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杜威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个人所表达的兴趣是建立在民主理想的基础上。他认为民主政治符合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杜威的民主思想推迟了陈独秀采取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立场。他在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中问鼓励民主和自由思想,同时提出一个教育纲领,为未来的一代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作好准备。杜威对中国哲学体系的影响是实证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他以纯粹的实用主义的态度对人们超物质存在的知识的各种哲学进行攻击。过去四十年中,许多中国思想家曾受到杜威的影响,但杜威仅仅吸引住一个他的哲学上的代表人物——胡适。胡适为杜威的实用主义发扬了一种宗教的热情。通过胡适,把人类心灵的新概念移植到中国。杜威在中国的最大影响正象他在美国一样,是在教育方面。杜威关于人的一些思想本能地注意到青年人的思想。杜威到了中国后,美国的教育目的、方法和教材以及教育上的整个研究制度就代替了日本、德国的教育思想和计划。杜威的教育纲领的主要特点是:生活教育、儿童中心教育、学校即社会。反对杜威的有儒家学者,有以黑格尔和柏格森的思想力基础的西方哲学的新流派;而马克思主义者对杜威的反对更为有力。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留学美国,师承杜威。他在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进行继承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提出了一系列立足于中国实际的教育观念,并将其一一付诸实践。陶行知对于杜威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改造及其实践,不仅对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同时,陶行知“中国化改造”后的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杜威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得到了新一轮的诠释。纵观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不同时代产生的影响和我国理论界对该思想不同程度的研究,可见我国近百年来对杜威教育思想解读过程中的一些有积极意义的认识和误区。  相似文献   

4.
“文本”诠释过程也是“语境”彰显的过程。“杜威访华百年纪念”教育类文章,着力于对杜威教育哲学的再阐释、在历史与逻辑统一视域中对“杜威效应”的考证,以及将杜威教育思想置于东西文明对话中予以解析,彰显了当代中国教育学术的“全球本土化”价值取向,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新语境”。  相似文献   

5.
由于契合教育救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杜威教育学说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一度被视为“新教育”的化身,不仅成为研究热点,而且成为教育制度革新以及教育实践改革的重要学理基础。然而,时至20世纪50~70年代末,出于思想改造的时代要求,杜威教育学说被视为唯心主义与资产阶级教育学说的代表,成为“谬论”与“反动”教育学说的代名词,受到全面批判、彻底否定与坚决摒弃。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育学恢复重建过程中,杜威教育学说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表又被重新认识、客观分析与理性对待,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想资源与理论来源。杜威教育学说在中国的境遇变迁,折射出中国教育学说的变革历程。未来的教育学史研究,要在坚守教育性质与遵循教育学自身发展逻辑基础上,解决好杜威教育学说是什么、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与杜威教育学说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杜威一生访问过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世界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他对中国的访问历时最长,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也最大。在1919年至1921年的两年多时间里,杜威在中国广泛游历,巡回讲演,传播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受到的欢呼和赞赏简直无以复加。但是,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对杜威在中国的活动以及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所作的评价历来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态度。本文试图对美国和中国、历史和现实中有关杜威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的诸多评价作一梳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杜威的形而上学立场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经历过一次比较重大的转变,即从反对形而上学、倡导哲学改造,转变为为实用主义建立一种经验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通过对此时期杜威访华经历的分析,我们可以进行合理推断,杜威这个立场转变与其访华经历中所涉的中国因素密切相关。杜威1919年访问中国之前的形而上学立场在其《哲学的改造》中有鲜明的表达,即反对传统的、静观的二元分离的形而上学,对自然世界持积极"征服"的态度;而杜威在访华后不久出版的《经验与自然》中的形而上学立场则有显著的变化。虽然其中有美国哲学界实在论的流行及其对实用主义地位的微妙影响,即杜威作为实用主义集大成者,需要提出经验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理论,但相关材料表明,杜威1919~1921年在访华期间的经历使他亲身体会与深刻了解到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易经》思想与道家学说中关于自然、变动的观念,对杜威产生了他自己也承认的思想共鸣,进而激发其为实用主义哲学建立理论基础的"形而上学冲动"。杜威形而上学基本立场的转变既回应了针对实用主义哲学的"无根"质疑,又为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提供了一个典范。杜威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取得的思想资源与相互之间的思想亲...  相似文献   

8.
前哥伦比亚大学时期(1885~1903)是杜威教育思想形成的早期。这一时期,杜威在信仰和哲学上经历了深刻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背后是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因此,研究分析此时期杜威的生活世界和哲学转向有助于增进对杜威思想的总体影像,深化对杜威思想发生史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杜威 (JohnDewey)是 2 0世纪影响最大的美国哲学家 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理论及思想在实用主义中最具代表性 ,以至于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中国也不例外 ,尤其是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受其影响颇深。卢作孚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受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并付诸于实践 ,尤其是在教育教学方法上 ,其教育思想及实践活动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宝贵财富 ,也对中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杜威的教育目的理论是其教育思想中最受争议的地方,也是理解其整个教育思想的关键点。人们对杜威教育目的理论的分析评价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争论纷纭,莫衷一是。台湾学者高广孚视杜威教育目的理论为杜威教育思想中“聚讼之焦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切尔德(J·L·Child)认为杜威的教育目的论为“难解之迷”。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对杜威“生长”概念的看法上。本文意在经过对“生长”理论的分析,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力求廓清笼罩在杜威教育目的理论之上的迷雾,进一步深化杜威教育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杜威的教育著作中,民主主义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作者分析了杜威民主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在杜威看来,民主主义为了要继续存在必须改变和前进,并对教育提出了挑战。面对民主主义的挑战,杜威始终认为:民主社会必须有一种为了民主的教育体系;民主主义还为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参照点,这样就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同样,民主主义的发展依赖于教育,也就是说,民主主义和教育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2.
池田大作与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很大的可比性:它们都强调把学生的成长和幸福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都是在批判现存教育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都对当今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发展关系。池田大作的教育目的观是杜威教育目的观在当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对美国的传统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深入批判。他提出良好目的的三个标准是现实性、实验性、目的和手段相互转换;其特征是: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活动和需要、教育目的必须能转换为方法、教育者必须警惕抽象的终极的目的。杜威把教育目的区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他虽然宣称教育本身无目的,教育过程在它以外并无目的,但他并不是"教育无目的论"者,他的教育目的是为民主主义社会服务。杜威教育目的观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三点: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现实性和生活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内在性和主体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性和活动性。  相似文献   

14.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杜威所提出的实用主义经验论,教育本质论,教学论思想等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积极借鉴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的培养创新思维,重视实践经验,教育人文性以及课程内容实用性等方面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学界发生了"身体转向"的今天,卢梭与杜威两位教育思想家在对儿童身体的认识上颇具前瞻性。二者都重视儿童身体的自由成长与适当锻炼,强调成人对儿童身体的呵护及感官对儿童成长的价值。但是,杜威强调儿童天性,也很重视从社会层面关注儿童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卢梭批判医学对身体有消极影响,杜威的科学思想则并不与医学相抵牾;卢梭从带有文学色彩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看待儿童身体,杜威则批判吸收了卢梭的观点,并从生物学和心理学视角观照儿童身体。基于二者之比较,教育应以儿童身体作为各项活动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鲁迅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流行的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的批评主要源于对教育本质理解的分歧。鲁迅与杜威在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儿童的发展、重视教育的民主化等观念上有相通之处,然而由于他们所面对的社会问题不同,对本国历史和传统的认识存在根本差异,所以不可能走上相同的教育道路。因此,鲁迅的"以幼者为本位"思想与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虽然在字面上有相通之处,但其思想内涵以及在教育史与文化史上的意义却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2009年是我国著名教育史学家滕大春先生的百年诞辰.作为新时期外国教育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滕先生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之中,在外国教育史学科体系建设、美国教育史研究、卢梭和杜威等外国教育家思想研究、比较教育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人留下了数量众多且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和学术成果.滕先生的学者风范和人格魅力,值得后人铭记.  相似文献   

18.
《蒙学课本》中的旧学新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洋公学外院于1897年开始编印的《蒙学课本》,一向被称为近代中国人自编的第一部小学教材。至1901年,该校又有《新订蒙学课本》问世。关于这两部在中国教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蒙学课本》一直存在着论述上的歧义,因此有必要从存世版本的考辨入手,结合南洋公学的教育实践,厘清前人与今人记述中的各种错误。两本教材通过《编辑大意》以及课文本身所呈现出来的教育理念与新知识观,特别是对于科学常识的普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反省、道德观念的重构、中西资源的配置以及对新学书刊的及时吸纳,也使其有足够的资格成为晚清的国民常识读本。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主体形而上学以及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杜威在人类学的视野中完成了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它所具有的现实意识、生存视野、辩证精神等当代视界,归功于杜威把实践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但在否定大写主体与大写理性的同时,杜威否定了理性不在场的可能性,走向了在场形而上学。他把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听、看、思都简单等同于旁观者的认识与镜式的反映,因而其教育理论既有时代的贡献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