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慧 《兰州学刊》2011,(8):89-94
人际传播是人类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技术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使得人际传播的形式和结构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以社交网络为依托的各类网络社交游戏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其用户总人数和活跃人数与日攀升。文章从传播学的视角,以目前SNS平台上最为火爆的社交游戏“农场游戏”为例,对网络社交游戏参与者的人际传播进行研究。通过自制问卷对网络社交游戏参与者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试图探讨网络社交游戏中人际传播模式的特点,并进一步研究网络社交游戏中的人际传播对参与者现实中的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文章还对人际传播方式在新技术和社会结构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郭小弦  周润琪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84-92+117+158-159
数字时代的人际交往突破了传统的面对面交往形式,产生了大量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社交。线上社交与线下社交成为了数字时代社会资本来源的双重动力,同时产生社会效应。基于对代表性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首先,与线下社交相比,线上社交能让个体获得更丰富的社会资本,在网络规模、网络差异、网络顶端和网络范围等方面均大于线下社交;其次,数字时代的社交模式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例如,高教育水平和高收入群体更倾向于线上社交,从而在积累线上社会资本方面具有优势;最后,以线上为主的社交模式以及线上线下均衡兼顾的社交模式,均有助于提升社会信任,目前尚未发现存在负面的社会排斥效应。这些发现意味着,数字时代的新型社交模式一方面能有效拓展个体的社会网络资源,提高社会信任;另一方面,社会交往模式的群体差异也提示我们应当重视数字时代的数字不平等、数字鸿沟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网络直播中社交关系的重建,依赖于传播平台从信息内容传递向各种关系建设的转换。网络直播中的社交关系,其实质是人际关系的回归,种类繁多的直播类型其实在迎合大众各异的社交兴趣,且可以脱离空间的桎梏,在地点转变和场景交换中制造出新奇的在场感,分众化地将有共同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的人,通过点赞、弹幕、送礼物连接在一起,建构更丰富、更加个性化的社交关系。网络直播虽然营造出理性化的社交关系——陪伴和分享,但过分沉迷其中容易将社交行为异化,会伤害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络直播中的社交关系要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需要直播平台处理好技术与价值观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近两年网络上流行的社交网络用语,结合它们出现的时代背景,用隐喻认知理论知识对它们进行探讨,具体分析社交网络用语的含义、特点,并且根据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对它们进行恰当的翻译,以此推动隐喻认知下社交网络用语汉译英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加强社交网络用语的使用者、译者、读者三者之间的交流,促进中国社交网络用语更好地传播出去,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网络流行语,从而通过网络来了解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陈萃琳 《理论界》2014,(2):174-176
在校大学生是接受网络新生事物的主要群体,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继而在整体上也将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社会资本、自我呈现、社会支持、社会比较等理论框架出发,探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其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浅析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助于高校、媒体及相关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网络。  相似文献   

6.
如今越来越多的动物形象以图文或表情包的形式介入我们在社交平台上的日常表达体系之中,概念隐喻理论解释为这是一种动物隐喻现象。另外运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可以深一步探究说话者隐含的或无意的心理动机,揭示隐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态度。研究发现动物化社交语言现象的背后是网络亚文化的兴盛,表达了网民建立自我认同和寻求群体归属感的诉求。这既是一种现代年轻人的集体性的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也是他们的心理群像。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前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移动终端的不断完善,移动社交网络用户数量逐年增多,鉴于此,针对现阶段我国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发展现状,运用网络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经分析认为我国移动社交网络用户具有分布范围广,现实关系与虚拟关系相互交织,言论从众现象普遍,易产生社交疲劳,易流失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作为时下最流行的社交沟通软件,微信以其独特的魅力备受大学生的青睐。文章旨在从实证调查角度研究该群体对微信社交的态度。基于对构成“态度”要素的解构,从对微信社交的总体认知、情感偏好、行为意向三个方面,了解大学生对微信社交所持态度的总体现状。从微信如何满足大学生社交需求、大学生个性化特征、新媒体文化熏陶三个层面,思考影响大学生上述态度形成的因素。从霍夫兰德观点的说服模型出发,针对大学生对微信社交所持有的非理性的态度,探索性地提出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交网络技术在政治领域的强势入侵,国际社交网络对国家政治安全带来革命性影响。国际社交网络中的政治参与能够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机制、衍生机制和涌现机制对国家政权安全产生威胁;国际社交网络中的恐怖主义扩散能够通过回音室机制、群体极化机制和非对称优势机制对社会安全与稳定产生威胁;国际社交网络中的意识形态传播能够通过分化机制、削弱机制和渗透机制对国家政治制度安全产生威胁。国际社交网络中的跨境数据流动能够模糊政治安全的治理边界,削弱主权国家作为治理主体的权威性、合法性和独立性。因此,应利用国际社交网络掌握政治安全发展态势,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结构,构建基于网络空间主权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胡敏 《琼州学院学报》2010,17(1):65-66,73
本文论述通过构建网络社交安全事件处理机制三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安全防范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基于LBSNS的社交传播模式及其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位服务(LBS)与社交网站(SNS)的结合实现了"位置"与"社交"的交集,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服务和体验,同时也为社交网络的未来运营模式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基于移位服务(LBS)网站和网络社交服务(SNS)网站各自的发展状况,对移动社交网络服务(LBSNS)的传播模式和传播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并利用传播学原理探究LBSNS模式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以期为LBSNS未来传播模式及其商业价值的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社交电子商务中用户隐私披露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社交电子商务是随着社交网站的发展而新兴的购物方式,也是社交网络研究中的新热点。社交电子商务的发展有赖于用户隐私披露意愿,对用户在社交电子商务中隐私披露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理解个人信息行为。借鉴成本利益理论和感知信息公平理论提出了社交电子商务中用户隐私披露意愿的理论模型。通过在线调查的方式,获取了312份有效问卷,研究结果表明:感知隐私风险、感知利益、感知信息交互公平和隐私漠视四个因素对社交电子商务中用户隐私披露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享受网络带来的无穷便利时,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大学生作为网络最活跃的使用者之一,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更是深切体会到这把“双刃剑”的利弊。厘清网络伦理对大学生虚拟社交的影响,建构大学生和谐虚拟社交体系,合理规范大学生虚拟社交行为,对更好地利用网络社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流行的应用,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也为大众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契机.从技术与文化互动的视角论述移动社交网络对文化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梳理出社交网络中的大众文化所呈现出来的三种新态势,以期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算法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指令。以算法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社交平台,既是私主体,也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关键场域。在微观层面,算法的非中性作用催生“信息茧房”;在中观层面,算法权力负效应侵蚀社会利益;在宏观层面,算法安全与国家安全之间强关联。然而,传统网络社交平台算法治理模式存在滞后性、碎片化和有限性的局限,网络社交平台民意的算法反馈环节仍需要改进,整合多元民意的算法能力待提升,网络社交平台算法未能有效解决非理性的参与。为此,需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从理念、技术与执行三个层面完善网络社交平台算法治理体系。具体包括秉持敏捷治理理念,加强算法治理的双向性沟通;运用多重治理工具,优化算法以统筹多元化发声;合理划分责任边界,增强算法治理制度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交网络应用的普及,社交网络平台已成为信息传播、知识共享的重要载体,在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有害信息传播创造了条件,社交网络平台中的有害信息治理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文章引入社会公众辨识度变量,同时考虑社交网络平台受政府监管部门惩罚成本以及政府和平台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建立了社交网络平台和社会公众有害信息治理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有害信息辨识度等因素对演化过程的影响。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提高社会公众对有害信息的辨识度以及平台受罚成本,减少政府与平台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可以有效治理社交网络平台有害信息的传播和泛滥。  相似文献   

17.
以“低头族”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成瘾已成为一种社会事实。已有的研究详细地勾勒出了哪种类型的用户更可能社交网络成瘾的图谱,但未能给出具有解释力的分析。本文认为,“祛除巫魅”的理性化进程及其所带来的目的论宇宙观的瓦解使现代人陷入到虚无和无聊的存在性体验之中,催生了一套依靠外在新奇事物来获得即刻满足和填充空白自我的存在性需要。社交网络的非主题化、实时更新性、碎微化和真人秀特性使其成为一个纯粹的景观世界,能够随时带来直接的视觉快感;社交网络的阈限性则可以让用户在狂欢体验中暂时摆脱单调无聊的日常生活。此外,社交网络成瘾还可能与互联网对人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婚恋观直接影响人们的恋爱和婚姻行为,对恋爱和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趋于网络化。社交模式的转变也会作用于恋爱双方以及配偶之间的交往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婚恋观念。网络社交媒体的便捷性容易使人们产生过度依赖,严重影响和减少了恋人双方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此外,恋爱中的个体过于沉迷网络社交,容易使亲密关系产生分歧和冲突,还会影响人们对于当前婚恋关系的看法。因此,深入考察青年婚恋观的影响因素,尤其是信息时代下网络社交媒体对青年婚恋观形成的影响,这对于促进青年婚恋工作,推动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消费者参与度是影响社交网络营销的重要因素,立足于我国互联网变迁的时代背景,以部分拥有互联网购物经验的消费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消费者社交网络营销参与度的市场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影响消费者参与社交网络营销活动的因素主要是:消费者的性格特征,风险因素,营销形式,营销内容以及营销环节。基于此,提高消费者对社交网络营销的参与度,应从几个方面着手:注重互动沟通,提升品牌形象;线上线下有效互动,进行整合营销传播;创新营销方式,凸显营销价值;聆听网络口碑,关注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20.
社交网络的发展,将表达个性、追求平等话语权的网络革命推向新的顶点,为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一个优秀的信息共享以及交流平台。分析了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背景、内涵和意义,探讨了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利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