽象的理论论述,用故事对理论观点进行论证。另一方面,小说叙事将文学想象与虚构内嵌在文本的整体性中,从整体上提升了哲理作品的文学性与美学价值,并借此在读者接受上发挥优势。由此,通过分析《爱弥儿》中独特的小说叙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启蒙时代哲理与文学之间的交互关系,为重估文学在启蒙中的重要价值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西方现代派文学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表现内容来看,汪曾祺小说对生存处境日益恶化的体悟、对人性恶的揭露和展示、对人的非理性意识的大胆表现,从表现方式来看汪曾祺小说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心理分析手法,注重对人物的潜意识发掘和表现。但汪曾祺没有机械地照搬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技巧,而是将其吸纳、转化为己有,成功地对其进行修正:首先,汪曾祺用传统文化中的宽容、平淡、豁达来中和西方现代主义那种人与环境紧张激烈的冲突;其次,汪曾祺还根据传统审美习惯和传统的表现技巧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追求技术之上的形式主义做了修正;最后,汪曾祺坚持用传统的时间观来对抗西方现代主义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4.
明人笔记中包含丰富的小说资料,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有明一代小说批评生态的独特样貌。明人小说观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其时文化小说观仍占主导地位,但也有人认识到小说文体的独立性,有些人则杂糅文化小说观与文学小说观。明代一些小说评论者对小说家创作心态、才情禀赋及其所处时代之文学生态、文化思潮尤为关注,这些要素成为其小说批评的重要维度。明代小说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作伪、禁毁以及《水浒传》在民间丰富多样的传播与接受方式,《金瓶梅》在文人小说圈的流传,瞽目艺人的小说演说等,也是观照明代小说批评生态的重要视域。  相似文献   

5.
徐琳 《北方论丛》2015,(4):15-18
春秋时期,文学进入到了全面发展和成熟阶段,创作思想亦走上了自觉之路。以《诗。鲁颂》观之,《駉》《有駜》《泮水》《閟宫》四篇皆体现了创作的自觉意识,即创作题材选择的多样、文学表现手法的灵活、作者主体意识的增强。然而,针对这一文学自觉状况,研究《鲁颂》缘起的主流仍囿于义理意义上的解析和阐释,片面引证历代笺注,重视内容的章法,轻视文学观的演变。因此,本文从春秋文学自觉观角度考论《鲁颂》的创作。  相似文献   

6.
叶灵凤的小说创作体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消费主义取向 ,其创作理念与当前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生产规律有某种历史相似性。他对商业文化、市场拜物教以及现代理性侵蚀下的人性伤痕所作的细致刻画使其小说超越了消费本身。这种有着鲜明的消费主义倾向的小说创作表现出现代都市文学的生存意向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异化是一个最普遍的主题,这一主题在荒诞文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荒诞小说的杰出之处就在于它看似无法卒读,却又绝非胡言乱语,它是荒诞小说家精心安排的严谨结构,把无数杂乱无章,却又无一多余的细节组成一幅异化世界的缩影。本文旨在从异化文学的创作主旨出发,以艾里森的小说《隐形人》为例,阐示荒诞文学的创作特点及其体现出的人文哲理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崔文恒 《阴山学刊》2011,(4):46-53,91
第一次把铜雀台与赤壁之战联系在一起的是晚唐诗人杜牧笔下的《赤壁》,它既是文学创作,更是文学的再创作。罗贯中编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纶、毛宗岗改编的《三国演义》里的“智说(激)周瑜”,就是文学再创作的不断升华;而且小说中人诸葛亮的蛊惑煽动与添枝加叶地背诵《铜雀台赋》,还是在杜牧文学再创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再创作。小说与...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是显现于《桃花源记(并诗)》中的理想社会,但其意蕴内涵却在文艺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发展.“桃花源”题材的图像创作推动了“桃花源”意蕴的演绎与发展,这种创作以《桃花源记(并诗)》中“桃花源”文学原型为核心,立足语言与图像符号在表现中的互通与交叉,通过对文学原型“出位”元素的表现,将源文本中的文学场景、文学场域以及文学意象置换于图像世界,创造了图像世界的“桃花源”,“桃花源”形态与意蕴在不同主体、相异符号的置换性创作中得到不断衍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肖霞 《齐鲁学刊》2003,(4):100-101
张资平在日本留学十年 ,其早期浪漫主义创作深受日本文学影响。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 ,张资平以他擅长的笔法和题材展示了五四新青年的苦闷与觉醒 ,表达了他们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种种生存本相。张资平早期的小说创作具有浪漫主义情调 ,应该是严肃而有特色的新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