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丙酮为工质,对水平排管串联型分离式热管,在充液率为32%~179%之间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热管蒸发器和冷凝器管壁、加热和冷却风道出口截面等处的温度分布;分析了不同充液率下热管的工作状态;计算了换热量、传热系数,从而得出该分离式热管在以丙酮为工质、设定的加热功率为1400W、空气流速1.3m/s时,最佳充液率为70%~114%. 相似文献
2.
围绕径向热管的等温性能,对无吸液芯径向热管的外管壁面和内管壁面的温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充液率和不同控制温度下,无吸液芯径向热管管壁的温度分布以及径向热管的换热机理。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径向热管轴向不仅具有良好的等温性能而且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由于热管本身比较大的等效热容,使得径向热管对温度波动具有明显的衰减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工质回路振荡热管运行和传热机理及规律,进行了风冷弯曲封闭循环振荡热管的实验,测定了R123、乙醇和水3种不同工质在振荡热管中不同充注量及不同加热功率下的热阻.结果发现,振荡热管的激励和传热特性与工质的物性包括饱和温度、比热容、汽化潜热及饱和温度下压力随温度的变化率有关,且不同物性在不同工况下作用大小不同,这决定了热管发生振荡的难易和发生振荡后热阻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利用重力热管的高效传热特性,将其应用在井筒流体加热过程中,分析了重力热管加热效果的外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重力热管在不消耗额外能量的条件下,利用深部流体能量提高井筒上部流体的温度,能起到均衡井筒温度场的作用,进而改善井筒温度分布剖面。室内实验表明:工质类型、工质充液率、真空度对重力热管的传热效果有很大影响。矿场试验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将原油温度加热到原油凝点以上,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原油流动性,井底抽油杆载荷,满足生产实际的要求;重力热管加热过程受井底温度、热管下入深度、油井产液量以及原油物性等因素的影响,随着井底温度、热管下入深度、油井产液量的增加,重力热管的传热效果变好。 相似文献
5.
针对电磁感应加热瓦楞辊的结构尺寸与加热功率关系不明,结构设计和电磁热耦合仿真时,其材料、结构尺寸的
选取缺乏直观依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磁路原理的瓦楞辊结构的磁路模型,在忽略漏磁和磁饱和前提下,导出了感应加
热的理论功率与瓦楞辊的结构尺寸、材料性质和所通感应电流的关系,给出了具体的解析表达式,并且仿真分析了磁导
率对加热功率的影响,为瓦楞辊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减少了有限元结构仿真时材质和结构尺寸选取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降膜蒸发实验台,研究了在低压状态下水平管喷淋降膜蒸发的传热性能.实验蒸发管分别使用光管和某种型号强化管.实验测试了管子结构、喷淋流量以及在喷淋液中加入添加剂对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淋流量增大,管外换热系数和总传热系数都会有一定的增加,当增大到一定程度会出现换热效果变差的情况.强化管的总传热系数比普通光管高62%.本次实验使用的质量分数为4.15%的添加剂对于换热无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端氨基聚醚、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 I)、二乙基甲苯二胺(DETDA)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组硬段含量不同的IPD I基聚脲。通过FT-IR、DSC、SEM以及拉伸等测试手段,研究了硬段含量对聚脲羰基氢键化程度、微观结构及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加,脲羰基氢键化程度增加;软段相的微相分离率降低,硬段有序程度增大。硬段含量为35%时材料的力学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以小麦淀粉与部分中和丙烯酸及丙烯酰胺预聚物进行接枝共聚,研究了预聚反应时间、淀粉用量、丙烯酸中和度及淀粉糊化温度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树脂吸液率为:吸去离子水可达1200g/g,吸自来水达600g/g,吸0.9%NaCl达100g/g.正交试验分析表明,各因素对吸液性能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导电加热切削的刀具磨损特性,分析了导电加热切削的刀具磨损机理、电热特性以及刀具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45钢零件盐浴加热淬火常出现黑班软点。本文通过试验及光学和电子金相分析发现黑斑表层有深度0.3毫米左右的贝氏体组织,其余部分是马氏体组织,所以黑斑处硬度低。试验证实黑斑不是腐蚀痕。笔者认为黑斑软点是淬火加热时零件出炉瞬间盐浴中某些粘稠悬浮物附着在零件表面,使淬火冷却时冷速降低而形成“逆淬”现象。黑班是附着痕 相似文献
11.
研制了一种新型三维内微肋管。在工质蒸汽进口压力为147、186、226和265kPa下,在凝结这质量流率为33~153 kg/(m~2·s)范围内,通过对3种不同微肋尺寸的三维内微肋管的实验,得到了R11在水平管内的凝结换热性能。 相似文献
12.
针对近年来电子元件发热量和热流密度不断增大,导致其工作性能受到严重影响的问题,课题组用气体阵列喷射冷却的方法来加强电子设备换
热效果。为研究气体换热特性,实验采用0.5 mm及0.7 mm孔径线性排布的阵列孔板,通过改变喷射间距和喷射孔径,以氩气和空气为工质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气体
射流冲击的换热特性。并将氩气的换热效果与空气进行比较。实验发现:气体射流冲击换热条件下的换热系数可达到150 W·m-2·K-1,明显高于传统
电子设备散热方式;在2 mm喷射间距下气体的射流冲击换热效果好于4 mm及6 mm;在3种喷射间距下,增大喷射孔径均能有效提高换热效果;在喷射孔径小,间
距小时,空气的换热效果好于氩气,当增大孔径和间距时,两者的换热效果变得十分接近。实验结果对工业应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多级供应链系统为对象,研究供应链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横向竞争对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的影响。鉴于所研究问题的复杂特性,通过建立研究对象的多智能体模型,采用计算机仿真方法获取供应链的运营绩效指标值。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横向竞争能够提高供应链系统的整体运营绩效。但是,对于竞争中处于弱势的企业而言,竞争会降低其收益。因此,可以通过收益共享等机制来实现供应链协调。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烟丝群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水平管道的运动方程进行分析,推导出时间、空间模式下的无因次方程;在初始速度为零的条件下,摩擦系数越大,烟丝群最终稳定速度越小,加速时间和加速距离也越小,悬浮速度对烟丝群最终速度影响不大。结果对系统的优化和运行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LED(light emitting diode)结温过高不仅会使光波波长漂移,还会使发光效率和寿命下降,为此设计了一种热管翅
片散热结构,并运用ANSYS Icepak热分析软件对该结构进行了参数化分析设计,得到了LED最高结温小于70℃时的最
优结构参数。同时建立了翅顶为恒温的数学方程,计算验证翅片温度分布,结果显示翅片温度分布相近,散热器整体温
度分布均匀,整体温差小于5℃。表明设计的热管翅片散热结构满足大功率LED路灯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区域间水平溢出是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导致的产出变动,表现为集聚和扩散,共同的合力就是水平溢出效应。以空间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分别对以"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表示的聚集力、以"市场拥挤效应"表示的扩散力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修改后的西科恩(Ciccone)模型,2008年285个地级市数据,对水平溢出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对区域聚集有作用,其中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更明显,市场拥挤效应对区域扩散有作用,但是聚集经济产生后,发达地区的要素流出始终小于要素流入,即水平溢出始终为负。 相似文献
17.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水平井热采吞吐产能预测缺少合适计算模型的现状,通过建立加热区和未加热区的复合流动模型,考虑加热区和未加热区原油黏度的差异,研究了水平井单井热采吞吐产能预测的解析模型,推导了水平井热采吞吐相对于冷采的产能增产倍数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增产倍数主要受加热半径、油层厚度和水平段长度等因素影响。以渤海N油田热采水平井典型数据为基础建立机理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吞吐轮次的加热半径,在此基础上,利用新模型计算了不同吞吐轮次的产能增产倍数,预测第一轮吞吐的增产倍数为1.6倍,该值与渤海N油田10口热采吞吐水平井第一轮吞吐效果评价结果吻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天然工质CO2以其优良的热物理性能和友好的环境特性成为热泵系统中运行工质最有潜力的替代物之一。为了加快CO2作为制冷剂向实用化产品迈进,采用CO2作为制冷剂,确定了跨临界C02热泵系统方案及工况,对气体冷却器、蒸发器及辅助部件进行了选型设计,并最终搭建了一个带回热器的跨临界C02热泵系统实验台,该试验台结构紧凑,制造、运行成本较低。同时文章中就冷却水、冷冻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做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提高冷冻水流量对提高热泵出水温度的影响很小;提高冷却水流量可以有效提高能效比EEER,并对制取高温热水有很大帮助,但是同时会增加流动阻力。 相似文献
19.
低温水热管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几种工质在近室温范围的性能并对20~60℃的水热管特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在该温度区间水仍为较合理工质,实验测得了20~60℃水热管的换热系数及最大热流密度,并整理出了该研究范围的热管蒸发段和冷凝段换热特性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20.
新疆陆梁油田呼图壁河组油藏发育一类特殊的薄层底水型油藏,其特点是油层厚度薄,构造幅度低,底水能量大,利用水平井开采,表现出无水采油期短、含水率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大的特点。针对这些问题,采用水平井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考虑摩擦压力损失的水平井井筒模型,明确了摩擦压力损失对水平井的压力分布以及水平段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水平井底水锥进的水脊特征,判断了水平井出水位置,提出了封堵出水井段并结合油藏工程方法确定了水平井合理产液量,从而达到抑制底水快速锥进,减小压力损失,降低含水率上升速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