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辉斌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1):41-44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刘文刚《孟浩然年谱》 ,虽然对孟浩然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勾勒 ,但却存在着不少值得商榷与需重新讨论的问题。文章择其要者 ,首次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考辨与订正 相似文献
2.
王树林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4-76
元初南方正一派道士诗人马臻,其诗在元道流诗人中成就颇高,但生平正史无传,后人述及,或含混不清,或失检误判,或有舛史实,作者就其生卒年、青少年经历、壮游西京、晚年生活四个问题作出考辨. 相似文献
3.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1):126-132
尹锐志、尹维峻姐妹是近代革命史中的重要人物,其生平交往关涉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李燮和等光复会领袖。尹氏姐妹的事迹在尹锐志自己的回忆录中已经存在严重变形,加之严肃研究的缺失,使通俗作者和小说家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他们有意无意的文学想象侵入了历史真实,成为尹氏姐妹革命叙事的主流话语,使尹氏姐妹原本就传奇的人生经历变得离奇甚至荒诞起来。 相似文献
4.
张秋云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
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对外语教学中的焦虑、动机、内外倾性、自尊等情感因素进行理论研究综述,旨在为教学改革提供客观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万振凡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
长期以来,史学界在“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组建时间、组建地点和组建者问题上,存在着三种观点。认真分析和考察这三种观点各自的论据,无一例外都存在着重大疑点,都难以自圆其说。本文通过考辨认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余洒度等人在1927年8月下旬召开的修水山口会议上组建的 相似文献
6.
陈家琪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5)
围绕辛亥首义第一枪、第一功的荣誉争夺看似清楚,实则迷离。这种状况,印证了孙中山1912年辞去大总统后在武昌这个首义之地所说的一番话:其真理约分二宗,首曰政治,次即言论。言论者,发自团体,以补助政治者也。亦即鲁迅先生所说的:为什么革命来革命去,社会生活的内骨子是依旧的呢?无非是因为在几乎所有的革命者心中,革命不过是争夺一把旧椅子而已,去推的时候好像这椅子很可恨,一夺到手,就觉得是宝贝了,而同时也自觉了自己正和这旧的一气。 相似文献
7.
张佑松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本文对普通物理学中热力学第一定律数学表达式种类进行探讨,利用数学中的组合原则得出四种基本数学表达式,并讨论了四种基本表达式中各物理量在热力学过程中正、负取值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俞兆鹏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2(2):118-124
关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生平事迹的记载 ,基本上集中在《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三部书中 ,但三书所述多有差异 ,甚至同一部书中也自相矛盾。本文就黄巢生平的 2 2件大事进行了考证 ,指出了各书记载之谬误所在 ,并澄清了事实的真相。 相似文献
9.
傅宏星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4):46-51
钱穆先生是现代中国最为重要的国学大师之一。他晚年定居台湾,在记忆衰退,又无大量文献可供稽考的情况下,耄耋之年写作回忆录——《师友杂忆》,因此记述难免出现偏差。但瑕不掩瑜,此书仍旧是一部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的实录,有着它书所无法替代的研究价值。文章主要利用1921年7月印行的《松江朱怀天先生遗稿》与《师友杂忆》比较参证,逐次辨析朱怀天生平事迹,去伪存真,增补缺失,力图完整展现钱穆与朱怀天交往的全过程。[1] 相似文献
11.
对"球形天才"的再思考--世纪之交看郭沫若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悦坦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1):24-28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评价差异最大的文化名人。郭沫若评价和研究早已不再局限于单纯 的学院派研究的小圈子 ,而是进入到由主流、学院、商业、民间四种话语系统组成的充满张力的话语结构之中。在 “球形天才”的认识基点上对四种话语系统进行整合,解开郭沫若神奇创造力的奥秘,正是 新世纪郭沫若研究中最富价值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2.
刘悦坦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3):17-22
当前郭沫若研究中最迫切的课题是揭示郭沫若这一“球型天才”的创造之谜。郭沫若的价值在于他的创造。“泛神论”与其说是郭沫若的哲学思想 ,不如说是他的诗性思维方式。原逻辑思维是郭沫若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生长点 ,“返祖”意识与当代意识构成郭沫若创造性思维体系中“叩其两端”的运思方式。从创造学的角度对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分析 ,它呈现出整体性、运动性、开放性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运用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中国女队有代表性的优秀运动员郭跃和王楠在世界大赛中的战术运用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其在比赛中战术运用特点和左手持拍运动员的战术共性,为乒乓球教练员进行技战术训练和左手持拍运动员的比赛提供借鉴,为乒乓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郭嵩焘的“本末”观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嵩焘通过对洋务活动的反思及对西方文明的探究,指出西方文明具有整体性,有本有末,并从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探讨了西方各国强盛的根本,他的"本末"论显示出洋务思想向维新思想过渡的特色.郭嵩焘的"本末"观拓展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他关于学习西方、标本兼治的论述,实质上是用"本"、"末"这对传统范畴广泛地探讨了经济、教育、文化及制度等诸问题,在早期现代化求索过程中,在理论上作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张静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81-84
郭嵩焘的思想具有超越意识,这集中体现在他的本末理论和对"中体西用"的否定变革上。郭嵩焘思想的开创性,源于湖湘文化"借法自强"的理念以及其独特的人生经历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刘国宾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3):325-334
五代后唐名臣郭崇韬虽于辅弼李氏取天下时,以谋议佐命功居第一,同光辅政又竭忠无隐,然天下既定,君臣皆心随境转,故其整觞吏治、限制藩镇、抑裁伶阉、靳惜财用等诸多举措,不仅使朝野怨愤,亦皆触忤庄宗。至其伐蜀,虽建前代所无之功,却反遭诬陷而致族灭。郭氏之祸,实为时代的悲剧。而倘若崇韬无祸,则后唐差可消灭契丹,如是,自当无石晋割地称臣之历史先例,庶几亦无潭渊辱盟之灾,那么,后唐之后的中国历史,或许会是另外一种走向。 相似文献
17.
孙劲松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1):30-35
郭雍是宋代义理易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核心的思想是“《易》言三才之道”。他将“三才之道”贯穿到天人起源、《周易》创作、本体衍化、卦爻交感等易学解释体系的各个层面,在易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耀南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2)
由人生论视角发现郭象玄学体系起于独化而终于逍遥。独化是为宇宙万物生成之终极理则,性分联结独化与逍遥,为整合名教与自然提供内在人性的根据。逍遥筑基于性分之上,其精义乃为“因顺必然就是自由”。自由与自由的否定在逍遥论中相互缠绕,体现了整个重学探讨人的独立与人的自由问题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早期美学观受到雪莱美学名著《为诗辩护》很大影响。郭沫若把雪莱强调的想象、感情情调结合起来,再加上雪莱所说的"诗的才能所含有的"本能性与直觉性"以及"武断地由想象产生的"语言,构成了他认为是诗的"本体"的几个因素。郭沫若的艺术社会职能观,在总体性的性质和特点上,同样受到雪莱明显而直接的影响。然而郭沫若也并没有以学院派的方式完整地接受雪莱的理论体系,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张振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4):19-23
郭沫若作为一位主情的文艺大师 ,女性形象成为他创作的主体内容 ,他以男性的视角叙述着对女性的认识。早期 ,郭沫若塑造了“三个叛逆的女性” ,让她们喊出了妇女“天赋人权”的正义呼声 ,要求着女性的权利。然而 ,作为一位男性作家 ,郭沫若在为女性摇旗呐喊的同时 ,又不能完全脱离男性中心的樊篱 ,所以 ,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自我价值、人格完成似乎只有在男人身上才能最终实现。可以说 ,她们为某种信念的牺牲是很苍白的 ,她们也有想获得同男人一样的地位感、责任感、价值感的心理 ,然而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她们无法“争取女性失落的权利”。这也是妇女痛苦的根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